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礦:這個被中國互聯網審查的網絡新詞,為什麼讓統治者感到警惕?

「人礦意味着,你是資源,不是主體,你是手段,不是目的。耗盡一生的能量,是為了成全他人,而不是追逐自己渴望的人生。」

在微博熱搜當中,曾有一個叫做「人礦」的詞彙短暫出現在今年一月熱搜榜單的高位之上。但當我們今天查看同一詞條時,留下的僅有這樣一行字:「根據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話題頁未予顯示。」

熟悉中國互聯網話語體系的人都知道,這個叫做「人礦」的詞彙就這樣變成了中國互聯網審查機制當中的又一個敏感詞。在網易、知乎等中國境內網站上,關於人礦一詞的討論也被消滅地一乾二淨,即使通過谷歌搜索的網頁緩存也無法訪問這些已經被刪除的內容。這不禁讓人好奇,到底是什麼讓審查機構和中國當局對這個看似荒謬的詞彙感到警惕。

1985年4月1日,成都,行人經過一個巨大的廣告牌,該廣告牌宣傳計劃生育。
1985年4月1日,成都,行人經過一個巨大的廣告牌,該廣告牌宣傳計劃生育。

「人口生產計劃工程」

根據推特上有賬號整理的來自網友的評論,人礦的意思是指那些讀二十年書、還三十年房貸、養二十年醫院的,從生下來就是被作為消耗品使用的中國人。在知乎上,還曾有這樣一段對人礦的總結:「人礦意味着,你是資源,不是主體,你是手段,不是目的。耗盡一生的能量,是為了成全他人,而不是追逐自己渴望的人生。」「人礦的一生,分為三個階段——開採,使用,殘渣及廢氣處理。最初十幾年,在你身上投資教育,目的是把你開採出來,成為可以使用的礦。中間幾十年,是使用和消耗的過程。最後不能用了,以儘量不污染的方式處理掉。」而人礦一詞據信最早於1984年3月20日被使用在《人民日報》的文章中。在這篇標題為《牽住了「牛鼻子」——羅莊公社鄉鎮企業紀事》的文章中,「人礦」一詞被作者吳國光作為小標題使用。在這段話中,吳國光稱中國是「人才的富礦」,並且處處可以開掘到新的高品位的「幹部資源」。

讀起這些詞語和文字,不由得讓人感覺到露骨,但另一方面,這些關於讀書、房貸、醫療的言論又着實反映了中國平民生活的現狀:從小時候的補習班,學校的週考月考,升學時的中考、高考、考研,再到北漂、滬漂、進城打工,留守務農。但令人心酸的是,這些努力最終並沒有讓多數人的生活有飛躍式的改變,育兒成本高居不下,勞工環境待遇堪憂。而辛勤一生之後的老年人群體恐怕也無法享受天倫之樂:在戶籍制度,養老金分配不均等的因素下,退休人士與老年人享受的待遇並不相同。而在近來中國突然取消一切COVID限制,在沒有準備相應疫苗和醫療資源的情況下放開,也是將老年人的生命置於危險當中

對於第一次聽說這個詞彙的人來說,人礦一詞的衝擊感大多來源於這個詞彙的荒謬性:在通常的認知當中,具有鮮活生命的人,與被當作是資源的礦物礦產顯然不能相提並論。但在仔細翻看這一詞條被查刪前,網友們對「人礦」一詞的感想,卻着實有一種令人背脊發涼的絕望感覺:縱觀中國自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人口與社會政策,又不難發現,在近半個世紀的時間內,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推行的政策,着實是在將人民當作生產資源來使用。

