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智,時事評論員,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兼任講師)
自2020年7月1日以來,香港居民經機場離港的淨移出數目已突破40萬人。過去3年,香港持續錄得人口減少,而且幅度越來越大。行政長官李家超也在2022年的施政報告中承認,香港的勞動人口下降,並提出多項措施培養和留住本地人才,以及招攬外來人才。
然而,人口外移只是香港當前人口問題的其中一環,當前香港人口結構同時面對三座大山︰人口外移、出生率急跌、全面人口老化。
這三座大山同時來臨,將會為香港社會帶來一場完美風暴。
一、人口外移
先說人口外移。李家超在2022年10月的施政報告中承認,香港有人才流失問題;相反,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在9月底稱,以移民潮來形容香港的人口移出「並不是很恰當」。按黃柳權的解釋,過去十年香港居民當中(不包括單程證持有人),在大部分年份均錄得淨移出,暗示近年的情況並不罕見。
翻看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據,黃柳權的說法表面上沒錯︰統計處是以年中為統計時點,從2012年中起算,過去10個年度,扣除單程證的淨遷移,當中有7個年度是淨移出,只有3個年度是淨移入。不過,黃柳權的說法可能有所誤導。
首先,2012/13年逾5萬人的淨移出當中,應有不少是雙非嬰兒的滯後效應。2012年是香港容許「雙非產子」(父母皆非香港居民、並以生育旅行方式在香港產嬰兒)的最後一年;這些嬰兒出生的一刻就是香港居民,但他們很多人不久之後便回到中國大陸。如是者,他們在2012/13年的統計當中,會被視為「已移民離港」,但實際上不是正常理解下的移民潮。
至於從2013/14年起的數據,可以見到2018/19年前的數字雖然確實是有浮動,但上下都在正負兩萬人之間;但從2020年中起,情況急轉直下︰2019/20年是負4.9萬人,2020/21年是負6.9萬人,到了2021/22年則超過負11.3萬人。加起來算,2013年中至2019年中這6年間的總淨移出是1.1萬人,2019年中之後近3年的總淨移出卻是23.2萬人。
而且,這些數據已是滯後。首先,香港政府統計處的數字是截至2022年6月30日,下半年的數字還未公布。第二,統計處對居港人口的定義包括點算時刻前或後半年內,在港逗留最少1個月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僅僅是今年2月中至4月中(即香港第五波疫情時),兩個月內淨離港人數已近十萬人,但他們暫時並不包括在統計定義下已經離港之列。
換一個較寬鬆的統計方法:從機場離港的香港居民,去旅行或公幹這類正常情況應該較多,但他們離開後還是會回來,所以扣除回港人數後,長線看淨移出數字,也可反映人口外移的情況。從2020年7月1日起至2022年11月底,香港居民經機場的淨離港人數累計有40.3萬人。
無論用哪一套數據,這次移民潮的規模也是數以十萬計,這點在勞工市場和學校收生已清晰反映。從香港社會整體去看,下一個問題是移民潮會否持續,進一步擴大影響。
回看機場離港的數據,由於香港已於2022年9月底免除入境旅客酒店檢疫要求,越來越多港人出外短期旅遊,而因為香港人外遊有週期慣性(一般是星期四至六離港,星期日至一回港),所以單獨看每日的淨移出統計不能準確反映情況。然而較長線來看,2022年11月的淨移出速度是近兩年來最慢的,反映移民潮的步伐暫時放緩。不過翻查過去3年的數據,11月從來也是「移民淡季」,畢竟很多家庭會選擇等到學校假期才舉家移民,所以近期的放緩也有可能只屬暫時,到寒假又會重新回升。以暫時所見,12月的外移趨勢已再次上升。
再看其他的數據,則見到移民潮有不同走向。英國於2021年1月提出透過英國國民(海外)(BN(O))簽證計劃(BN(O) Visa),「向1997年時以BN(O)身分與英國保持聯繫的香港人」提供入籍英國的途徑,申請移英的數字於2021年第一季剛開始時高達34300宗,不過最新2022年第3季已下降至10100宗,似乎最趕着要移居英國的人都已經第一時間申請了。不過,英國政府已於2022年11月底放寬申請資格,即使是1997年7月1日後出生的港人,只要父母任何一方擁有BN(O),也可以獨立申請赴英居留,說不定因此會減緩申請的跌勢。
另一個可能性,是移民潮仍然會繼續,只是目的地改變。例如加拿大在2022年1月至9月的居留申請為25511宗,比去年同期增加32%;台灣方面,2022年1月至9月的居留許可為5790宗,比去年同期下跌14%;這可能跟台灣審批移民趨向嚴謹有關,影響港人移台意欲。
而人口外移,可預想到下一步就會影響香港的出生率。
二、出生率急跌
香港的活產嬰兒出生數目在過去十數年一直下跌,情況表面上和鄰近地區如日本和台灣的少子化類似。一般來說,少子化會連結到女性地位提升、女性就業率提高,以及育兒成本提高等社會現象;但近兩年來,香港的出生人數出現斷崖式下跌,這些通用的解釋似乎不足以說明當前的特殊情況。
以每年年中為點算時刻,香港的出生人數於2015年到2020年期間穩步下降,從62500人下降至49500人,平均每年跌幅為2600人。然而到了2021年,出生人數僅僅一年便跌了11000人,急降至38500人。這跌幅似乎不見得是暫時的。
來到2022年,出生人數進一步下跌至35100人。這是一個十分低的數字,對上一次香港出生人數出現低潮是2003年,不過當時也有47000人(扣除當時剛出現的「雙非」則為45000人)。現時香港的人口基數明顯較大,落差更為明顯。
出生數字在2020年至2021年間開始急跌,考慮到正常懷孕40週,把時間往前推,香港之前發生了什麼事?一是反修例運動,二是疫情開始。 畢竟社會動蕩不安,誰還有心力計劃長遠未來?
