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深度

香港立法會記錄不具名風波︰與涉侵犯人權的中國公司合作、徵詢程序被消失

「(主席)梁君彥說過很多次立法會不是橡皮圖章,那你要真的透過實際做的事,而不是口講一套,做一套。」

2022年1月3日,香港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宣誓後,到立法會地下大堂大合照。

2022年1月3日,香港新一屆立法會議員宣誓後,到立法會地下大堂大合照。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鄭淑華、端傳媒記者 袁慧妍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3-02-27

#完善選舉制度#香港立法會

香港立法會大會和各委員會會議的紀要 ,一向以具名、摘要方式,記錄出席議員名單、議員發言和發問、政府代表的回應,以及會議過程中所作的決定等,並上載到立法會網站,供公眾瀏覽。

不過,2023年1月中,《有線新聞》前港聞助理總採訪主任林妙茵在《明報》專欄撰文,指最近翻閱立法會事務委員會的會議紀要時,發現議員發言撮要被省略掉名字,改成「一名議員」、「個別議員」和「一些議員」;單憑紀要的文字記錄,無法識別言論出自誰人口中。

《明報》期後作出跟進報導,稱立法會回覆指,有關改動是1年多前、由2022年1月今屆立法會會期開始,「優化」委員會會議紀要的擬備方式,目的是為了「方便公眾、議員和官員掌握會議流程、討論要點和回應。」而會議紀要另加設附錄,列明每名議員的發言時間,供公眾翻看直播片段。立法會大會則不受影響。而據《明報》了解,改動屬秘書處行政安排,稱因應今屆議員數目由70增至90人,但秘書處的資源未有增加。

端傳媒整理資料,發現是次改動涉兩大問題。首先,立法會跟一家中國語音識別技術公司科大訊飛合作,該公司涉協助中國政府對維吾爾族人建立聲紋資料庫,捲入侵犯人權爭議;而科大訊飛打算進一步擴展香港粵語市場,亦是在大灣區發展的重要部分。

其次,徵詢全體議員的程序被消失,但「完善選舉制度」後,立會議員們的反應卻比民間社會細得多。有記者、民主派前議員和前議員助理亦憂慮,立法會作為立法機關,大大小小的法案都須經過議會誕生,但當紀要省略發言議員的名字,增加搜尋資料的時間成本,變相影響立法會透明度和傳媒報導工作,問責效率亦會降低,最終會損害公眾利益。

與涉侵犯人權的中國語音識別技術公司合作

立法會委員會會議紀要改為不具名至今逾1年,1個月多前經傳媒揭發後,立法會秘書處僅以擠牙膏方式回應,但沒有詳細解釋修改決策背後的過程——包括新措施由誰人建議、相關討論是如何發生、依照甚麼指引和程序作出決策等。

直至2023年2月初,信報刊出專欄「余錦賢」的《「一名議員」風波 緣於一個誤會》文章,指「收到風(收到消息)」變動是源於2019年立法會考察中國長江三角洲城市群時,「受當地一間智能公司的語音文字轉換技術啟發,之後秘書處採購同類系統編撰會議紀要」,但系統不能識別發言者身份,只好顯示「一名議員」,形容這是「權宜之計」,「非刻意隱瞞」。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