將人口資源化的理論,可以追溯到1956年10月12日, 毛澤東在會見南斯拉夫婦女代表團時發表的如下觀點:「社會的生產已經計劃化了,而人類本身的生產還處在一種無政府和無計劃的狀態中。我們為什麼不可以對人類本身的生產也實行計劃化呢?我想是可以的。」與南斯拉夫婦女代表團的言論很快便成為了高層會議上的重要學習資料。1957年2月27日,毛澤東在最高國務會議上這樣表示:「我看人類是最不會管理自己了。工廠生產布匹、桌椅板凳、鋼鐵有計劃,而人類對於生產人類自己就沒有計劃了,這是無政府主義,無組織無紀律。這樣下去,我看人類是要提前毀掉的。」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初代領導人將「人類生產計劃化」的大框架下,將人口「資源化」、「礦物質化」、制定生產計劃、控制產出數量等等政策隨即出現。而這樣的政策思潮並沒有隨着毛澤東的逝世而停止。事實上,1976年後,毛澤東的繼任者們,持續推進了將人口作為資源去「控制」的行動。

2018年12月5日,北京,學生在家庭傭工培訓課程中對著嬰兒娃娃練習。
2018年12月5日,北京,學生在家庭傭工培訓課程中對著嬰兒娃娃練習。

「180度大旋轉」

提起中國人口政策,人們很容易想到的,就是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以延緩人口增長為目標的計劃生育政策。在《紐約時報》1978年的記載中,記錄了在文化大革命和大躍進政策的失敗後,中國尋找減緩人口增長的辦法,從而推行了計劃生育政策。這項獲得了中央政府批准的政策,從最初的「鼓勵只生一個孩子」,隨後演變成為多數人熟知的獨生子女政策。

顯然,推行這樣的政策,會遇到很大的阻力。而為了完成這項影響力巨大的人口生產計劃工程,當局使用過一系列鼓勵措施與手段,從土牆上路邊旁的計劃生育標語,到每月5元的獨生子女費,這些看起來帶有戲劇色彩的歷史遺留產物,在今天依舊存在於中國社會的各個角落當中。不過,比起這些鼓勵性措施,真正令人們印象深刻的,是計劃生育所帶來的強迫性政策,以及這些政策執行對無數家庭與個人不可逆轉的影響。

起初,計劃生育的強制性僅限於共產黨員,但針對「超生」行為的處罰很快擴大到了整個中國社會。不遵守獨生子女政策的人士面臨輕則罰款,重則失去工作等經濟與社會面的制裁。而在一些地區,甚至還上演了例如「百日無孩」這樣的人為消滅新生兒的毀滅性行為。根據中國數字時代404文庫的記錄,百日無孩行動是1991年發生在山東冠縣的一場針對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行為。這一政策的目標是在5月1日到8月10日期間「全縣不允許一個農業戶口的孩子出生」,為了完成這樣的任務,鄉鎮幹部還喊出將新生兒「生出來就掐死」的話語,並且調集外鄉的人員,專揀孕婦的肚子猛踹,「一腳下去,一會兒地下一片血,哈哈!目的達到了,你想保胎希望不大了,即使我們讓保,你到縣醫院也是給你打一針引產針,政治任務誰敢徇私啊!」

2022年7月,「社會調劑」一詞將計劃生育政策中發生在廣西全州縣的政策推入了公衆的視野。在一封回應信訪的政府文件中,全州縣衛生局宣稱,在1990年代未知性計劃生育工作中,對超生的孩子由全縣統一抱走統一進行社會調劑。而在事件引發社交媒體關注後,在媒體的追問下,桂林市衛健委證實了社會調劑政策的存在。

在上述兩則案例中,為了一個政治目標,當局可以完成違背人倫的滅絕生育政策,而針對出生的孩子,當局亦可以選擇將他們從父母的身邊分離,並且為了防止日後這些孩子能夠被父母找到而毀滅所謂「調劑」的記錄。這些政策與執行細節體現了將人「去人格化」與數字化的本質。毆打孕婦,強制流產,只為執行一項政策;而全州縣曾做過的「社會調劑」實則是一場由公權力介入的大規模嬰兒拐賣行為。

在2022年,中國達成了計劃生育政策最初的目標。根據2022年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字,中國人口比起上一年年末減少85萬人,這也是中國人口在近60年以來第一次下降。諷刺的是,沒有人因為計劃生育政策目標達成而慶祝。相反的是,在人口下降趨勢出現的前幾年,中國政府便開始了包括廢除獨生子女政策,放開全面二胎,以及鼓勵三胎等等生育激勵政策,試圖扭轉人口即將下降的趨勢。比起三十多年前的百日無孩與社會調劑,這些新的鼓勵性政策顯示了中國人口政策的「180度漂移轉彎」。