疫情剛開始時,有輿論認為人們多了時間留在家中,說不定出生率會增加;也有說因為對未來焦慮,相信出生率會下降。抗疫3年,結果世界各地反應不一。例如歐州的社會安全網較好,美國於疫後經濟恢復強勁,出生率迎來輕微上升;美國的一般生育率在2021年比前一年增加了1%,是2014年以來首次上升。相對來說,香港在疫情中經濟活動嚴重受阻,出生率下降的趨勢不見得因為大家多了時間留在家中而逆轉。
香港出生數字的下降,亦和結婚數字的下降相對應。且看在香港登記、新娘及新郎雙方或其中一方是香港人的結婚數字:2018年是43520宗;2019年跌至38638宗;到了2020年和2021年再急跌至24974宗和24308宗。分析跌幅,有約四分之三的下跌來自中港婚姻減少,這可能和疫情下通關困難有關;但也有約四分之一的下跌來自新娘及新郎均為港人的類別,這亦有可能和疫情下港府限制婚宴聚會有關。無論原因為何,就算數字在疫後恢復,疫情期間所產生的缺口仍會在香港人口結構當中留下影響。
就算想組織家庭,也不見得要在香港。英國歡迎香港移民的組織調查顯示,移英港人以年輕人和中年人為主,有近半受訪者為21至50歲之間;而按英國內政部的統計,三分之一的BNO Visa申請人為18歲以下隨行者。也就是說,外移港人不少是現在或將來有機會生育的港人;他們離開了,未來可能在香港出生的嬰兒也就進一步減少。
說到這兒,坊間就會出現一種講法,認為持單程證來港人士會「填補」香港的出生率下降缺口。過去,單程證確實是香港人口增長的主要部分,而單程證帶來的人口也相對年輕,但是我們也不要高估他們的數量︰按2021年人口普查的結果,香港15歲以下人口當中,中國大陸出生的只佔不足百分之六。
更重要的是,單程證的申請數字也同樣在下跌當中。現時每天批出單程證的上限是150人,坊間常誤以為這就等於香港每年有54750人(150人乘以365日)以此途徑來港。事實上,近十年來,只有2017年的數字達到這上限,正常年份一般都在40000人左右;而近數年的數字同樣出現斷崖式下跌︰2020年是22100人;2021年是13900人;2022年18300人。
疫情對通關的影響固然會拉低數字,但長遠來說香港是否真的那麼吸引中國居民移民也是個疑問。即使按香港政府於疫情前、2017年的推算,也預期對單程證的需求會逐步減少,預期2026年年中及以後約為每日100人。
出生率和兒童人口的減少,會帶來甚麼影響?首要打擊是教育界會逐步面對「客源」越來越少的問題。當出生人數從2019年的53300人跌至2022年的35100人,假設每班學生數目不變,則代表很快便會有三分之一的幼稚園要面臨結業。而如果趨勢不逆轉,6年後就輪到小學,再6年後就輪到中學。連帶下去,所有和嬰兒及兒童有關的行業,從奶粉到童裝、玩具,都是時候開始考慮要轉行了。
更長遠的影響,隨着出生率和兒童人口減少,未來勞動力的來源亦很有可能隨之減少,加上人口老化問題,一個正常社會的各項服務,很容易會變得「頭重腳輕」而不能持續。
三、全面人口老化
香港人口老化的壓力有多大?過去10年,本來香港人口的年齡分佈是以中年較多,年輕人和老年人較少,這樣的分佈對社會供養的壓力也相對較少。不過,當每人每年長大一歲,扣除死亡和出入境的影響,整條人口曲線基本上就會隨時間往年長的方向移動,而這正正是香港現時的情況。
回到2013年,香港人口當中15至64歲的人口是536萬,65歲或以上的人口是102萬;來到2022年,15到64歲的人口減少至500萬,65歲或以上的人口則大幅增加至152萬。
而這巨浪只是剛剛開始。香港人長命世界聞名,整條人口曲線絕對有空間繼續往年長的方向推。按政府統計處2020年版的《香港人口推算》,香港的老年撫養比率將會由2019年的每1000名成年人供養249名老人,大幅增加至2034年的462名老人;屆時香港65歲或以上的人口將會超過232萬。以上數字是在香港出現移民潮之前推算的,當時沒有考慮到2020年後香港數以十萬計的成年人和他們的子女離開香港。
