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70年代末中國開始實施嚴格的計劃生育政策。「只生一個」,自1982年確認為基本國策並寫入憲法。在計生時代出生的80後、90後甚至00後如今多已成年。為躲避計生執法與超生罰款,他們中不少人的童年活在「黑戶」或「黑女」的羞辱中。也因為這段「被邊緣化」的經歷,成長過程中,他們更早開始思考政策與人的關係,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關係,並重新定義父母與家庭。
被藏起來的孩子
那個張小靈叫做「嬸嬸」的人,其實是她的媽媽。
1994年,張小靈出生於廣東潮汕地區的一個小鎮,是家裏的第三個孩子,一出生就被打上了「非法超生」的標簽。小鎮是一個典型的熟人社會,人情網絡豐富而複雜。至今,人們依然保留着不打招呼就串門拜訪的習慣。
“直到最近几年,她才渐渐意识到,她不是没有妈妈,而是有很多个妈妈。”她好厉害,一下子就治愈了自己。
计划生育时小姨二胎生了个女孩, 期初也想送人, 但后面不舍得在我家养了一年多, 现在弹指一瞬20年过去了, 现在长得亭亭玉立, 一家人其乐融融,还好小姨当年没有做那个决定(BTW, 小时候本人也是黑户,到了小学才上的户口)
计划生育时小姨二胎生了个女孩, 期初也想送人, 但后面不舍得在我家养了一年多, 现在弹指一瞬20年过去了, 现在长得亭亭玉立, 一家人其乐融融,还好小姨当年没有做那个决定(BTW, 小时候本人也是黑户,到了小学才上的户口)
沒有孩子應該要背負著"自己的出生是個錯誤"的想法長大 孩子們都辛苦了 國家政策的殘酷最終還是由鄉里的扶持 女性幫助女性的溫暖來補償 相當震撼且令人動容的文章
中國人,像韮菜般畸型生存,畸型成長
我很好奇的是,這樣的命運,有男性正在經歷嗎?從未聽聞過呢。
能出世已夠運了,假如孕婦被計生辦的人員捉到,會強行拉往醫院墮胎,嬰孩被拉出後若仍然生存,就用較剪剪死。
(三十年前的報紙有報導過,我記得。)
如今,在张小灵心里,为妈妈接生的阿姨、送她上下学的阿姨,替母亲照顾她的舅妈,这样一个由女性好友组成的网络,在一起为妈妈分担着母职。这些女性,都是自己的妈妈。
女性间的互助看哭了,就像楼下端友说的,是黑暗中的点点微光。把“黑户”共通的创伤写的这么感人,是我喜欢的好文章。
“還好我生了這個小孩”
好感人。結尾這一段讓人想到張悅然的《大喬小喬》
「張小靈讀研究生時,曾和同學聊起家裏的情況,對方說,「你家超生不覺得羞恥嗎?」她聽到後大為震撼,也非常受傷。她也聽別人在無意間笑道:潮汕人怎麼那麼能生,是母豬嗎?」
沒有這些偷生的黑戶小孩,中國的人口負增長應該會更加提前到來。
令人感动的文章,女性之间的互助,被藏匿的黑暗经历中存在的微光,母女之间的撕扯与和解令人动容。时代记不住,但又应该记得这些。
閱畢,眼角默默泛淚,謝謝分享
我听到过许多许多类似的故事。以后也许这会被称为社会实验,但被作为代价的人希望不要被忘记。
现实也是故事,你现在读到的有情节的文字都叫故事。这样叫没什么不合适。
「她不是没有妈妈,而是有很多个妈妈」,实在感人。
中國都改變計畫生育政策了,但是要為當年受害的家庭平反補償,怕是不可能了...
可不可以不用「TA」
閱讀起來很不便
好家伙,ID叫谨言慎行之,然则一开口就不是人话。
真有人把别人痛苦的经历当作纯粹的故事消费啊…
这不是个故事,而是你国的现实
这个故事本身没有什么好看的,这种故事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