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深度

疫情後中國製造業的罷工潮:經濟下行時,中國工人的行動與困境

2023年的罷工潮相比2016年,由於政治經濟環境的變化,無論是資方策略、工人行動、還是政府態度都呈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2019年9月24日,中國深圳,一名工人正在測試電子煙零件。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19年9月24日,中國深圳,一名工人正在測試電子煙零件。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陳春

刊登於 2024-03-13

#勞工權益#工人運動#罷工#製造業#勞工#中國經濟

(陳春,勞工研究者)

2023年,中國低端製造業掀起一波新的罷工浪潮。這是自2016年製造業罷工潮以來的新高峰。2022年中國實施嚴格的清零政策,低端製造業面臨海外訂單銳減、清零政策阻斷生產的雙重壓力。2023年清零政策的解除並未能為廠商帶來訂單回潮,相反,疫情後,一波工廠紛紛宣布倒閉,或是搬遷至內地、東南亞國家。關停或搬遷的工廠,在疫情期間、疫情後已遭受利潤下降,資本轉移過程中,資方往往拖欠工資、拒絕繳納社保和支付經濟賠償金以壓縮成本,將成本轉嫁給工人,工人權益難以得到保障,由此引發罷工浪潮。

據中國勞工通訊(CLB)統計,2023年工人集體抗爭1794起,其中製造業工人行動438起,佔據24.41%,比例和數量都直追2016年。製造業工人行動中254起發生在廣東省,佔製造業集體抗爭的57.99%,為過去十年比例最高數。珠三角再次成為製造業集體抗爭的「暴風眼」。

上個世紀末,市場經濟改革之後,中國倚賴廉價勞力迅速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崛起,成為低端加工行業的「世界工廠」。過去四十年鑄就了「中國奇蹟」,也見證了一波一波製造業抗爭潮,特別是2000年到2016年,製造業工人風起雲涌的抗爭潮在一定時期內促進了中國勞動制度法律體系的改進,工會角色的暫時性轉向。2008年經濟危機以來,由於用工成本提升、政府產業轉移政策推動,勞力密集型製造業逐步轉移;與此同時,服務業工人銳增。自2016年以來,製造業罷工數量銳減。同時,工人集體抗爭呈現由珠三角、長三角一帶向內陸各省市擴散的趨勢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