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復興,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
台灣潛艦國造(IDS)的原型艦「海鯤艦」(SS-711)9月28日舉行擲瓶命名儀式,首度對外界曝光。同時,主事者也宣示,明年年底前即可將該艦交付海軍,2025年即可加入海軍現有的兩艘劍龍級潛艦成軍服役的行列。這儼然是海軍數十年來念茲在茲的建軍圖騰,也是台灣國防產業的重要成就,更是蔡政府寄予厚望的政績豐碑,受到社會廣大的關注。由於對潛艦國造仍有極大的未知空間,本文謹就可見以及適宜公開討論的部分略事分析。
首先要說的是,海鯤艦還有若干仍待完成的工序。除了海軍已解釋的電瓶與潛望鏡外(依施工工序,電瓶及潛望鏡最後才能安裝),最明顯的應該就是帆罩。帆罩外殼浮起不平整其實並非只有在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易出現的所謂「瘦馬現象」(薄金屬質板置於骨架之上缺乏結構支持,所以看起來鬆弛),而是因為潛望鏡與電偵系統等桅桿尚未安裝,目前的帆罩至少一部分只是臨時性的,為了配合此次擲瓶命名典禮,所以施工較簡易粗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