而老年人口增加所帶來的資源需求,是按倍數計算。按港府2017年發布的《醫療人力規劃和專業發展策略檢討報告》推算,65歲或以上人士的醫院病床使用率較年輕人士多9倍,到了85歲或以上時更是多20倍;65歲或以上人士每次入院的日數平均為9.7日,非長者則是5.3日。換言之,同樣的人口,少一名成年人,多一名老年人,對醫療量能的需求可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除了醫院床位,還有社區支援服務及院舍照顧服務的需求。香港的安老院舍宿位本來已嚴重供不應求,近年每年有6000至7000多名長者在輪候資助院舍期間離世。按社會福利署每月公布的數據,津助院舍及合約院舍於2022年9月底的輪候時間為40個月。
即使政府想增加醫療量能應付需求,在移民潮下也不容樂觀。《明報》早前取得醫院管理局內部文件,顯示伊利沙伯醫院過去3年全職護士報稱因移民而離職的比例持續上升,從兩年前佔離職個案的7%升至今年的39%。報導亦提到香港護士協會主席源志敏把醫護流失的情况形容為「好誇張」,擔憂富經驗的資深員工將會難以填補。
當香港的老人數目面臨大幅增加,同時不少醫療專業人士卻紛紛選擇離港,加上移民潮下獨居老人失去子女照顧的情況亦會增加,老人照顧問題的前景甚為堪憂。
四、未來
要扭轉這個局面,一方面要減緩年輕人外移的程度,同時也要大幅增加相對應的人口移入。例如外來專才和留學生一般都比較年輕,可以即時補充人口缺口。特首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多項建議,包括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放寬「一般就業政策」和「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取消「優秀人才入境計劃」的年度配額,以及放寬「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IANG)」,明顯是針對吸引外來專才和留學生的措施。
問題是,他們會否想留下來。坊間有一說法指,很多中國居民透過工作和留學來港取得永久居留權,但現實上外來專才和留學生在香港居住滿7年後成為永久居民的比例並不高,很多在沒有取得永久居民身份前便已離開香港。
翻查資料,2020年有3117人通過「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成為永久居民,但推回7年前即2013年,當時發出27927張學生簽證,可見留港其實並不吸引。外來專才的情況則更差,2020年只有1000多人經「輸入內地人才計劃」居港滿7年成為永久居民。這些每年數千人規模的來港定居,相對於移民潮下每年數以萬計的淨移出,不足以緩解香港即時要面對的人力缺口。
當然,過去香港對他們不吸引,不等於未來會一樣。過去中國發展機遇眾多,很多人來香港讀書是為了「洗學歷」後回到中國工作。現在中國年輕人流行離開原生地,要「潤」出去,但歐美國家不一定歡迎他們,前來香港可能會變成相對吸引的選擇。
不過,即使新措施吸引他們填補香港的人口外移,也不代表香港的人口問題可以自動得以緩解。如果離港跟來港的人能力不同,人才錯配下社會還是會需要面對漫長而痛苦的調節和適應。舉例指,當富經驗的醫護人員移民離港,即使政府選擇通過輸入人才來填補,他們也要符合本地法例要求,以及熟識本地社會和工作文化,上述要求不是一時三刻就可解決。
說到適應,除了新輸入的人才要適應新的環境,本地社會也要適應人口結構改變所帶來的挑戰。如果香港忽然多了數以十萬計從小在中國大陸長大、成年後才來到香港的新移民(新住民),這對香港社會和文化可能帶來的衝擊,則是港府另需處理的事情了。
从这里的评论区可以看出,对于某些香港人来说,大陆人的身份就是有原罪。如果香港人坚持把中国大陆人视为一个毫无差异,统一指挥的monolith, 用种族主义的态度对待大陆人,忽视忽略中国作为整体的议程,那么还是早点出国当外国人比较好。未来的统一的中国无论是共产党还是别的什么党,都不欢迎这种人。
@annatar, 我問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出不了香港/打算回香港的人(不論愛香港也好、能力不足也好、家人有病也好、無錢也好etc),聽一個經香港去美國的人,說香港甚麼甚麼,會有甚麼感想?
