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明翰破產:緊縮政策下,英格蘭地方政府面對甚麼問題?|數洞

總結:問題比個別地方政府理財失當更深遠。

(謝達文:台大社會所博士候選人,喜歡複雜的歷史、乾淨的數據、美好的人們。)

本月月初,英格蘭伯明翰(Birmingham,台譯伯明罕)地方政府發布所謂的「114條通知」,也就是一般所謂的宣告破產。

不論是英國還是華文世界的網路上,都有人將破產歸因於一群女性員工控告伯明翰市「同工不同酬」、獎金發放不公。法院判決這群女性員工勝訴,伯明翰市因此必須賠償,相關支出約為七億英鎊。

確實,這筆七億英鎊的支出,加上資訊系統建置問題又必須追加一億英鎊解決,兩者同時發生,可以說是伯明翰市受到的最後一擊。但更核心的問題是,伯明翰的財務為何如此不堪一擊?英格蘭第二大城市的財務,怎麼會被一場訴訟加上一次資訊系統更新打倒?

這似乎反映了更根本的體質問題。而這個問題並非伯明翰獨有:截至2018年,英格蘭歷史上只有一個地方政府曾經「宣告破產」,但2018年至今,包含伯明翰在內,已經有六個地方政府宣告破產,其中位於倫敦南部的克洛敦(Croydon)甚至在兩年內宣告三次。
更有甚者,有研究報告評估,兩年內可能會有26個地方政府步上破產的後塵;地方政府官員的問卷調查也顯示,在北英格蘭﹑中部及南部海岸的47個地方政府中,高達三分之一的地方政府正在考慮明年是否要宣告破產。

體質問題的一大成因是營養不良,至於為何營養不良,就必須從2010年起英國政府的緊縮政策(austerity,又譯撙節政策)談起,這篇文章將以五個圖表說明這個情況。

緊縮政策導致中央撥款節節下降

2010年起,保守黨主政的聯合政府宣稱由於政府赤字過高,所以必須大幅削減預算,而給地方政府的經費便首當其衝。

這也就是所謂的緊縮政策(austerity measures)。從2010/11年度起,中央分配給地方政府的經費大幅下滑,一直到2016/17年才開始穩定。十年間,總經費從344億英鎊下滑至226億(經2019/20物價校準),跌幅超過三成。

主要財源削減三成,造成的困難已經可以想見,但這點在英國又特別嚴重。這是相對其他國家,英國各地方政府收稅能力很低,財務因此更高度仰賴中央政府。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統計,在2018年,英國的地方政府稅收佔總稅收比率只有5.1%,換言之,英國人一年繳的稅,一百英鎊當中只有五英鎊是繳給地方政府,是世界七大工業國中最少,在 OECD 38個成員國中,也只有9個國家少於英國。

當然,各國的中央地方權責劃分不同,地方政府的法定地位和必須承擔的任務也差異很大,不能直接從稅收能力推斷地方政府的財政困難與否。但正是在這樣的制度背景下,中央政府政府給予地方的經費一旦大幅縮減,英格蘭各地方政府就更左支右絀。

越需要錢的地方,反而越拿不到

在這個大趨勢下,全英格蘭各地地方政府都在苦撐。但社經條件越差的地方,財務緊縮帶來的壓力反而越龐大。這是因為條件較差的地區本來就更仰賴中央政府的支援。

英國最知名且無黨派的智庫Institute for Fiscal Studies(IFS)於今年8月發布報告,直指英格蘭的財務分配體系已經崩潰(broken down)。智庫的研究人員綜合各項因素(人口、失業家庭子女數、道路長度等),在「總經費不變」的前提下,估算2022/23年的經費如果「按照需求公平分配」,各地方政府應該分得多少。接著,他們將這個經費需求估算與各地方政府實際獲得的經費比較,結果發現,社經條件最差(deprivation,由收入、就業機會、疾病、犯罪等指標綜合計算)的區域獲得的經費,其實照理來說應該要增加9%,也就是每人平均應該多分得92英鎊的地方政府經費,才算是公平分配,次差的區域也該增加7%、每人平均68英鎊,反而是條件最好的區域多拿了15%,也就是每人平均108英鎊。

為何如此?原來英國政府實際上所執行的緊縮政策,不只把餅做小,也讓餅的分配更不公平。

IFS另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2015/16年之前,也就是經費刪減最嚴重的期間,政府完全沒有考慮到各地經濟差異,所有屬於同一法定類別的地方政府,中央分配款都被以相同的幅度刪減。但比較富裕的區域,地方稅收通常較高,受到的衝擊還相對小一點;反而是比較窮困的區域(比如伯明翰),地方稅收較低,本來就更仰賴中央的分配款項,所以中央分配款刪減對財務的影響更為巨大,讓他們更難支應在地居民的需求。

