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台灣深度

王臻明:美中南海對峙——中國為何要經略南海?透過什麼戰術手段?

台海情勢受到世界矚目,但不少學者警告,南海同樣危險,甚至有可能比台海更早爆發武裝衝突。

2021年8月16日,廣東省陽江起航捕魚的漁船。 攝:Liang Wendong/VCG via Getty Images

2021年8月16日,廣東省陽江起航捕魚的漁船。 攝:Liang Wendong/VCG via Getty Images

王臻明

刊登於 2023-07-15

#南海#軍事分析

(王臻明,關心國防與地緣戰略議題,軍事專欄作家。)

雖然目前台海情勢受到世界矚目,但近期有不少學者相繼提出警告,南海同樣危險,甚至有可能比台海更早爆發武裝衝突。這種論點並不是危言聳聽,中國近年來從未放慢過在南海的擴張,而且包括台灣、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在內,都對南海有不同程度的主權聲索。菲律賓、越南近期還跟中國海警與民兵船爆發衝突,雙方互不退讓。本來就在南海與中國對峙的美國,甚至公開表示,如果中國繼續在南海挑釁,危及菲律賓船隻的安全,美國將不排除啟動《美菲共同防禦條約》,以武力介入。

若將時間的尺度放大,中國對南海的野心並非第一次出現,歷史上知名的鄭和下西洋,就是中國經略海洋的濫觴。明成祖朱棣派遣鄭和,率領龐大艦隊出使海外,背後有經濟、政治與軍事上的多重目的,與今日中國共產黨政府積極發展遠洋海軍,劍指南海,有許多相似之處。就經濟上來說,明朝之前的蒙古帝國橫跨歐亞大陸,創建了極為廣大的陸上貿易管道,在海上的積極經營,也讓當時的福建泉州港,成為世界上最繁榮的港口。明朝建國以後,有心想要承接這個龐大貿易路線,無奈卻出現許多阻礙。

蒙古帝國四分五裂後,歐亞大陸內部陷入混戰,跛子帖木兒的興起,更讓明朝的西進之路受阻。海上則有元末的起義軍殘部,在與朱元璋爭霸失利後,逃匿海外,不時侵擾沿海一帶。明朝因此需要一支強大的艦隊,不怕海上的攻擊與封鎖,從海路連絡已無法從陸路抵達的西方國家,重新建立貿易路線。而中國在經濟起飛後所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其戰略方向與明朝並無二致。一方面由陸路的「絲綢之路經濟帶」連接中亞,通往歐洲,另一方面則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由印度洋,通往非洲與歐洲,建立全球貿易網,以輸出中國過盛的產能,並輸入中國迫切需要的能源與原料。

2022年3月31日,菲律賓卡加延省,菲律賓海軍陸戰隊參加聯合兩棲攻擊演習。攝:Ezra Acayan/Getty Images
2022年3月31日,菲律賓卡加延省,菲律賓海軍陸戰隊參加聯合兩棲攻擊演習。攝:Ezra Acayan/Getty Images

中國經略南海的目標

中國已將南海視為發展遠洋海軍的重要海域,除為南下控制麻六甲海峽做準備外,另個重要任務,是阻絕美軍艦隊,通過南海馳援台灣。

但中國面臨的問題,是中亞國家的情勢並不穩定,同時在海上貿易時代,陸運的成本太高,通往印度洋的航線,又必需通過狹長的麻六甲海峽或更遙遠的巽他海峽,受制於人。其中特別關鍵的是麻六甲海峽,中國所進口的原油,有八成必需經過這片海域,大批輸入到中國的原物料,或是出口到歐洲、中東與非洲等地的產品也不例外。中國當然想確保這條生命線的安全,而麻六甲海峽的東側出口緊臨南海,要先能控制南海,接下來才能逐步掌握麻六甲海峽,完成整個「一帶一路」倡議的海上藍圖。

美軍在南海持續進行的自由航行任務,對美國來說,是在維護世界各國海上貿易的秩序,但從中國的角度來看,卻是在威脅中國的生存安全。更何況美國擁有強大的海軍艦隊,在當地有多個盟國,從冷戰開始就一直牢牢掌握著麻六甲海峽。中國雖然在改革開放後,加入國際貿易的行列,但之前曾被國際長期圍堵制裁,有很深的不安全感,這反應在中國對南海問題的強硬態度上。所以當美中貿易戰爆發,美國再度祭出圍堵策略時,並不會讓中國在南海的擴張有所減緩,反而證明了中國並非杞人憂天,使中國變得更為挑釁。

在政治方面,明成祖朱棣是發動政變,殺害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才登上皇位,史稱「靖難之變」。所以明成祖朱棣在任內做了許多事,來強調自己是天命所歸。稗官野史說建文帝朱允炆沒有死,流亡海外,因此鄭和出海,是在暗中察訪,應該是民間故事,並沒有史實根據。但鄭和七次出海,的確負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要邀請沿途的各個王國前來朝貢,卻是事實。這對內可形塑萬邦來朝的印象,宣揚政權的正統性,對外也能展現明朝已順利取代元朝,國力強盛,明成祖朱棣是擁有強大艦隊的統治者,已君臨天下。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