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深度

台北大空襲電玩以外的歷史(上):「二戰誰來炸台灣」實為敘事之爭

「所有戰爭都會打兩次,第一次是在戰場上,第二次是在記憶裡。」

台灣首度主打二戰背景的電玩《台北大空襲》,講述美軍1945年5月31日轟炸台北的事件。

台灣首度主打二戰背景的電玩《台北大空襲》,講述美軍1945年5月31日轟炸台北的事件。圖:迷走工作坊

特約撰稿人 廖英雁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3-02-16

#台北大空襲#台灣歷史#二戰

(廖英雁,自由撰稿人,關注海巡執法、國防軍事、歷史研究)

「所有戰爭都會打兩次,第一次是在戰場上,第二次是在記憶裡。」

2023年春天,台灣「迷走工作坊」改編自同名桌遊的《台北大空襲》電玩,在眾多愛好者累積的長久期待下,終於順利上市。二戰期間盟軍空襲台灣各地的歷史(包含1937年蘇俄志願軍空襲台北、1943年中 - 美飛虎隊空襲新竹飛行場),再次掀起討論。而預告片裡的上述引言,出自2016年南加大教授——越南籍作家阮越清——《不朽:越南和戰爭的記憶》書中名句,則恰如其分的為這段過去作出註腳。

回首前塵,二戰期間同盟國(以美軍為主)轟炸台灣的集體記憶,確實曾經在戒嚴時代(1949-1987)遭受漠視,直到1987年台灣解嚴後,才重回文藝創作與學校教育的領域,逐步取回話語權,並在近年來得到較多的關注。在《台北大空襲》千呼萬喚始出來的此時此刻,如果只用平庸的「黨國洗腦」二分法來理解這段從遺忘到復興的過程,其實是很可惜的。

大中華史觀忽略台灣,歷史老師自己也沒觀念

1945年終戰、國府來台,彷彿成了一條禁忌的界線,在此之前的台灣史,無論好壞功過,包括二戰同盟國攻擊台灣的內容完全空白。

1998年,台灣流行歌手伍佰(吳俊霖)推出歌曲〈空襲警報〉,描述美軍二戰轟炸台灣,批評「這款的代誌,學校攏無提」。出身嘉義鄉下的伍佰,生於1968年,在他成長的戒嚴時代,學校教育確實不曾著墨台灣二戰空襲史。不提,是因為立場的隔閡;隔閡的來源,可追溯自1895年日、清兩國簽訂《馬關條約》,讓日本合法統治台澎,甚至在1930年代開始侵略中國後,也將台澎人民拖入戰事裡,淪為同盟國砲火相向的敵區。

從1895年到1945年間,中華民國所統治的中國大陸、日本殖民統治的台澎地區,各為其主,產生了相異的戰爭記憶。中國來台的軍民,經歷「對日抗戰」,背負著在神州大陸流浪逃難的傷痕,心中的戰爭陰影是「鬼子」飛機與日本皇軍。至於台澎民眾同樣被戰爭波及,經歷的卻是「大東亞戰爭」的軍國主義宣傳、募兵、物資配給與徵伕從軍,噩夢的內容是戰爭後期「疏開」時美機的轟炸火雨。

曾經由命運擺布,互為寇讎,又在戰後被倉促劃入同一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下,這樣的記憶差異,原本可以在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互相理解、互愛重生,偏偏隨著國共內戰失利、國府退守台灣,先後頒布《動員戡亂臨時條款》與《戒嚴令》,失去了包容對話的良機。

在長達36年的戒嚴期間(1949-1987),高中職以下學校教材由國立編譯館統一編撰,歷史教材緊守(1949年淪陷前)中華民國的、巨觀的角度,講述的是日本偷襲珍珠港、「重慶大轟炸」、國府抗戰,以及盟軍反攻過程。而1945年終戰、國府來台,彷彿成了一條禁忌的界線,在此之前的台灣史,無論好壞功過,包括二戰同盟國攻擊台灣的內容(如潛艇封鎖、戰機空襲)完全空白。一切在地、微觀的敘事角度,就此消失於戒嚴時代的歷史課程裡,直到1987年政治解嚴、本土意識抬頭、教育鬆綁,台灣史才衝破大中華史觀的藩籬,在1993年教育部修訂〈國民中小學課程標準〉後,重回國中小的課程裡。

1997年,當時的「認識台灣」系列教科書首開先例,重新提及日治(據)時期台灣史,作功過並陳的介紹。儘管如此,昔日大中華史觀跟生活環境之間的巨大落差,仍留下了後遺症。例如1997年9月20日《中國時報》曾於第14版報導〈鄉土考題「空襲」,歷史老師漏氣〉,敘述當時彰化縣某國中段考考題「二戰哪一國轟炸台灣」,不只有學生把答案誤認為「日本」,最離譜的是連該校的歷史老師也弄錯,然後「見笑轉生氣」(編按:台語指惱羞成怒)辯稱這只是鄉土教育的內容。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