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4間香港博物館「骨牌式」改造:官方敘事安插時,定要拆散本土文化?

如若把藏品散落於至不明不白的角落裡,作賤香港文化文物,在情感上說,會是一種擊碎香港文化的舉動。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展覽。攝:林振東/端傳媒

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香港故事」展覽。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樂狄文

刊登於 2023-12-11

#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科技館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曾經將人口調查、地圖和博物館列為三種主要的殖民地治理制度,殖民地官方用以塑造他們對殖民地的認知,以確立其統治的正當性。其中博物館乃是與殖民地考古學緊密聯繫在一起,安德森論證說,殖民者將殖民地的古蹟改造成漂亮的陳列場所,卻抽空了其中的宗教與神聖性,改頭換面成一個世俗化的殖民統治權威標誌。

安德森這個關於「想像的共同體」的重要分析自有其歷史語境,他主要是陳述東南亞國家在十九世紀被歐洲人的殖民經驗,其中對東方主義有著鮮明的批判態度:殖民者只保留了殖民地的古蹟硬件,卻忽視殖民地真正的本土傳統文化;他們只借用古蹟或考古博物館的展示,宣示對殖民地保育的文明功勞。

香港海防館:不符當今國家敘事

近日香港政府連番宣佈,重整香港幾個主要博物館的架構。其中位於香港島筲箕灣、由舊鯉魚門炮台改建而成的香港海防博物館,將被改設為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重點介紹中國抗戰歷史。

有親政府的議員向傳媒表示,香港海防博物館的展覽太過集中講述「英殖年代抗戰史」、英國如何幫助香港防衛等事跡,故需改變。而根據政府文件中的歷史陳述,中國早於唐代已派兵駐守屯門,鯉魚門在明清時期則有水師與海盜爭奪的記載,說明了早於數百年前,香港在戰略地位上已「與中國海防有關」。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