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台灣深度

梅復興:台灣海鯤艦擲瓶命名,潛艦國造的「高光時刻」?

潛艦是高度複雜、且必須在極為嚴峻的環境下作業與作戰的載台系統,即使很小的設計或施工瑕疵都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

2023年9月28日,高雄,台灣第一艘國造潛艇「海鯤號」的下水儀式。攝:Carlos Garcia Rawlins/Reuters/達志影像

2023年9月28日,高雄,台灣第一艘國造潛艇「海鯤號」的下水儀式。攝:Carlos Garcia Rawlins/Reuters/達志影像

梅復興

刊登於 2023-10-01

#國防自主#海鯤艦#潛艦#軍事分析#潛艦國造#台灣國防

(梅復興,台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

台灣潛艦國造(IDS)的原型艦「海鯤艦」(SS-711)9月28日舉行擲瓶命名儀式,首度對外界曝光。同時,主事者也宣示,明年年底前即可將該艦交付海軍,2025年即可加入海軍現有的兩艘劍龍級潛艦成軍服役的行列。這儼然是海軍數十年來念茲在茲的建軍圖騰,也是台灣國防產業的重要成就,更是蔡政府寄予厚望的政績豐碑,受到社會廣大的關注。由於對潛艦國造仍有極大的未知空間,本文謹就可見以及適宜公開討論的部分略事分析。

首先要說的是,海鯤艦還有若干仍待完成的工序。除了海軍已解釋的電瓶與潛望鏡外(依施工工序,電瓶及潛望鏡最後才能安裝),最明顯的應該就是帆罩。帆罩外殼浮起不平整其實並非只有在使用了一段時間之後才易出現的所謂「瘦馬現象」(薄金屬質板置於骨架之上缺乏結構支持,所以看起來鬆弛),而是因為潛望鏡與電偵系統等桅桿尚未安裝,目前的帆罩至少一部分只是臨時性的,為了配合此次擲瓶命名典禮,所以施工較簡易粗陋。

2019年5月9日,高雄海軍潛艦國造專用廠房動土典禮,海軍在潛艇上敬禮。攝:Chiang Ying Ying/AP/達志影像
2019年5月9日,高雄海軍潛艦國造專用廠房動土典禮,海軍在潛艇上敬禮。攝:Chiang Ying Ying/AP/達志影像

潛艦設計

若一定要說海鯤號與哪型潛艦設計相近,那自然非劍龍級莫屬了。

至於設計,暫不必急著分析比較IDS潛艦原型艦海鯤號的外形設計究竟是像哪型外國潛艦。這是因為我們所能看到的潛艦外形基本上只是所謂的「外殼」(outer hull或casing),而非「壓力殼」(pressure hull)本身。所以,肉眼所能看見的潛艦外形與該艦的潛航性能(尤其深度)並無指標意義。

然而,誠如筆者在過往拙文中所指出的,由於IDS採用了HSLA-80高張力低合金鋼材(550MPa張力)建造,故較之劍龍級所使用的FE-510鋼材(350MPa)張力顯著爲高,所以海鯤艦理論上的最大潛深應該會要比劍龍級高出30-50%。鑒於公開資訊多半指稱劍龍潛深在200-300公尺之間,那海鯤艦的設計潛深當在300-400公尺之譜。而這也與官方最近透露IDS原型艦之設計潛深,會較劍龍多出50至80公尺的說法大致吻合。

若一定要說海鯤號與哪型潛艦設計相近,那自然非劍龍級莫屬了。這是因為潛艦國造團隊缺乏潛艦概念設計的經驗,為了降低技術研發風險,縮短發展期程,最後決定還是以劍龍級(亦稱Zwaardvis Mk 2),尤其其壓力殼為基礎,衍生出IDS(海鯤級)的設計。然而,由於事隔三十多年,許多潛艦內部裝備要不都已停產,要不已因技術進步而尺寸或體積顯著縮小,而提供了略為縮減壓力殼大小、甚至降低噸位的空間。更何況,小幅修改劍龍級壓力殼的尺寸,亦可能有助於IDS團隊在遭到智慧財產權質疑時的法律答辯。

壓力殼雖因有外殼(casing/outer haul,國軍正式術語為「上層舾裝」)掩蓋,所以難以看出模仿對象。但至少有一個特徵明顯可見,那就是舷側中段、看似一個小門的排水縫孔。這個縫孔的位置和外形與劍龍級完全一致。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