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用每天「踏著舞步去上班」(I tap dance to work)描述自己的工作熱忱,即使身為世界首富,仍期待每天早上開始工作。然而,對於加班到深夜只覺得為什麼要這麼累、下班後不知還有沒有力氣跳舞的工作者來說,也許正卡在巴菲特名言的勵志感,與領到年終獎金後要不辭職的光譜之間。
你聽過「安靜離職」(quiet quitting)這個新名詞嗎?別誤會,它不是真的離職,而是一種職場新觀念:工作者仍然履行自己的職責,只是工作上不再投入額外心力,去試圖做得更多、更好,停止推崇把工作視為人生全部的職場奮鬥文化(hustle culture),因為人的價值不等於他的生產力。

從社群登上主流媒體,成為職場議題
安靜離職是我倦怠後、找到下個工作之前,調整自己的過渡期。
賴家麟便是台灣職場中「安靜離職」的工作者。
「安靜離職是我倦怠後、找到下個工作之前,調整自己的過渡期,」從事行銷企畫、35歲的賴家麟告訴端傳媒,2022下半年聽到這個新名詞時,剛好是她工作狀況很不好的時刻,「我本來就不是時時刻刻為工作賣命的類型,如果這份工作讓我覺得沒什麼好學的,就會想找下一份工作。」
有些工作者喜歡抱怨當前的工作,卻始終不去找新工作,賴家麟不屬於這類,她偏好採取行動,只是在現職會「主動切換成安靜離職模式」,先求完成職責範圍,別變成同事間的「雷包」阻礙工作,一旦找到新工作就果斷離職。
對她來說,安靜離職並非新概念,只是過去沒有一個詞能準確描述這些想法,現在則出現了一聽就懂的名詞。
實際上,安靜離職這個詞最初在社群媒體上引爆,是一名90後的TikTok使用者zaidleppelin在2022年7月貼出一部17秒短影音,說自己最近得知安靜離職這個概念,並非實際離職,而是在職場中辭掉那個必須超出預期 (going above and beyond at work)的心態,更以個人生活為主。
這部影片旋即在短時間內獲得49萬次按讚與4萬多分享,「#quiet quitting」瞬間成為社群熱門關鍵字。一個月內《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富比世》(Forbes)、《財星》(Fortune)、CNN Business等媒體先後推出十幾篇相關報導,讓安靜離職正式登上主流媒體版面。
隨後,安靜離職風潮跨海來台,台灣104人力銀行很快進行了網路問卷調查,結論是大約有30.8%的員工屬於安靜離職,消極應付主管,只以最低標準完成工作。企業認為安靜離職的員工是怕壓力、怕承擔;而員工則主要因為付出無法獲得相應的薪資報酬,以及對公司或主管的目標和價值觀不認同,因此選擇安靜離職。

「安靜離職,是實際離職的前一步」
也不是每個人都想飛黃騰達,如果對工作沒有了「那種感覺」,開始覺得工作就是工作、就是為了賺錢,那安靜離職就很自然。
在台灣,許多人在聽過安靜離職之前,就已經在安靜離職了;沒聽過安靜離職的工作者,一聽見這個名詞,也幾乎都能理解這種心態,雖然能否認同不一定,至少可以理解。可見安靜離職並非新現象,而是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