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2023中國兩會

「永遠跟黨走」:中國民營企業仍在等待「希望的田野」

有人期待新總理能為人心惶惶的市場打一劑強心針;有人則悲觀道:誰能確定現在是一切的結束而不是開始?

2023年3月2日,杭州,工人在一家紡織廠操作紡紗機。

2023年3月2日,杭州,工人在一家紡織廠操作紡紗機。圖:VCG via 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Michelle Zhang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3-03-06

#李強#民營經濟#2023中國兩會#李强#中國經濟

馮大剛決定關停經營了17年的工廠。

在寫完又一篇市安監局強行布置的自我檢討「小作文」後,他身心俱疲,做出了上述決定,隨後遣散了140多名工人。

他不是個例。馮大剛身邊多位同樣經營製造業工廠的朋友扛過了疫情前兩年帶來的前景不明的市場考驗後,紛紛在2022年下半年和2023年年初選擇解散工人、關停工廠。

民營經濟為中國貢獻了逾50%的稅收,超過60%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並創造了超過80%的城鎮就業崗位。但過去幾年,中國民營企業飽受嚴苛防疫政策和政府監管的雙面夾擊,多地頻現大規模裁員潮及中小企業倒閉潮。

如何提振民營經濟,成為正在召開的兩會的重要議題之一。兩會前夕,官媒央視網發表文章《兩會繪中國|「民營企業成長在中國希望的田野上」》,強調了即將展開第三個任期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對民營經濟的重視。多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要從制度、法律、政策等層面支持民營經濟。全國政協委員、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亦向媒體指出:當前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最大難題仍是信心不足。過去幾年的民間投資下滑明顯,企業看不清方向,選擇躺平。「我們統計了一下,正常年底我們川商返鄉投資每年一千多億,去年只有五六百億,下降一小半。」劉永好說。

馮大剛就是躺平中的一員,他今年54歲,在外界眼中,這個年齡無論在判斷力、經驗還是擁有的市場資源方面都正值巔峰,此時隱退,稍顯可惜。但是他有自己的理論:「很多人認為我們倒在了疫情結束、市場復甦的前夜,但是誰又能確定現在是一切的結束而不是開始?」

2023年3月5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一個巨大的屏幕顯示了政治局常委李強。
2023年3月5日,北京人民大會堂,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開幕,一個巨大的屏幕顯示了政治局常委李強。攝:Thomas Peter/Reuters/達志影像

民營企業變成為地方財政輸血的「羔羊」

馮大剛的工廠位於浙江省一縣級市,主要生產手機零配件,作為土生土長的浙江人,他欣喜於一方水土賦予自己的商業機遇,但又因過去一年地方政府無時不在的「第三隻手」倍感苦惱。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