法定義務不能縮減,只好關閉圖書館、不修馬路

但不論貧富,經費大幅受限下,英格蘭各地方政府只好縮減各種開支。

但是,有些經費是不能削減的:英格蘭有部分地方政府,依法必須擔負社會照護支出,照顧老人、身心障礙者、有特殊需求的兒童等。這些法定義務大致明確,地方政府不太有迴避的空間,加上人口高齡化等壓力,十年來地方政府社會照護總支出因此不減反升,上漲了8.3%。

這也意味著地方政府必須拿其他領域開刀。整體而言,社會照護以外的領域,地方政府從385億英鎊下降到289億,總支出下跌了四分之一。

其中受傷最深的就是被認為最不迫切的領域。十年來,文化相關的支出下滑最多,降幅高達36.8%,超過三分之一。另外,地方發展與計畫的經費被大砍35.7%,用於協助特殊教育學生等業務的經費也縮減31.6%,道路交通則下滑23.6%。

影響所及,許多地方政府因此必須關閉圖書館、公園、博物館、社區活動中心、游泳池、足球場,甚至公共廁所;道路欠缺維護,遇到問題修復也很緩慢;公車更被迫減班甚至停駛。

再以食品安全為例:地方政府食品衛生稽查的次數下滑49%,幾乎腰斬;地方政府依法排定的食物安全檢查,只有37%真的有執行──畢竟財務壓力下,地方政府被迫遣散食品衛生稽查人員,人力縮編45%,不但缺乏經費,也根本缺乏人力執行法定職務。

財務危機下,地方政府冒險投資

如上所見,地方政府財務緊縮,各項服務已經砍到見骨,但增稅的空間有限。為此,各地方政府必須另覓財源,其中有許多就轉向房產投資,但這反而可能帶來更大風險。

在緊縮政策實施之初,英格蘭各地方政府通常還無意投資房產,前三年都只有十來個地方政府活躍於房產市場。但隨著財務越來越困難,更多地方政府起而效尤,尤其在2016/17年度,活躍於房產市場的地方政府從41個倍增到83個。

這些地方政府在金錢壓力下,希望透過投資開源,但投資也意味著風險。今年6月,沃金(Woking)政府宣告破產,主因正是房產投資失利,以致無力償債。而克洛敦政府也鋌而走險,借貸5.45億英鎊投資一座購物中心和一棟旅館,卻沒能獲得預期的收益,購物中心關閉,旅館破產,等到疫情一發生,馬上無力應付。

“Nothing works in Britain anymore”

到目前為止,幾個破產的地方政府,都遇到投資失利,或是意料之外的開支,才引爆財務危機──沃金和克洛敦的投資策略太過冒險,伯明翰在發放獎金時偏袒男性員工,被法院要求賠償女性員工等量金額,卻拿不出錢來。

但是,緊縮政策實施13年後,英格蘭各地的地方政府都已經有嚴重的體質問題。這些遇上即時導火線的地方政府最早被擊倒,但許多地方政府也已經在破產邊緣。
地方政府面對的問題,在其他領域也已經逐漸顯現。當初,保守黨政府為防選民大幅反彈,在推動緊縮政策沒有直接關閉學校、醫院,但暫緩投資、減少撥款的後果經過長時間始終會浮現。

經過13年,問題浮現的時刻終於到來──除了地方政府服務縮減以外,政府減少醫療投資,導致急診等候時間大幅飆升;校舍翻新與整修的計畫經費被砍,而目前英格蘭已有至少147所公立學校面臨校舍倒塌的危機;此外,本月英國一名重刑犯越獄,也有保守黨議員將矛頭指向這幾年來的監獄維安預算縮減。

「在英國,已經沒有任何一件事能辦得好」(Nothing works in Britain anymore)──這句話看似非常極端,但有民調顯示,已經有過半、高達58%的民眾贊同這句話。保守黨內部也有人擔憂,這樣的論調將主宰下次的選戰,讓保守黨更有可能潰敗。許多媒體都出現「崩壞的英國」(Broken Britain)這樣的用語,就連立場偏右的《旁觀者》雜誌(The Spectator)都刊登了經濟組主編的評論,標題就是〈崩壞的英國:哪裡做錯了?〉,文中也把矛頭指向緊縮政策期間錯誤的資源分配。

面對地方政府破產問題,首相至今仍可堅稱,問題出在個別地方政府的財務管控失當。但是,面對緊縮政策的長期後果陸續浮現,生活的各個面向都出現警訊,選民是否真的買帳,就是另一個問題了。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2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图1:中央-地方经费下滑,从344-226亿,约1/3。因坐标轴为200起始,易给读者造成跌幅巨大(>75%)的印象,建议修改坐标轴更客观地呈现事实。

  2. 英格兰的地方政府也在投资房地产哈哈,环球同此凉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