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深度

倫敦現場:我們想像中的女王

也許我們就需要這麼一點「舊」和「不變」,去接受世界不會為我們停下腳步的事實。

2022年9月8日,倫敦,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去世消息公布前,白金漢宮外一名男子手持英國旗雨傘看著一道彩虹。

2022年9月8日,倫敦,英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去世消息公布前,白金漢宮外一名男子手持英國旗雨傘看著一道彩虹。攝:Samir Hussein/WireImage via Getty Images

端傳媒記者 陳婉容 發自倫敦

刊登於 2022-09-09

#英國皇室#英女王#英國

在我成長的,九十年代主權移交前的香港,「英女王」或「事頭婆」(指「老闆娘」)是一個既近亦遠的存在。在大陸互聯網謠傳的「香港學生每天要唱英國國歌」當然不是事實。事實是,我到現在都不太清楚「天佑女王」的歌詞,只會唱戲謔的廣東話版:「個個揸住個兜,啲粥啱啱夠」。我問英國朋友記不記得國歌歌詞,他也理直氣壯地說不記得:「有甚麼場合要唱國歌呢?」

可是女王在殖民地香港,似乎也是無處不在。我住的那條長街叫「英皇道」。英女王壽辰是公眾假期,不過從來沒有人記得起是幾月幾號,小孩子關心的只是這天不用上學。在電視劇裡,香港的刑事重犯常要「等候女王發落」,而我總是想像一個坐在寶座上,穿得像《愛麗絲夢遊仙境》裡紅心皇后的女王,在聽過臣下陳情後,冷冷地用莎劇的腔調說:「Hang him (吊死他)。」查理斯王子是九十年代香港小學生之間流傳的打油詩的嘲笑對象,那首詩說他挖鼻孔的時候挖出五角錢。九七年戴安娜王妃意外去世,我在學校的音樂考試不彈巴哈而彈了艾頓莊紀念王妃的「Candle in the Wind」(不過只是因為歌蠻好聽的)。

在大英帝國餘暉下長大的香港人,也許總有些零碎的關於王室的想像與記憶,但似乎也僅此而已。

2022年9月8日,倫敦,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逝世後,人群聚集在白金漢宮前的維多利亞紀念碑旁。
2022年9月8日,倫敦,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逝世後,人群聚集在白金漢宮前的維多利亞紀念碑旁。攝:Dan Kitwood/Getty Images

我在女王逝世翌日早上到達白金漢宮時,閘門外早已放滿了鮮花和心意卡,而手持鮮花,從綠園(Green Park)地鐵站穿過公園去王宮獻花的人潮仍絡繹不絕。放眼望去,粉色和白色的百合花似乎佔了大多數,也許跟女王兒時小名「Lilibet」有關。然後最搶眼的是大黃色的向日葵,以及各色玫瑰。英國早就取消了絕大部份防疫措施,所以好些遊客也回來了。人群中不時聽到普通話和廣東話:「這查理斯王子也七十多了吧。」「是的,隨時沒能做幾年又要傳給他兒子了。」「這國王沒實權的,有實權的是首相。」有電視主播踏著主播專有的步伐,邊走近鏡頭邊說:「她被稱為英國的祖母,而今日,她的孩子們都來為她送行了……」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