而對於當局來說,試圖扭轉人口負增長趨勢的目的並不難理解:此前執行了三十多年的獨生子女政策的副作用,已經開始影響越來越多的人與越來越多的產業。勞動力缺失,老齡化社會,徵兵困難等等問題已經成為中國今天面臨的問題。在2020年,解放軍將原本的每年一次徵兵,一次退伍,改變成為了兩次徵兵,兩次退伍,根據觀察者網的解讀,這一措施同樣是為了緩解「徵兵難」這一問題。但諷刺的是,在21世紀20年代中國所出現的人口問題,絕大部分卻是由於政府此前的人口政策造成的。

2015年8月1日,江蘇省南京市,人們在水上樂園消暑。
2015年8月1日,江蘇省南京市,人們在水上樂園消暑。

不再靈驗的「低人權優勢」

而對於中國民衆來說,伴隨着當年「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口號而來的,不是幸福快樂的生活,而是新一輪的煩惱。計劃生育政策造就了80後與90後兩個世代的獨生子女人群。然而隨着他們完成學業進入勞動力市場,不難發現自己所面臨的勞工環境與薪資待遇的改善,趕不上日益上升的生活成本。而原本提到的「只生一個好,政府來養老」的口號,在現實層面上卻變成了用「六個錢包買房」,在事業上面對福報996辭退不能拼搏者這樣惡劣的環境。這樣的局面顯然讓人不由思考,一個人在這個國家的成長、就業、養老,究竟是可以自己選擇,還是一場被公權力精心設計的工業流程。

在推行獨生子女政策的近40年間,中國經濟得益於文化大革命後的改革開放政策,與中國巨大的勞工群體數量,得以迅速發展。但另一方面,這些經濟發展成果,並沒有轉化成為民衆在醫療、教育等民生問題上的福利。在中國輿論場當中,中國基數龐大的人口即是本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而在社會福利、民衆生活等等問題上,中國巨大的人口數量又成為了政府政策不到位的最佳藉口。

在2007年,前清華大學教授秦暉提出了一個名為「低人權優勢」的概念:在全球化時代,中國使用了這一種「專制非福利」體制,解決了例如「民主分家麻煩大,福利國家包袱多,工會嚇跑投資者,農會趕走圈地客」的拖累。這樣的條件使得中國經濟在過去的40年顯著增長。但對於中國執政者來說,這種來源於剝削普通民衆的紅利,他們似乎變得過於習以為常。在美中貿易戰期間,在中國曾有「​​我們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打贏貿易戰」這樣的話語出現。而普通民衆逐漸發現,自己並不是這段話當中的「我們」,而是這段話當中的「代價」。

「『人礦』一詞之所以好,不在於它的辭藻多華麗創意多新穎。『人礦』之所以好,就好在難聽,好在直截了當,好在鮮血淋漓,好在把太平背後的血與淚、骨與髓活生生的挖了出來,血淋漓的呈現在你眼前,叫你無處可逃。」這是在被刪帖之前,知乎網友對於人礦一詞的感受。從對人口數量論證的春秋筆法,到犧牲普通民衆的利益來達成特定的政治指標,這些行為體現出中國執政者在對待其統治下的民衆時展現的功利性與投機性。在威權國家當中,這樣的行為並不罕見,這也是中國實行的國家資本主義這一政治經濟體制治下的「常規操作」。但對於威權治下,長期受到政府宣傳影響與公權力機器壓迫的人們來說,人口政策的橫跳,以及疫情「清零」封控與突然放開等等公共政策上的失誤,都讓人們發現,在政府的眼中,自己並不被當成一個具有鮮活生命的人來看待。在公權力眼中,自己更像是一個生產力,和一個取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工具耗材。

讀者評論 18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可以出一个文章点赞按钮吗

  2. 身为其中的一员,深感这个词语自嘲中的残酷,渐渐觉醒的人们,遭受着重压。也希望其他读者可以少些看客式的冷漠,多些同理心。

  3. 前些兒有文章提及雷鋒精神的現時消退。想說的是,積極奉獻委身和毛澤東說的人類資源論,在同一時代出現,而今時卻更響的是人礦,積極委身有口號有誓言吶喊卻不夠典型,反映了什麼嗎?

