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下一次疫情來臨前,COVID-19期間的「訊息流行病」能不再重演嗎?

官方訊息愈混亂,人們愈容易相信假消息。

下一次疫情來臨前,COVID-19期間的「訊息流行病」能不再重演嗎?
2022年2月19日,新加坡爆發Covid-19的疫情下 ,市民在公園鍛煉。

第七屆世界全健康大會(World One Health Congress)於11月初在新加坡濱海灣金沙會展中心舉行。跟香港不同,新加坡已經解除了COVID-19的絕大部份防疫措施,在新加坡落地不必做核酸測試,也沒有強制隔離的規例。早在2022年4月,新加坡已經解除了在室外強制戴口罩的規定,在8月連室內的口罩令也取消了。而新加坡在2021年3月推出的,類似於「安心出行」的手機程式「合力追蹤」(Trace Together),以記者所見沒有多少人仍在使用,而出入餐廳﹑會議廳或戲院等場所,也沒有要求使用「合力追蹤」的規定。

在全健康大會舉行期間,由淡馬錫基金會主辦的峰會系列(Temasek Foundation Pinnacle Series),亦邀請了在傳染病﹑公共衛生和科學傳播的專家和學者,討論了傳染病基因測序﹑疫情訊息傳播,以及疫情下社會復原力等議題。而第二日會議的重點,就是COVID-19期間的「訊息流行病」(infodemic)問題--早在疫情初期的2020年,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就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說:「我們不止要對抗一場大流行病(pandemic),還要對抗一場訊息的大流行(infodemic)。」世衛甚至在2020年2月,為這場「訊息大流行」冠名為「2019-nCOV Infodemic」,並設立專案調查。

在峰會第二天任主講嘉賓的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教授兼院長倫美(May O. Lwin),是研究科學傳播的專家。自疫情之初,她就通過社交媒體如Twitter和Facebook搜集大量文字資料,整理出各國的「公共情緒數據」--公衆情緒是指公衆對某種情況或事物的看法或態度,可以是積極的、消極的或中立的。倫美認為,通過類似的社群聆聽(social listening),政策制訂者可以了解公眾如何體驗特定的情況或政策,並利用這些信息來更有效地與公衆溝通,以促進理想的行為和防止消極的行為。收集到的信息也可以用於未來的大流行病防備和危機管理。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