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至今,台灣人自我想像中所包含的微妙矛盾,比過往都更加明顯地浮現檯面。一方面,中國日趨侵略性的外在壓力讓台灣民眾的台灣認同攀升到空前高度,但另一方面,這樣的台灣認同雖然出於面對極權進逼時所謂「同島一命,抗中保台」的憂患意識,但卻仍然缺乏明確的內涵來支撐。
回顧自90年代民主化以來,台灣公共論域並沒有再出現如70年代鄉土文學論戰、80年代台灣意識論戰等對台灣認同內涵的集體辯論與積極探索;反之,國族認同屢屢成為黨國與本土陣營政治交鋒與選戰動員的修辭工具,以致於在公共論域中迅速冷卻、甚至讓多數民眾反感。
在認同議題帶來撕裂衝突的情況下,過去30年台灣認同對台灣大眾所扮演的角色,因而比較不像是共同體生活的最大公約數,卻更像是最小公約數——它的積極內涵越少越好,對歷史反省與真相重建最好保持尊重性的「存而不論」、或象徵性的「點到為止」,與此相對地,它非常節制地成為僅僅基於民主生活共同體之既有事實的、默而不宣的必要條件。
對台灣社會性格及意識形態極為精闢的觀察和評論!講出了我對台灣交通議題思考許久又不清晰的想法。
這篇文章的切入點相當有趣。相當高質。
笑出声了,讲的很好又很有趣。以下是迷因时间:
这说的好像不只台湾。不确定,再看看
這篇文章關於交通問題的解讀,真的很棒啊(詞窮
@Nayg:就我的理解,有機即是有生命的,無機即是像礦物一樣死板。
如同台灣的交通,包含停車、行人、機汽車衝突等爭議,處處可見人們靈活的為了追求最大利益而逾矩或退縮,例如機車格搖來搖去喬出位置放好幾台機車、為了怕被撞明明該先行硬是要讓人過等等奇怪的規則變化。
在捷運不能吃喝東西就是沒什麼好說的,不能吃就是不能吃,不會有人為了方便而調整規則。
確實從這裡就會延伸出:為什麼不是用一個強而有力的規範,讓駕駛絕對不敢侵犯行人一絲一毫,如同不會在捷運吃喝一樣。
回覆Nayg:「他人即地獄」是薩特(Jean-Paul Sartre)所說,而不是特指CNN提到的'living hell'。
如果公地悲劇有括號解釋,利維坦又是什麼
很迷茫和疑惑地看第三次,有機的混亂和無機的秩序又是什麼……路面交通混亂和高鐵捷運秩序井井有條我明白,但有機和無機又是什麼。這篇我越看越不明白。
不好意思,文裡重複提到的「他人即地獄」到底是什麼意思,我真的不明白。
如果用「他人即地獄」這個形容來打比方,打比方應該是讓道理更易懂,但這個「他人即地獄」讓我很困惑。我看到這句話的出處薩特說「對我自己感到羞恥,因為我向他人顯現,而且通過他人的顯現本身,我才能像對一個對象作判斷那樣,對我本身作判斷。因為我正是作為對象,顯現給他人的」,但是這個道理應用到文裡,我還是看不通。
「他人即地獄」這句裡面的「地獄」和標題的交通地獄是同一個意思嗎?
公共設施的樣貌是否也可視為人民共同想像的宣洩出口?
若是,則反過來應該可以說台灣人民目前還沒有足夠的共識?
這時讓我不禁覺得若有個政府可以當個領頭羊導正視聽、教育人民該有多好。(指交通亂象部分)
笑死,交通族群宛如分類械鬥以及熱愛自身批判論述來發洩的台灣性格描述都好精準
台灣交通分台北跟台北以外,只要踏上新北就是另一回事了,但即便是台北也是呈現巷弄馬路上塗綠說它算行人道的詭異狀態
沒那麼絕望,只要一顆飛彈,幾條人命,就會加速收斂的過程。中國人的國族建構,從清末梁啟超琢磨「中國」這個詞彙,到如今也還搞不定。美國仍稱呼自己的國家「experiment」。許多在帝國邊緣掙扎求生的民族,例如俄羅斯帝國周邊的國族,無不如此,他媽的你幹嘛絕望?台灣交通文化開始有點起色,你是住哪裡?高雄嗎?哈。
正如上面有朋友提到,這種深度的反思很難在台灣引起共鳴,卻又正是台灣人需要有的洞見。謝謝作者寫出這麼有力的分析!
没去过台湾,不过一般而言,国族认同不都是内外因的聚合,从历史中东拉西扯一些材料为现实生活需要寻找基础吗?
看到有香港朋友,我其实感觉香港的过马路挺让人紧张的。。。因为会一直响声音,而且相当急促,又不显示倒数搞不清会不会突然就没剩下
你好,我是最近去過臺北旅遊的香港人。坦白說,作為行人,過馬路時的感覺是挺緊張,第一,是我要在那個限時倒數完成前過完馬路,第二就是,令我很疑惑的是,不論是兩輪還是四輪的司機,在我按著綠燈倒數過馬路時,他們也可以同時駛進。然而,大部分我遇過的司機,都是很有禮貌的,看見我在過路,都會稍微一讓,然後繼續前進。另外,我覺得臺北公車站的設計是頗聰明的,因為有不少公車站是在一條大馬路中間另外劃出來的。於是,即使多於一輛公車在停站,基本上大馬路上其他位置車輛的交通都不會受影響。相反,在香港的公車站就沒有這個設計,所以當公車停站的時間較長,或者幾輛公車一齊停站,就會很容易造成擠塞。所以,我認為臺灣交通,又不至於用“地獄”來形容。
一針見血的評論,這種高度在臺灣很難引起共鳴,應該是端傳媒近期最優秀的一篇。
無奈的是我自己個人跟身邊曾經關注過臺灣對公共環境改善而投入的人,最後也都心灰意冷的放棄了,不知道這股絕望是不是也是臺灣人的性格。
我覺得端傳媒太多的文章塞了文縐縐或從另一個領域移用過來的詞彙,搞得閱讀艱難只能猜測他的意思。但作者不會及時回復的網站本質又不能確認理解對不對。
例如"最大公約數","最小公約數"。這些數學名詞用在這裡是什麼意思?
作者要不就是在文中解釋這些術語是比喻什麼,要不就應該直接省略這類東西,讓閱讀更直觀順暢。
這篇文章的目的應該是分析,並不是抒發詩意。
犀利暢快的文章!追究源頭,台灣人對於49年以後的歷史認知都充滿撕裂分歧,卻又必須擠在同一個小島,自然就只能維持表面現狀繼續走,而無法凝聚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