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以前只有上流社會才吃得起的肉,今天我們人人都可以享受得到。在人人都終於可以當食肉獸的今天,我們卻懷疑起肉來了:肉食是不是氣候變化的元凶?食肉是不是慢性自殺?肉攤上源源不絕的供應,會有停下來的一刻嗎?如果不能吃真的肉,那人造肉能代替肉嗎?透過尋尋常常的一塊肉,我們其實都有份在選擇一個不同的未來。這是端傳媒七週年專題報導「肉食動物」的第二篇,歡迎閱讀第一篇《無肉的未來:二十年後,你的乾炒牛河裏還有牛肉嗎?》。
你我桌上的一盤豬肉,背後可能是一個大起大落的造富故事。也許一夜成爲百萬富翁,也許一夜傾家蕩產,甚至家破人亡。中國市場飼養和食用了全世界近一半的活豬,這個巨大的資本和市場,決定著一頭頭養在中國偏僻農村的豬的命運。雖然人均消費量已經多年趨於平穩,但每3-4年,豬肉在中國就會經歷一個暴漲暴跌的輪迴。這被稱爲「豬週期」。
在過去3年,中國經歷了世界豬肉發展史上聞所未聞的「超級豬週期」,豬價漲幅前所未有。生豬價格在2018年6月後繼續33個月上漲,漲幅高達262%。這源自一場大瘟疫——非洲豬瘟,這一古老的病毒於2018年在中國爆發,給豬帶來滅頂之災。到了2019年,中國的生豬數量減少了70%。它們或因感染非洲豬瘟暴斃,或因感染風險被無害化處死,或因恐慌性拋售。這造成中國生豬市場的供需關係發生逆轉,供應遠不足於需求,豬價驟升。
@咸花园
不太懂养猪方面的问题,但想从自己知道的类似企业端回答,比方说煤矿,洗煤一类。
其实很多做农、资源类的企业主(我指大陆这边)在一开始入围前就没考虑任何的环保问题。大多数的心态基本是几个兄弟伙在一起,想要打拼一番天地;于是乎,出现了很多跑到区县地方、从城入村和地头蛇一起做生意的老板。前提背景交代完毕。
首先,“造富游戏”并非中国独有(咸花园答主说了很多,就不赘述)。比方美国很多传统一些的产业要做大做强,以及最重要的“做久”,也要常年待在less restricted parts,这一点和中国这边的补贴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说形式不同,传统行业都对税务和成本异常敏感,毕竟不是风口上的猪。
关于答主说到的养猪场臭气熏天的负外部性危害周遭居民并非个例。比如,在国家没有大量收归国有前,许多中小型煤炭企业产生的污染直接排入河道上游,结果不久就遭到居民投诉(我指告当地政府),遂整改,但基本无果。
所以楼里面一些答主对企业主的同情私以为可以收一收。绝大多数传统企业的户主在合规成本很低时完全不会介意干出任何embracing sin的行为(这可以理解,以前我在小地方干过一会儿财务,要维持这些厂区周转还涉及大量的“打点成本”(即腐败成本,故很多成本都在账外);报道很多时候仅是一面之词,他们早年辉煌时,造成的影响包括不限于抬高了周围市政的物价(参考某些核电小堆)、污染环境(煤矿产业),很多区厂为了给自己厂里美化或做一些环保达标工程,甚至跑到高速路上去挖树,搬到自己的厂里(都是为了降低成本)。还有比方说机房配件左房又右移,到另一边督察时,右房左移的传统艺能。是不是感到匪夷所思?
这就是中国的现实。许多有头有脸读过书的青年懂生产和管理,但是他们无法入局这类传统行业(过于乌烟瘴气)。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早年在他们读书的时候,许多没读书的青年就已经霸占了田塘,开疆扩土;可这群人别说1-∞,他们从0-1的工作都难以胜任:抱着躺着赚钱的心态与地方政府勾肩搭背,迅速赚到💰后就加速膨胀,于是乎各种事态层出不穷。08年的信贷危机、政策风险和系统性风险(比如疫情)一旦出现,他们的企业便难以维继;不过,这几年洗刷掉了很多呆头呆脑又爱腐败的老板(我自己看到的)。很多传统行业老板连财务都不懂,被财务和人力总管合伙到收割的案例简直不要太多。
所以我还是认为,很多传统行业如今越发没落,政府不打算出手帮助是有理由的,毕竟真救不活。不过政府直接摊手打算国有化收购,殊不知这更是一步烂棋;这和玩困难模式打不动,直接打速通简单模式有区别吗?中间很多地方的经营之道、优化方案都被大量转移支付替代…有时候不得不感到悲哀。所以想想国内许多所谓“实体大佬”一旦出国和歪果仁投资,就被别人各种股权策略、本土优势、管理思路暴击到无以自拔,失败也乃“家常便饭”
政府朝令夕改,逃避承擔農民損失責任. 亦沒實施有效機制去平衡價格及監察不法養殖場致成賭局. 養殖農民亦只是一班短視,自私、黑心商人. 賣病豬死豬、超標打藥、污染地下水、斷水斷電殘忍方法任豬隻死亡. (至少先殺死也好過其受苦)看完只心疼豬仔,愛財但取之無道黑心商人一點不覺可憐.
