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南洋」流轉:在2024台北國際書展尋找馬來西亞、新加坡華文內容

毋需直接將香港當代境況與複雜南洋的歷史情境進行直接接駁,南洋與香港的離散脈絡、狀態與模式,終究大相徑庭

2024年2月22日,第17屆台北國際書展,「季風帶文化」攤位。攝:陳焯煇/端傳媒

2024年2月22日,第17屆台北國際書展,「季風帶文化」攤位。攝:陳焯煇/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謝鎮逸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4-02-23

#新馬#台北書展路線#南洋#馬來西亞華語文學#張貴興#世貿一館#台北國際書展

2024年邁向第32屆的台北國際書展,其主題「閱讀造浪」既呼應了今年主題國荷蘭的航海時代,也彰顯了台灣作為海島國家接通八方、融會貫通的海洋特質。這似是近年來台北國際書展現場的一個趨勢,即愈加體現台灣文化的強大包容性,而今年國際館的規模也比往年看上去更有能量。當今世界情勢,若說台北國際書展可以被視為聚散最廣泛、知識流通最自由的華文書展,也並不為過。而這篇文章裡,我們就來看看本屆書展中的馬來西亞、新加坡華文內容。

季風帶文化:亞洲知識網絡的串聯

「當年台灣對馬來西亞還是很陌生的。我們遇到的一些讀者,甚至不知道馬來西亞有華人,還會說華文。所以最常收到的回饋,就是為什麼馬來西亞出版社會用華文來做出版。」

既在台灣擁有實體書店、也是最積極促進台灣跟新馬雙向互動的出版機構「季風帶文化」,取名巧思來自新馬兩地的季候風由北方和西方吹來,暗示這一地帶長期受到台灣、中國代表的北方,和歐美的西方所共同影響。然而東北季風和西南季風在這片土地上的匯通、流轉,也意味著知識網絡勢必也得來回往返地輸入與輸出。

他們曾在2016年創辦《季風帶》文學評論季刊,2017年將新馬出版品引入台灣,更在2018年與2021年在台北、吉隆坡兩地開設「季風帶書店」。自2019年,季風帶開始發展自家出版書籍,在推廣新馬內容之外,進一步走向知識生產與出版的道路。秉持著對區域視野如何重構地方知識的理念,季風帶的內容出版在短短幾年內交出了可觀成績。

自2018年參加台北國際書展,季風帶在展場中一直都是小而重要的展出單位,只因他們擁有最多、也最全面的新馬出版品,不少是代理兩地出版社的書籍,但也不乏他們自兩地親自挑選、帶來台灣販售的好書。馬來西亞出生、台灣成長、目前定居於新加坡的季風帶創辦人林韋地,回想起早年參與台北國際書展時表示: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