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以前只有上流社會才吃得起的肉,今天我們人人都可以享受得到。在人人都終於可以當食肉獸的今天,我們卻懷疑起肉來了:肉食是不是氣候變化的元凶?食肉是不是慢性自殺?肉攤上源源不絕的供應,會有停下來的一刻嗎?如果不能吃真的肉,那人造肉能代替肉嗎?透過尋尋常常的一塊肉,我們其實都有份在選擇一個不同的未來。這是端傳媒七週年專題報導「肉食動物」的第二篇,歡迎閱讀第一篇《無肉的未來:二十年後,你的乾炒牛河裏還有牛肉嗎?》。
你我桌上的一盤豬肉,背後可能是一個大起大落的造富故事。也許一夜成爲百萬富翁,也許一夜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中國市場飼養和食用了全世界近一半的活豬,這個巨大的資本和市場,決定著一頭頭養在中國偏僻農村的豬的命運。雖然人均消費量已經多年趨於平穩,但每3-4年,豬肉在中國就會經歷一個暴漲暴跌的輪迴。這被稱爲「豬週期」。
在過去3年,中國經歷了世界豬肉發展史上聞所未聞的「超級豬週期」,豬價漲幅前所未有。生豬價格在2018年6月後繼續33個月上漲,漲幅高達262%。這源自一場大瘟疫——非洲豬瘟,這一古老的病毒於2018年在中國爆發,給豬帶來滅頂之災。到了2019年,中國的生豬數量減少了70%。它們或因感染非洲豬瘟暴斃,或因感染風險被無害化處死,或因恐慌性拋售。這造成中國生豬市場的供需關係發生逆轉,供應遠不足於需求,豬價驟升。
高額利潤吸引了衆多參與者,有原來的從業者加大投資,更有大量的新晉者前赴後繼。在中國豬肉供應的源頭——生豬養殖市場中,近一半飼養者爲個體農戶或中小型養殖廠。但越來越多的人入局,意味着入越來越多的豬被飼養和售賣,市場價格又開始因爲供應遠大於需求而暴跌,衆多進入這個週期的人被套牢。大量豬仔被遺棄。
在這場「超級豬週期」造富遊戲中,賭注就是一頭一頭的豬——母豬、豬仔、肥豬。在這場「賭豬」場裏,莊家通吃。它隱藏在系統之中,唯一目標只是要有豬。誰能拒絕暴富的誘惑?但籌碼早已標好了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