關於樓下提到的賠付問題,財新的報道是這樣描述的:
“但财新记者通过一线调查走访发现,广西的“疑似非洲猪瘟”远高于这一公开数字。如此前7月5日财新发布报道,除已确认疫情的地区外,广西的玉林、贵港等多地均出现生猪异常死亡的情况;而由于担心补贴不能到位等多种原因,很多养猪场在猪群出现大面积死亡后,恐慌性抛售活猪,形成恶性循环。”
“但财新记者近期走访的广东茂名、肇庆等地都是“疑似非洲猪瘟”的爆发地,今年初以来陆续有大面积猪只死亡。在肇庆市高要区,当地养殖户形容疫情“像火一样烧起来”。肇庆市高要区泰盛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李荣胡告诉财新记者,他位于肇庆市高要区回龙镇的猪场存栏生猪达1万余头,从1月12日至2月18日,猪场每天数百头猪死亡,共死亡11101头猪。病猪死亡后曾有检测显示非洲猪瘟病毒核酸阳性,数次上报未被理睬。直至新华社记者写内参反映后,他才获得部分赔偿。但肇庆疫情始终未正式公布。”
“国家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于2018年9月13日发布的《关于做好非洲猪瘟强制扑杀补助工作的通知》,将非洲猪瘟纳入强制扑杀补助范围。强制扑杀补助标准暂按照1200元/头掌握,中央财政对东、中、西部地区的补助比例分别为40%、60%、80%,其余部分由地方财政解决,各地可根据生猪大小、品种等因素细化补助标准——无论中央财政占比多少,猪瘟补贴对地方政府都是不小的开支。
与此同时,一些省份在猪瘟防控工作会议上,提出“不允许新的非洲猪瘟案例”“严防死守,坚决防止扩散蔓延”等要求,并在诸级传达中将“确保不再次发生疫情”异化为“政治任务”——态度严厉,对基层造成巨大压力。
由是,“疑似疫情”一旦来临,报与不报变成一种博弈,对养殖户是收入补偿,对地方政府则既是不菲支出,又关乎“脸面”与追责。而且两者往往叠加——因为揣摩上意、害怕追责,地方一旦瞒报非瘟疫情,一个重要后果是无法获得国家财政部分的扑杀补贴,则地方财力更难以全额承担,只能给予杯水车薪的补助甚至干脆掩耳盗铃不予补贴,促使养殖户恐慌性抛售还没有死的生猪,导致疫情进一步蔓延。
“‘确保不再次发生’意味着什么?后来下面就不敢报了。”一位南方疫区农业部门官员介绍说,之后即使畜牧局下到猪场抽血检测,也不会登记为非洲猪瘟,一次某市领导看到检测报告上登记的猪只死因都是猪瘟、猪蓝耳病,还责怪为什么不马上采购疫苗发给养殖户,“后来我们不得不采购了几百万的猪瘟苗和蓝耳苗派发给农户,搞了几大车拉下去,可是没人要,因为其实不是猪瘟、蓝耳病啊。”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74777656?utm_id=0
這個豬週期價格變動的圖提供了很好的context,讚!
我記得生豬因豬瘟死亡是有賠付標準的,如果可以討論會更好。讀者EricChan提到的政府政策的變化無常,其實是豬價變化的重要推手。為EricChan點贊👍。
@anty 因為資本化能降低成本,保持穩定質素。畢竟養殖的知識,時間上的投入,設備上的投入,大抵上隨著養殖數量的增加而攤薄。現在的農民賺錢主要靠得是打工。就算是養殖業想賺錢也要做大規模的養殖場。所謂「家家戶戶養一兩頭豬」,村村有屠宰場既不符合養殖者的利益,也不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
而所謂「以前沒污染,現在資本化就有污染」的理解更是錯誤的。只有有資本的大企業,養殖場主能投資建設處理養殖污染的設施。本文中提到的大量養殖又在環保上鑽漏洞恰恰是資本化不足的結果。所謂過去的「以前家家戶戶養一兩隻豬沒污染」的說法既沒有考慮到過去與現在市場對於肉類的需求的差異,也沒有考慮到過去並非不存在污染問題,只是相對地沒得到太多關注而已。
「就像到現在也沒有人知道當初非洲豬瘟是如何進入中國。」
我知道。太約四年前左右,我在BBC中文網站第一次見到「非洲豬瘟」報導。
一年後,非洲豬瘟傳至俄羅斯。(BBC中文網)
再過大半年左右,中國政府從俄羅斯入口豬肉,當時我看到報導大驚,俄羅斯豬肉含有豬瘟病毒,將引發全中國豬瘟。
為什麼政府想解決什麼問題,首先想到的是資本化,資本化除了讓管理更加容易,對平民有什麼好處?以前家家戶戶養一兩頭豬,村村有屠宰場,價格不會有週期,也不會有大規模養殖的環保問題,也不用抗生素,為什麼不保護這樣的生態?