  4. 写得过于残酷直白。。。

  5. 一切物化人的行为,都很可耻。

  6. “人矿”阶段应该是每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经的阶段,好听点其实叫做“人力资源”。“人矿”在近期能火,有一定的程度是因为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大陆的人口红利时期已经过去了,不再是十年二十年前遍地是黄金,到处都能发财的时代了。反过来看为什么“人矿”能够激起一部分人的共情呢?我感觉矿这个字本身就具备一定的幻想属性,每个人都可以认为自己是金矿,然而大部分人终究是煤矿甚至就是普通的石头。“金矿”从不会认为“矿”这个字能配上高贵的自己,而“煤矿”却很容易把自己归纳到“矿”这一类别中。实行计划生育的时候,大陆贫穷,没有能力建立起完善的保障制度来确保每一个将会诞生甚至生活在世界上的人生活有保障,采用了强制的手段,姑且可以认为是时代问题。当今大陆经济已经得到相当好的发展,但是对于劳动力保障还处于较为落后的阶段,作为劳动力的大多数一直在被割韭菜,而开放后的大陆已经不再是毛时代那样的具有“凝聚力”,更多的人希望实现自我价值,寻找自己的存在,而不是作为一颗螺丝钉,矛盾由此而生。现在的中共善于使用威权手段,而几乎摒弃了早起以来与广大人民群众交流通气的方法,大陆工会形同虚设,很多合理的需求根本传达不到更高一层,很多维护工作权益的大多数,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脱产退休,成为了矿渣。现实的引力还是巨大呀……不过我发现我身边自由主义者和社会民主主义者越来越多了,这大概是个比较好的消息吧。

  7. 可笑的是,在舆论场上禁用“人矿”一词,而在官方话语体系里“低端人口”这种充满法西斯主义色彩的词却又能大行其道

  8. 人矿这个词封得太快了,之前深圳有个很流行的形容:人肉干电池,形容深圳务工的人,哈哈也很好

  9. 這罵的是很對的,中國也確實有夠地獄,但我覺得有一說一,人力資源(human resource)這個那麼常用的詞彙,是好到哪裡去了麼?

  10. 韭菜只要管理得宜能割好多茬,人矿则只能开采一次。留给中共和屁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11. 人礦是一個更加赤裸的表達詞,如果漫畫一點可以稱為賢者之石,其實說到底是一樣的,在某些人眼中那些不過是資源罷了。

  12. 發文日期寫2月3日,但今天是2月2日

    1. 感謝指出!已訂正

  13. 另外覺得很可惜的一件事,「人礦」是一個如此具有馬克思主義色彩的詞語,它的走紅我覺得一定程度反映了在「中國奇蹟」(長期高速增長下社會各階層都或多或少獲益)退卻後,中國社會的民眾多多少少開始「思潮左轉」,即感受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性,但如此同時令人沮喪的是,「人礦」的走紅難以短時間內在現實中轉化為抗爭的號角,我覺得這與政治的壓抑和思想資源的缺失有很大關係,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壟斷和庸俗化,如認為資本主義都是很壞的資本家的錯,使得社會存在的「左」的聲音,如對「資本家」喊打喊殺或主張回到統制經濟,實則被一些實際的法西斯主義者佔領。不過分析者如果也只把「人礦」的意義限縮在反對共產黨體制的程度而忽略了更深層反資本主義的面向,我覺得無疑是令人遺憾的。

  14. 「人礦」,中共治下奴隸社會的生活特色。由韮菜到人礦,中國人真是不斷「進化」,超英趕美!

  15. 有一點感到疑惑,之前似乎看到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對人口增長控制的有效性存在爭議,不知道作者如何斷定「中國人口下降很大程度是人口政策帶來的結果」,希望能看到補充的論證和出處

  16. 完全贊同文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