今天是香港主權移交第27週年。這年,《基本法》23條落地、經「完善」後的區議會議員上場。行政長官李家超屢次強調,香港從「由亂到治」走進「由治及興」,社會轉穩定,經濟穩步向好,可以「全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
同時,這是香港第五年沒有合法遊行的七一。在傳統旺區尖沙咀,維多利亞港和星光大道短暫出現一片愛國紅。同一時間,這個繁華的著名地標裡,街道上空店林立,有香港人說看不見由治及興的好處,若無其事過生活。
維港旁:一片愛國紅旗海
早上9時多,尖沙咀錄得攝氏30多度,過百名身穿粉紅背衣外套的群眾聚在香港文化中心前的長樓梯,拿著鮮紅小國旗,等待慶祝回歸的「漁船巡遊啟動禮」開始。大會司儀把參加者叫作「兄弟姊妹」,請他們擠到樓梯中央,揮動手上旗幟。加上置中的至少8面的大型國旗,原本淺褐色的樓梯填滿一片紅色。
全場叫喊口號:「同心慶回歸,合力譜新篇,耶!」「漁船巡遊啟動禮」由香港漁民團體聯會和廣東省港澳流動漁民協會主辦,在以往七一亦有舉行。今年有27艘漁船以尖沙咀為起點和終點,在香港海域巡遊,鳴笛慶祝回歸。政府和中聯辦官員辭詞之際,大多為老年人和中年人的參加者頂著日曬,一時以旗遮面擋太陽,又成群後退到有陰影地方。
69歲的周女士坐樓梯上手持小風扇吹風,是參加者之一。她告訴記者自己不是漁民,正職是保安,而今天是跟隨大埔區的老人中心報團而來。旅遊團包免費接送和午餐,今早8時半從大埔坐旅遊巴出發,她為此特意請假參加「開心一下」。她說香港現在有點起色,不像從前「黑暴搞到亂糟糟」,便開心些。
周女士在大陸出生,80年代嫁到香港,在酒樓工作過,再轉當保安。她回想2019年時跟子女政見不合,被他們罵道「返大陸」。她覺得自那時起,社會上的年輕人變得「不講道理」,對人態度變差。
不過,她對現屆政府仍有微言,例如區議員沒成功為她幫忙處理家中的糾紛,有「甩漏」,她也記不起自己當局議員的名字。而政府說要照顧老人,她覺得「講了之後好像又不見效」,但「有些錢給老人家」,但她說不上是哪個政策。
現時經濟不景,周女士覺得有沒有生意是運氣問題,「就像我們,我的運氣不好,來香港幾十年,打幾十年工,現在有什麼?得個桔。所以要自己運氣、懂不懂處理事情,不要賴哂政府。」
她說對現屆政府無恨,這些不滿無阻她的愛國心。說罷她拾起國旗,應活動人員要求「幫幫手」轉移到樓梯前,為嘉賓撐場。周女士在午餐後仍有行程,但她忘記是什麼,又說沒有收取禮物和酬勞。
啟動禮的另一邊,香港梅興同鄉聯誼會十多人身穿鮮紅色衣服,背著維港舉起國旗高唱,又向巡遊中的船隻揮動國旗。成員袁女士從大陸來港結婚18年,一開始便對記者道「我們大陸過來的,通通都是愛國愛港的」,又說「國家的什麼,我們都支持」,也反問記者是否「愛國愛港」,怕報導引來攻擊。
一行人轉移至海傍另一邊,當音樂響起時,他們列隊跳起舞來。袁女士說香港的生活水平、醫療都好,但文化生活枯燥,不及大陸有廣場舞,「大陸到處歌舞昇平,鶯歌燕舞,但(香港)今日OK啦。」她自己想回大陸養老,也有個兒子因超齡無法申請來港團圓,但香港醫療費用較便宜,要養病的話較好,「我們是又想在大陸生活, 又想在這裡生活。」
巡迴的船隻插滿紅旗,旅客駐足觀看。Alison、周先生跟7歲兒子從上海來香港旅遊,說回歸是香港的大事,便特意帶兒子來看活動。Alison 讓兒子解釋「回歸」對香港的意義。他說,「本來香港是英國人佔領,然後英軍走了,它歸入中國一個部分。」—— Alison 表示認同。
周先生說,香港跟大陸聯繫愈發緊密,又看到街上很多旅客,覺得香港在變好。他從前因工作緣故,跟 Alison 在香港居住十年,再回去大陸七八年,最近來港時,看到店舖提供更多支付方式,啟德蓋新樓,覺得經濟不好是大環境,「香港還是很繁華。」
2017年後,他們不在港,沒經歷2019年的示威,覺得不能評論香港在大陸人中的形象,但認為中港矛盾,「不是很成立的事,也不應該存在。」他說香港大陸「同文同語,對抗也不是很存在——可能有少部分人帶有這種想法」,而媒體也不需要炒作。雖然香港要跟大陸融合,周先生卻覺得香港跟其他大陸城市還有分別,例如是稅收和在國際上的角色。