其實吐槽的不是中共政府對於養豬業的環境整頓,而是中國官僚「既要又要也要」的混帳政策,以及運動化的政策推行風格。養豬散戶是不可能一下子掏出那麼多前去改造養豬場的。要麼就讓養殖業者把成本轉移到消費者身上,讓豬肉價格升上一定水平,要麼就政府提供貸款擔保甚至是資助鼓勵業者花錢改造。亦或是進行牌照管理審批,只有環保設施合格的設施才能大規模養豬出售。對於相關的巡查也要更嚴格(就像文中提到的養殖戶最後還是沒有合法合規處理污水),地方環保部門對於群眾的舉報的反應也可以更快(事實上養豬場的廢水污染問題一直是各大地方電視台的民生類節目常見的題材)。
現在的狀況是,養豬業的政策反覆變動。環境照樣有破壞,豬肉價格又再反覆波動。設施建了拆拆了建。為了穩定豬肉供應而新近鼓勵建設的養豬場也不知道是否環保合規,最後兩頭唔到岸,兩邊討不著好。
对养猪业有了解,感觉这篇写得有点浅了……
这样的造富游戏并不鲜见啊,最近的nft,两年前的基金市场,更久之前的p2p、币圈,不都是看到风口一窝蜂的涌上,潮水褪去后一地狼藉吗?
这篇文章里的内容,只涉及行业里的散户,太片面了,没有从企业端的分析采访,感觉直接改写成nft或其他主题的“造富游戏”也没难度,并没有写出养猪业的专业特点。
在猪数量少的时候,政府出额外补贴很正常,就是为了鼓励养猪、调控存量。但对畜牧业的补贴、保险、政策优惠是一直存在的,不是只有猪少才有,实际上去年猪存量大、猪周期下行的时候,政府也一直对养殖户补贴,只是很多人养猪成本太高、市场价又低,补贴了也cover不了。
至于吐槽先鼓励养猪又搞环保拆违建的,这不是相关关系或者因果关系。实际上大陆二十几年来一直在逐步规范养猪业的环保制度,因为养猪的环境污染是非常严重的,规模化越大的猪场越严重,主要是三点:耗水量大,臭气,猪粪排放。对了,养猪还很耗电。
大家可能对养猪时产生的臭气不太懂,其实它能影响方圆几公里的居民,日日夜夜鼻子里都充斥着臭味,并且浓度太高是真能要人命的,闻几秒立刻gg那种。还有文章里直接把猪粪排去天坑溶洞也太离谱了,这得给生态环境带来多大负担啊……猪粪渗透进土地,污染地下水还烧地,很恐怖的。养猪真的要重视环保,不然真的是肥了他一个,害了百千家。
因此,企业建设养猪场,为了保护环境,第一是对选址有严格要求、做好环境评估,第二安排好运营后的环保方案(过滤、沼液池、有机肥等等)。
对小养殖户的环保管理也会逐步规范,但目前来说对大企业的环保要求比散户严很多,像文章里对散户进行教育,而大企业被抓到了一般是直接罚款、限期改正。也看情节严重程度,我听过最严重的是某头部企业的地方分公司,长期将大量未处理猪粪排放进农地/河流,几个分公司责任人刑事拘留,公司罚款上百万。
@coldcoldbk 有价无市里「市」是交易的意思吧。这句话是说尽管(买方愿意出的)交易价格很高,但缺乏供给(小猪)导致无法进行贸易。
養了快30年豬的谷文華說:「國家跟小孩一樣,今天想到幹什麼了他就幹,明天不行了就不幹了。」以前國家提倡農村大力發展養豬,到後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農村開始大搞環保,殺母豬拆豬棚清理違章搭建,等發了非洲豬瘟,豬沒有了,各地政府又開始大肆鼓勵農村養豬,大搞補貼,現在豬又多了,有的地方又開始在重複此前動作。
一放就亂,一抓就死。中國官僚傳統藝能了。
我對於文章前半部分提到的「有價無市」不是很明白。我對於這個詞的理解價錢(價值)很高,卻沒有市場(需求),可是文章裡寫到即使豬仔價格很高,仍然有許多願意去購買,為何在這種情況下是「有價無市」呢?
p.s. 文章其中一幅配圖下方的「廣西省」應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感謝指出,的確表述有誤,應為「有市無價」,極大的市場需求另商品的價格遠遠高過其價值,已修訂。
豬被中國豬人宰,中國人被黨宰,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