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香港與新加坡的競爭近來再次成為輿論熱點。我們將在專題「星港競爭」中深入討論:產業結構揭示了兩地怎樣的命運與未來?香港新政能解決人才流失困境麼?歡迎追蹤。這是專題的第二篇,追問香港金融人為何轉戰新加坡。點擊閱讀第一篇,了解一國一城之間實力對比。
2022年上半年,Richard舉家從香港搬到了新加坡。他來自美國,90年代初在香港創辦一家私募基金,生意多年來不斷壯大,香港原是公司的總部,管理著全球數個辦公室。
「我在香港生活了30多年,這裡已經是我的家。但近年我大部分生意都去了東南亞,加上香港的防疫政策讓旅行和生活變得非常困難,我很難說服自己要留在這裡。」在新加坡辦公室,Richard透過電話採訪對端傳媒表示,他仍然保留香港分部,但新加坡如今才是公司總部,今年他也在新加坡不斷加聘人手。
“最初飞利浦在新加坡也是制造灯泡为主,后来政府就去谈,说如果你要继续享受税收优惠,就要升级产业,做更高端的产品。”这不就是美国常年抱怨的中国“不公平的产业政策”吗。。。
香港已玩完,原因大家心知肚明~
@tmwc_ks 你覺得和哪個城市比最「恰當」呢?上海嗎?比防疫手法?
其實永遠沒有完全「恰當」的比較,比較都是為了映襯和反思吧。
有趣的不是現在還把香港和新加坡比較,而是為什麼現在還著重兩地的比較。我不是說一邊落後很遠一邊貌似風騷之類,而是香港跟哪城市比較才是政治規矩和偏好方面的恰當。就如一些人這幾年半開玩笑說,哪怕面積、臨海、經濟、法制較類近,今時拿香港跟一個City State比,不怕旁人想歪了嗎?而大格局下,不是有其他城市可選來比嗎?
但說回來,香港是被慣於比,被慣與鄰近的城市,尤其是滬深星。但跑慢了,顯貴又高呼後,具體又因此發生了什麼呢?
自全球去殖浪潮腾起,伦敦实际上已经失去了为殖民地规划产业结构的能力和决心,而新主人也只是萧规曹随,视曾经的crown colony为一块金融殖民地而已
也不必當高管才懂 只要你在香港生活 然後去趟新加坡旅行 就會知道兩者差距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