在星光大道,65歲、從中山來的連先生趁旅行團集合前在維港前自拍。他這次獨個報名旅行團,經剛開通的深中通道來港,車程只是一小時。一天遊包交通、不包午餐,團費不到100元人民幣。第一次來港,他覺得維港等景點跟電視上看見的差不多,「祖國繁榮,香港就更加繁榮。」他也認為以往的社會運動是「個別人在滋事一下,沒有問題,他當然制止得到你,香港政府這麼大」,對香港沒有負面形象。他再強調,「那些人是極之少的。」
天星碼頭外報紙檔:經濟不景,「行行式微」
文化中心樓梯前,嘉賓甫辭詞完畢,穿粉紅背心的參加者便散去,分不同隊伍離開,其中有人去跟團吃午餐。台上仍有跳舞表演,遺下零星的人在席上觀看。直至近中午12時活動結束,工作人員拆除舞台。
而在海港城附近,仍有愛國人士揮動大型國旗,又在臉上貼心形國旗貼紙。
沿著海邊走往天星碼頭,報紙檔主麥先生從清晨擺攤起一直待在碼頭,沒看到周遭的慶回歸活動。他覺得,香港為七一和振興經濟推的消費優惠是惠及消費者,但他們只會花在飲飲食食上,跟他沒大關係。今天維港的熱鬧只是旺丁不旺財,訪問十多分鐘的過程中,只有幾位顧客買水和報紙。他覺得香港經濟比從前差,「他有他唱好,我有另外的想法。」
自上年起,「執笠潮」成港人熱話。香港各旺區的空置率雖有好轉,但未回到疫情前的光景。而根據中原(工商舖)的數據,自2023下半年起,中環、銅鑼灣、尖沙咀、旺角和灣仔等空置率轉趨平穩,為5%至10%。但尖沙咀的情況未有大改善,仍然是「頭號重災區」,空置率維持在10%,為最高的旺區之一。
70多歲的麥先生說,疫情過後香港人生活模式改變,轉北上消費,從前的週末人流旺點變得冷清,加上港人本來就喜歡外出旅遊,連假時便更淡靜,「(幸好)這裡是碼頭,如果在彌敦道,靜到連阿媽都唔認得。」而報紙檔是式微行業,全港報章從高峰期的十多份跌到現時七八份。他接受了生意不順的事實,但認為對飲食業等而言,經濟的衝擊會更大。
麥先生在香港土生土長,擺檔多年。「上一代六、七十年代經濟起飛時,各行各業都好。雖然上一代很困難,大家都拼搏,肯定開心,兼沒有這麼多煩惱。」他說,「現在式微,行行都式微。」
栢麗大道的本地遊人:行街吃飯,「若無其事」渡過
下午一陣過雲雨後,街道更潮濕悶熱,離維港愈遠,街道便愈凋零。
隔幾條街,尖沙咀以往的知名購物街栢麗大道,自疫情後店舖生意大跌,至今仍未回復,全條街有起碼20間落下鐵閘,又有夾公仔店進駐。而金巴利道更顯冷清,只有零星路人經過。40多歲的 Q 小姐和 K 先生今天放假,在附近的莊士倫敦廣場吃午餐,不用等位,當時入坐率約7成。
Q 小姐也感覺香港這年的經濟變差了。她說從前店舖倒閉後,很快便有新店頂上,現在一丟空便是幾年。在由餐廳到栢麗大道的路,他們也看到不少空了幾年的舖位。他們家住長沙灣,樓下的餐廳老闆不斷說生意很淡。Q 小姐說感受不到「由治及興」帶來的好處,「只是覺得好像做一些活動,把門面做漂亮,燒煙火,吸引旅客,我會形容為燒錢活動。」
說起七一,從事教育行業的 Q 小姐在2000年代初曾參與遊行,訴求是「民主自由」,之後她的新僱主明言不要將政治帶回工作場所,她便沒再參與。現時多了23條,她想要顧及自身安全,訴求便放心中。
身邊人近年紛紛移民,兩人也想過離開,但因為父母在香港,他們也想不到理想的移民地方,對到他方重新生活仍抱有懷疑,便打消念頭。作為留下的人,Q 小姐說要「若無其事」,「這樣的情況下,選擇最簡單的生活。」K 先生說,「我們純粹行一行街就已經很開心了。」
Q 小姐說,學生有時問她「為何事情會變這樣」,「為何這樣拉人」,她不能說太多、說太白,「我只能跟他們說,你在香港生活,你就要遵守香港的規則。」
但他們今天如常生活,身穿黑衣隨心遊走尖沙咀。Q 小姐說,「沒有特別反應。不會說因為今天多日假期就拍手掌。沒有開心的感覺。」
(為尊重受訪者意願,Q 和 K 為化名。)
城歸心不歸,人在魂不在
香港中生代人還是適應力強,跟著變化調整。
淡淡的
紅色香港,未來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