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中國大陸深度

全球「去中國化」:在華外企降級、裁員,「捲」起來了

不是中國不需要這些公司,所以採取去「全球化」的策略,而是全球在「去中國化」。

2019年10月9日,中國北京,市民在一間外企奢侈品店外跳舞。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19年10月9日,中國北京,市民在一間外企奢侈品店外跳舞。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Michelle Zhang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3-12-20

#裁員#脫鉤#裁員潮#中國經濟

愛立信廣州研發中心全員將被裁撤的消息傳出後,身在北京辦公室的陳棟梁心裡沒有太大波瀾,而是一種「果真不出所料」的鬆快感。儘管各路小道消息指向同一個結論:接下來,北京將迎來下一波裁員動作。

工作20年,陳棟梁遇過三次裁員危機,都發生在近三年。

第一次是在2021年夏天,他供職15年的前公司——一家美國知名交換機、路由器品牌,突然在某個忙碌的週三上午通知將關閉中國辦公室,解散全部員工,同周週五為所有人的last day。

留給員工的時間只有兩天。

「非常突然」,陳棟梁說,當天上午他們還在和歐洲、印度、美國等地辦公室的同事開會。公司提供了N+4的賠償方案,但除此之外沒給員工留出任何討價還價的空間,「比方說,是否願意放棄賠償以換取transfer(調動)到公司在全球其他辦公室的機會,就像此前谷歌撤出中國時所做的那樣。」

2000年,陳棟梁碩士畢業於北京一所知名工科高校。彼時,外企魚貫而入,在逐步開放的中國設立辦公室,以搶奪優惠政策、人才和空白且龐大的市場,並將中國納入他們產業佈局的全球版圖。陳棟梁們曾被稱為外企的黃金一代,進入外企在那時也成為一種身份象徵——優秀、高薪、國際化。

但今日的外企比昔日谷歌在中國遭遇的處境艱難許多。中國經濟的大幅度萎縮,疊加戰爭風險、法治不彰、民族保護、國家主義的崛起以及黨政思維的滲透,對外企而言,中國已不再是應許之地。

中國外匯管理局公佈的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外商直接投資額為1903億美元,相較2021年的3340億美元,降低了43%。

中國美國商會(AmCham China)發佈的2023年度《中國商務環境調查報告》則顯示,49%的會員企業認為,相較前一年,他們在中國更「不受歡迎」;同時,有55%的受訪美商表示,中國已不再是其首要或前三大的投資目的地,這一比例創該調查25年來的歷史最高。

宏觀數據背後,僅在2023年11月,便傳出多個外企撤離的消息:美國科技企業思傑系統(Citrix System)宣佈退出中國市場並裁撤南京研發中心的所有員工,美國網絡安全公司趨勢科技(Trend Micro)撤出中國並裁撤大部分員工,美國芯片企業德州儀器(Texas Instruments)裁撤中國MCU(Microcontroller Unit,中譯為微控制器)團隊並將原MCU產品線全部遷往印度。

與很多外企「大張旗鼓」退出中國的動作相比,更多企業與中國的解綁在沈默中悄無聲息的進行,只有身處其中的人才能感受到徹骨的寒意。

2023年11月15日,中國北京,市民經過奢侈品牌Louis Vuitton的零售店。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2023年11月15日,中國北京,市民經過奢侈品牌Louis Vuitton的零售店。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全球「去中國化」

2021年,楊明磊因無法忍受越發內捲的工作環境而辭去一家互聯網大廠的程序員工作,加入某全球領先的美國半導體公司的北京辦公室。在他看來,他趕上了好時代的末班車。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