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政變台灣深度

緬甸政變兩年:在台緬人經歷的動盪、選擇和「最後一搏」的希望

「我想,在推翻了軍政府後,我或許真的能實現踏查各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夢想,而他們會在自己的珍愛的家鄉等著我。」

2021年5月2日,台北,聲援緬甸的遊行示威上,居住在台灣的緬甸人豎起三指敬禮。

2021年5月2日,台北,聲援緬甸的遊行示威上,居住在台灣的緬甸人豎起三指敬禮。攝:Chiang Ying Ying/AP/達志影像

端傳媒記者 黃奕瀠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3-02-20

#2021緬甸軍變

政變兩年後,緬甸人的「最後一搏」

「我問我爸爸,為什麼我們要離開緬甸,他的回答都是:因為緬甸動盪不安。」

1983年在緬甸撣邦當陽出生的楊萬利,10歲時隨家人遷移台灣,最後落腳在人稱「緬甸街」的新北市中和區華新街,這條街區自1962年尼溫將軍奪權起,就逐漸吸納因政治變化而輾轉逃離的緬甸移民,尤以華人數量最為顯著。楊萬利一家,也是在這個背景下,來到台灣。

直至長成,楊萬利才在確認自己認同歸屬實為「緬甸人」的過程中,明白父親口中的「動盪不安」是什麼意思,對「離開」與「留下」的兩難,更能深刻同理:離開,是要想方設法地融入異地,而留下,則要咬緊牙關面對緬甸這個國家每20年的「動盪」。每個選擇都很艱難。

離開的人,有些來到台灣,便也將記憶與文化栽種在這條緬甸街上──這條街不僅反映這個國家的近代史,街上的住民也成為不同時代政治經濟記憶的載體。包含兩年前發生的緬甸軍事政變。

2021年政變發生之時,台灣正準備迎接新年。那個2月,只要鞭炮聲響起,就令緬甸社群心驚,既觸動記憶,也誘發憂慮;街上居民有的表面上漠不關心,有人因擔心回不去緬甸而沈默不語,有人怕抗議者將事情鬧大引發爭端,當然也有不少人堅持成為反抗力量的後援,始終沒有放棄。

今年,這場政變看似「屆滿」兩週年,實是「持續」了兩年,而且還在繼續──緬甸軍方在政變兩週年之際,宣布延長緊急狀態,原本承諾的選舉也未見具體時程;異議分子與抗爭者,持續受政府鎮壓。依據緬甸政治犯援助協會報告,截至2023年1月30日止,軍方已殺害2,901 人並逮捕17,492人(其中282人是兒童),至今仍有13,719人遭到拘留。又,自 2021軍事政變以來,已有143人被判處死刑,其中4人已被處決。被捕者有176人是記者,其中多達62人仍在監獄或警方拘留中。

 2021年7月14日緬甸仰光,反政變示威遊行期間,婦女手持橫幅和緊急信號棒奔跑。
2021年7月14日緬甸仰光,反政變示威遊行期間,婦女手持橫幅和緊急信號棒奔跑。攝:Yan Naing Aung/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與此同時,於2020年勝選卻被軍方宣布非法的議員、少數族群代表和反對政變的核心人物,在2021年4月組成民族團結政府(National Unity Government,NUG),並組建人民防衛軍(People's Defence Force,PDF),還有數以千計的年輕人拿起武器,加入由少數民族帶領的武裝部隊,並與擁有精良武器和坦克的緬甸軍隊對抗。為了反制游擊隊,軍方不分青紅皂白、不管目標對象進行空襲。在戰火中受困掙扎的,始終是平民。

據緬甸獨立智庫「戰略與政策研究所」(ISP-Myanmar)報告指出,在政變後,至2022年10月中旬為止,至少有38,568所房屋和建築物被燒毀或摧毀,平民死亡人數為7,158。而負責難民事務的聯合國機構聯合國難民署估計,自軍事政變以來,截至 2023年1月23日,流離失所者人數為124.4萬人(ISP的估算數字更高,為190萬)。

兩年來,緬甸人民的日常生活與社會基礎建設,因衝突而被摧毀,物價上漲,民眾生活艱難,這些景狀足以造成嚴重的人道危機,卻沒有辦法透過媒體傳遞出去。關注緬甸的媒體工作者都不免感慨:比起烏克蘭戰爭,緬甸人真正的處境,遭到完全的忽略。

但即使這個世界的注意力不再,緬甸人仍堅持苦戰,他們堅信,這是「最後一搏」,只因政變讓緬甸迎來有史以來,未曾有過的團結時刻。

站在觀察者的角度看,2021年這場政變所引起的反抗與效應超越過往的民主運動,其特色包含:跨世代、跨地域、跨族群與跨宗教,例如經歷民主運動的中生代,與擅長網路享受過短暫民主自由的Z世代合作;又或是位處優勢地位的緬族自我反省,並與少數民族攜手合作,以及各宗教代表在這個獨尊佛教的國度共同成為人民的後盾等等,都讓緬甸這場抵抗運動,更顯不同。

「緬甸軍方幾十年來一直聲稱要實現國家凝聚力,現在他們終於達成了⋯⋯。」在斐德希克‧德波米(Frédéric Debomy)創作,漫畫家柳廣成繪製的《緬甸,最後一搏》中,對這場運動提出觀察,卻也提問:「但,這種仍稚嫩、脆弱的團結,能否在軍方對人民的又一次勝利中倖存?」

在緬甸2021年政變屆滿兩週年之際,端傳媒在台灣訪問了四位不同世代、不同身分與族群,且分別經歷過1962年尼溫奪權1988民主運動、2007年番紅花革命以及2021年政變的緬甸移民與留學生,透過他們的生命敘事,一方面反映所謂「動盪不安」的緬甸景況,另一方面,也從他們的視角,呈現2021年政變的發生、現在,與他們所期望的未來。

浩浩。
浩浩。攝:陳焯煇/端傳媒

浩浩,2000年生。華人。2021年緬甸政變親歷者。現於台灣求學。

我在曼德勒出生、仰光成長,是他們所說的Z世代,雖然生活在一個相對開放的時代,但我和我的學長們,都還留有軍政府掌權時期黑暗封閉的記憶──像是時常沒有電可用,或是沒有手機、無法上網,卡通也是別的國家播過很久後,我們才看得到。總言之,緬甸就是很落後。

到了12歲,我才擁有自己的手機,可以玩電動,可以上網探索世界,也差不多是在那個時候,才幾乎家家戶戶,不論高階或便宜,都人手一支手機。以前,公車上都會有扒手偷手機,但在翁山蘇姬執政時期,就比較不會有這種事發生,因為手機已經很普遍。然而,在2021年政變後,治安又回到早前的敗壞,公車司機甚至會和扒手合作,威脅乘客,搶奪財物。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