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灣大選評論台灣深度

四年前只是「借票」給綠營:兩屆台灣大選中,「超越藍綠」的選民側寫

柯文哲主要的選票來源,是一群「在2020年票投蔡英文、而在2022年就沒投給民進黨的選民」。

2024年1月6日,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台中造勢大會﹐柯文哲進場時受到現場人士歡迎。攝:林振東/端傳媒

2024年1月6日,民眾黨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台中造勢大會﹐柯文哲進場時受到現場人士歡迎。攝:林振東/端傳媒

謝達文

刊登於 2024-01-15

#支持者#台灣大選#總統候選人#民眾黨#2024台灣大選#催票率#民進黨#柯文哲

如果單論2024台灣總統選舉結果,有兩項最重要的頭條:首先,民進黨的賴蕭配守住總統大位,完成台灣民主史上首見的執政黨三連任;相較2022年民進黨在縣市長選舉大敗,支持者心情普遍低迷,這次選舉的氣氛顯得非常不同。同時,柯文哲雖然票數一如預期墊底,但主打「推倒藍綠高牆」的他,也有369萬票的表現,成績介於2000年宋楚瑜(466萬)與連戰(292萬)之間,仍是台灣政壇和社會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但是,這兩項頭條背後所隱藏的訊息,必須配合歷史資料、分析大選數據才能發現。柯文哲看似橫空出世,但要了解他的支持者究竟從何而來,其實得「往後」退一步,與十幾年前、也就是上一階段的藍綠競爭狀況相對照。而這一個故事,很可能要從一群很特定的選民說起,才能更具體、更精確地描繪柯文哲支持者的社會基礎。

這篇文章將從目前有限的數據中尋找初步線索,嘗試提出合理的假設,並建立以下的圖象:在政治觀點上,這群選民從十幾、二十歲的時候,自己和身邊的人對民進黨的態度相對冷淡,因而採取觀望、疑慮的立場,也可能在他們的生活環境中,少有政治參與的經驗。而這些觀望、疑慮和冷感,也可能承繼自舊時代下「民進黨激進暴動或貪污腐敗」、及「不要管政治,政治只是吵吵鬧鬧」的觀點所致。但同時,這群年輕世代對國民黨不乏惡感,他們不少人也是傳統藍營基層組織、動員力量無法觸及的一群人。

所以,與其將這群人簡化為藍綠,不如將他們的政治歷程拉長來看: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對民進黨本來就不特別認同,對國民黨也不具好感,但在2016年和2020年,他們當中已經有投票權的那些人,由於感受到中國的威脅而徹底不相信國民黨,因此把選票「借」給了民進黨一次、甚至兩次。

然而,在2022年的地方選舉中,因為大環境缺乏這樣借選票的理由,加上民進黨2016年來的執政成績及公共溝通仍未改變他們對民進黨的想法,他們因而將選票「收回」,但多數也沒有投給國民黨的縣市候選人,最終可能投給第三黨,或是乾脆不投票。到了2024年總統大選,柯文哲的政治修辭切中這群人對政治的想像,讓他們願意出門投票。

2023年12月22日,高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競選活動上。攝:陳焯輝/端傳媒
2023年12月22日,高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在競選活動上。攝:陳焯輝/端傳媒

這樣的選民圖像描繪,有助於我們了解此次選舉與2020年和2022年選舉間的演變——從號召力角度來看,2024年民進黨雖然勝選,但號召力與2022年的相距不遠,僅僅「稍有進步」,而與2020年的高標差距極大,這顯示2022年和2024年民進黨的選情,其實是「借來的選票還回去(2020)」,此現實也指向民進黨未來必須面對的課題:能不能讓這些曾經「借出選票」的選民願意再度回頭。

當然,由於目前只有區域層級的資料,缺乏個人層次的問卷調查,必須指出所有的推論都稍嫌大膽。然而,這些各區域的數據資料至少提供了一組線索,去推測各陣營各自號召力的變化。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