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台灣九合一選舉台灣深度

沒有地方、只有軍方——回首金門解除戰地政務實驗30週年

1994年,台灣本島連直轄市與省長都已民選之際,金馬地區人民才得到參政權,選出自己的縣長與民意代表。

古寧頭戰役紀念碑旁的村落。

古寧頭戰役紀念碑旁的村落。攝:陳焯煇/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阿潑 發自台北

刊登於 2022-11-01

#八二三砲戰#戰地政務實驗#2022台灣地方選舉#金門#台灣

當船遙晃了24小時,即將抵達台灣的夜晚,從海上遠望高雄港的15歲少年翁明志,看著霓紅燈閃爍的港灣,只覺自己似乎從「黑暗」朝著光明而去,忍不住驚嘆:「天啊,這是天堂啊!」

雖與台灣人民擁有相同的國籍,在同個中央政府治下,效忠一樣的政權,但1973年翁明志初訪台灣的這一年,「寶島」燈如白晝,他自己的故鄉卻夜不見光。

翁明志是金門縣金寧鄉盤山村人。金寧鄉舊稱古寧頭,即1949年共軍搶灘攻岸之所,而這場「古寧頭戰役」指引這座距廈門最近只有1,800公尺,與台灣直線距離卻有200公里島嶼的命運,日後金門宛如「中華民國」的盾牌一樣,抵擋來自共軍的五次砲戰攻擊,獲有「亞洲的西柏林」的反共前哨標記。其中一次長達44天的重大砲擊,即是發生於1958年的八二三砲戰,翁明志便是生於這一年。

這個在砲彈攻擊下存活的嬰孩,整個童年就在共軍的「單打雙不打」下度過——直到中美建交才結束。金門人的生命一直受到外在戰爭威脅,但砲彈可躲,因為戰事而形成的制度卻是近身逼人,甚至滲透到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形成無所不在的約束與限制。

像是,人們從這個村落到那個村莊,必須申請通行證,而且要喊出通關口令,否則會被視為匪諜,而這通關密語常是問題,例如前《金門日報》總編輯林怡種曾寫下這個例子:

「誰?」

「王大明。」

「做什麼?」

「捉老鼠。」

「帶什麼?」

「帶花貓!」

金門人生活宛如黑色喜劇,曾有農人的耕牛忘了帶回,撤動高梁稈被軍方當成「水匪」,直問三次口令又不見回,瞄準開槍,到了日白,才發現來匪是隻不知口令的大黃牛。

又或是想要打籃球,或任何可能會浮在海面的浮具(包含乒乓球),也是得登記申請,以免這顆籃球成為匪諜進出的工具。更不用說為了防止共軍襲擊而實施宵禁:家戶燈火都必須用黑布照住,不能透出一點光。

台灣政治雜誌《新新聞》曾描述金門、馬祖地區,是「一個屬於軍人的國度」。在這個國度,沒有縣議會,軍人當縣長,軍方控制媒體,電話不能與台灣相通,無法自由往來,不能擁有收音機與照相機,交通更是備受限制,連民航機都沒有,而「台灣與金馬往返同意書」則成為同屬中華民國領土卻如切分國界那般、管制人民進出金馬的奇妙存在。

金門縣金寧鄉盤山村人翁明志。
金門縣金寧鄉盤山村人翁明志。攝:吳偉國/端傳媒

戰地政務實驗,金門成戒嚴中的戒嚴

在學校的思想教育下,金門子弟皆有此認知:生活上受到的限制與犧牲是必要的,都是為了保護國家。

翁明志生來就習慣這一切。在學校的思想教育下,金門子弟皆有此認知:生活上受到的限制與犧牲是必要的,都是為了保護國家,他們接收到的資訊是:共產黨統治下的大陸「水深火熱」,因此自覺:就算是金門處在「黑暗的世界」,也是比對岸還要「光明」。

缺乏天然資源的金門,物資仰賴台灣的配送,人民也不斷被告知:台灣是個寶島。八二三砲戰那年,許多金門人都疏散到「後方」,甫出生的翁明志本也有機會跟母親的家人一樣到台灣生活成長,卻因為父親當時被軍方強行帶到料羅灣搶灘支援任務,只好留了下來。

直到翁明志15歲時,為了參加全國高中聯考,與同學前往台灣赴考,這一去,先是高雄港的燈開了他的眼,再是路邊的公共電話被他們這幾個金門少年佔著不放——原來打電話可以不用先撥通「西康一號」,由它轉接?翁明志習慣的、充滿限制的世界,因為這些物事而一磚一磚被敲破;在台灣升學的他,又乘上台灣黨外運動風潮,思想產生轉變,開始感知到金門的「例外狀態」,是因為「戰地任務」所致。

1955年4月,金門的一輛民用巴士及一頭豬。
1955年4月,金門的一輛民用巴士及一頭豬。圖:Bettmann/Getty Images

戰地政務的概念,起於清末革命之期,當時孫文提出中國必須經過軍政、訓政,才能進入憲政,而蔣介石則藉此合理化在台灣的威權統治——1949年夏,國共和談破裂,同年5月19日,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部為「確保台灣之安定,俾能有助於戡亂工作的最後成功」,於是布告自5月20日起,全台戒嚴。所謂的戒嚴,即是國家處於對外戰爭、內部叛亂等嚴重危害社會安全與政治穩定的特殊時期所採取之緊急措施。

而隸屬福建省的金門、連江(馬祖)是唯二不屬於台灣省管轄的島,也是福建省難得未遭「淪陷」的地區,但為了去除共產黨的恐怖破壞,蔣介石決定在這金馬地區實行比戒嚴更進一步的特殊體制——即是1956年實施的「戰地政務實驗」。這個制度,使得金馬地區比起台灣所受的「戒嚴」,更為「戒嚴」,是對人民行軍事治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