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會想投資給一個black box。」在一家美國盡職調查(due diligence)公司工作的Sammy說,「資訊本身就是商業運作不可或缺的。」中國國家安全部門對諮詢公司的打擊,進一步減弱了外資進入中國的意願。
5月8日,中國中央電視台罕見播出一則針對諮詢企業現場執法的新聞。根據報導,中國諮詢公司凱盛融英的工作人員專門圍繞境內研究國防軍工、金融貨幣、高新科技等重點領域挑選專家,有的專家在涉外諮詢中洩露內部敏感內容,甚至是國家秘密和情報。報導還指,調查中一家國企員工被捕,因其向凱盛的外國客戶提供國家機密和情報,被判處6年監禁。
凱盛於2006年成立,創始人為國際知名諮詢公司貝恩的前諮詢師和前摩根士丹利的投行人士,凱盛在上海和紐約有700名員工,近年更成為中國業內最大的「專家知識服務提供商」,為全球客戶提供逾45萬不同專業的中國專家。2021年,凱盛嘗試在港公開上市,其招股書寫道,凱盛在市場上佔有33%份額。
「在更成熟的商業社會裡面,盡調是大家都有認知的東西,不管是投資還是入職還是上市之前,都是標準程序。」在一家外國盡調公司工作的Luke說。
上世紀90年代至2000年,隨著外資進入中國市場、中國加入WTO,外國諮詢公司開始進入中國,中國本土也逐漸發展出相關行業。對於許多外國公司或投資者而言,想進入信息極度不透明的中國市場,離不開盡調公司的協助。投資團隊會根據盡調結果對標的企業進行客觀評價,再決定是否投資。盡調涉及企業的業務、財務和法律部分,包括企業的歷史數據、管理人員的背景、市場、管理、技術風險等。據中國市場研究網,2020年中國諮詢行業市場規模達到21.3萬億美元。
「現在有些人人自危的狀態,」Luke說,自己的行業本來就低調,身邊大部分人日常都在做些機械單調的工作。「現在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安全的,這種效應是在心理上產生無形的影響,大家會擔心,不知道雷區在哪裏。」
早在凱盛被調查之前,不少諮詢公司的從業者已對行業前景表達了擔憂,而現在外資在進入中國前,亦多了重重憂慮。Sammy指出,已經有一攬子因素讓外資卻步,包括美國制裁中國、中國疫情、《反間諜法》的實施,再加上整頓外企美思明智和貝恩、封鎖資訊⋯⋯「對外企而言,現在risk遠大於ga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