那麼有能力的人,為人何不一開始就去美國,為要經香港?那香港對他而言是甚麼?當然,如果他不是「經香港」,我所說全是廢話。
你覺得英國管治香港不是殖民地?誰都知香港由英國殖民地,變成中國殖民地。
我說小粉紅心態就是label小粉紅,那我無話可說。一個很討厭的事實:一個自由派中國人,可以支持殖民新疆。(這個是例子,不是說kikiqang支持新疆集中營)
我作為香港人反而明白 @KikiQang 的感覺:「你」都當「我」我個大陸人有原罪了,無論「我」怎樣批評中共政策都會被敵視,那「我」為甚麼會想住在香港?
@rsk 一開始你就將人哋 label 做粉紅,其實你有冇認真睇過人哋第一個 cm 先?然後你又話人哋點諗中國政策唔重要,唉,咁唔講嗰啲點可以話一個人係唔係粉紅呢?
OK 講殖民哦,「搶」返嚟嘅非中國裔海外人才估計都淨係會同香港人講英文㗎,咁又算唔算延續殖民呢?
you are going to have a great time hanging out with MAGAs
@kikiqang 不不,如果這樣叫不尊重/侮辱... 我祇能說你玻璃心。因為我要不尊重/侮辱,就不會這樣寫了。
我都要知廣東話難學,所以無要求懂說。但說實話,拿香港身份證要住香港七年,住香港七年連一句廣東話都聽不懂的話,這叫殖民者的傲慢——這是中國人長期有的問題。當然,你人在美國,這句忠告是廢話。
還有,納粹德國的動物政策是非常人道,但就是不將猶太人當是人。你對中國的立場,不是其重點。
我無想甚麼人格高貴,你扣太多帽子在人身上了。
@rsk 我不需要你的忠告,也不需要你趾高气扬地跟我说这些。在美国生活多年,除了存粹的racist,从来没有人和可以堂而皇之地说:“you are in the US, you need to speak the language”这种言论。这个声音对你刺耳与否对我而言毫不重要,你没有尊重我的感受 我为什么要尊重你?我一开始的立场就摆得很鲜明,大陆对港台的政策都是不合理且不合法的,是不人道的,是残酷的。我支持你们的一切诉求,但这个不表示你的人格比我更高贵,也不表示我要反过来接受你的侮辱哈。
@kikiqang 我忠告你一句,你抱著這樣的心態,潤出外國一樣出問題。
儘管香港人都疑惑香港有甚麼好,但由一個想「經香港」潤出外國的人,特別刺耳(單純「外面」的人,反而無那麼剌耳的)。
//承受本地居民的怨气//,說得出這句,不要說廣東話,估計連聽廣東話都出問題,明顯融入社會都出問題。
你的心態不太正確。其實很多出了國,卻變得更小粉紅的人,這是這種人呢。
想润且可润的人集中于金融和互联网行业,高学历,高收入,而且拥有和英语母语国家的人同等的英语水平。
对于做互联网的人,香港没有互联网环境,没有市场,没有职业晋升的路径。
对于做金融的人,随着中国大陆对外的受挫以国际社会对PRC的脱钩与制裁,香港作为对外金融中心,跨境资本市场和投融资,收并购的交易数量都会下降。如果大陆是个商场,那么香港就是一个收银台。商场的生意不行了,收银台自然也不会有什么繁荣的景象。
何况,而且在港生活的陆人经常要为中共政府对港的残酷政策承受本地居民的怨气,攻击和人身侮辱,得不到本地居民基本的尊重。大家在大陆都是为了尊严,为了成就一路奋斗上来的,为什么要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为了一个与我无关的事情去受这份罪?
所以总而言之,香港对我而言,只是给我保留一个方便好用的身份,进可攻退可守。但从理性的角度而言,这个城市本身无论是从生活体验还是职业前景的角度,都没有吸引力。
非常清晰和有力的論證,比政府那些自欺欺人的論調實際多了
梁啟智發自台北
這一行字正好說明了香港人才的外流
這香港已不是我的地頭
就當我在外地飄流
润的音量是大了点,但无非还是小众中的小众。至于真想润的人,怕是都会有来香港需要润两次的隐忧。不觉得会有明显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