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香港深度

香港「活化」煽動罪:是否正當的本質,在於如何看待統治者與人民的關係

後運動時代,本港至少已有13人就煽動罪認罪或被定罪,另有至少43人以此罪被捕。

2022年6月15日,中環皇后像廣場的昃臣爵士銅像,背後則是香港終審法院。

2022年6月15日,中環皇后像廣場的昃臣爵士銅像,背後則是香港終審法院。攝:林振東/端傳媒

劉賢學

刊登於 2022-09-21

#法律#香港#評論

除了《國安法》之外,香港政府近年「活化」荒廢多年的「煽動罪」,不斷以此殖民苛法打壓異議聲音。本月初被定罪的「羊村」繪本案更立下一個嚴厲先例──任何嘲諷、貶低政府的言論刊物都隨時會違反煽動罪。

公眾每天從新聞上看到這條「萬能Key」的消息,可能都會感到不解:為何單純在社交媒體罵幾句政府就會被捕?言論自由不是包括批評政府的自由嗎?香港法院有能力阻止此罪被濫用嗎?其他文明社會又是如何處理此罪?

深入探討這些問題前,首先要對香港現今的煽動罪(sedition)有一些基礎認識。

所謂的「煽動罪」,即是香港《刑事罪行條例》第9及10條所訂下的罪行。第9條首先定義了七個「煽動意圖(seditious intention)」,包括大家常聽到的意圖引起憎恨或藐視政府、意圖引起對香港司法的憎恨、意圖加深香港不同階層居民間的敵意等。第10條則列明,任何人作出具有煽動意圖的行為、發表具有煽動意圖的文字、發布有具煽動意圖的刊物等即屬犯法,最高可判囚2年及罰款5000元。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