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人們如何作出「移民」這樣一個徹底重寫人生的選擇?是隨波逐流時忽然遇到分水嶺,還是駱駝身上那最後一根稻草壓下後才按下「重啟」鍵?在中國大陸,跨世代﹑跨階層的「潤學」紛紛擾擾;而在香港,持續的移民潮正在將香港記憶帶到遠方。可以肯定的是,「出走」的選項看似打開了一個更廣闊的世界,但連環的未知和不確定性,也在前方。本文來自端傳媒七週年專題報導「出走的選項」,歡迎點擊閱讀更多關於流動與移民的故事。
移民有兩個步驟:第一步,放棄已有生活;第二步,追求未知生活。
年輕人一無所有,對他們而言放棄沒有成本,追求也沒有代價。富豪既不需要放棄,也不需要追求,反正他們什麼都有。夾在二者之間的中產最難做決定:放棄國內擁有的一切和構築在這一切之上的確定性,去追求未知的新世界和全然不同的下半生,無異一場賭博。2022年,這一代人正值盛年,他們是大企業高管、公司創始人、培訓機構管理者、進出口貿易公司老闆。他們大致出生於1975年到1985年之間,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度過童年,又在中國加入世貿後的「黃金十年」走上社會,在社會快速發展期積累了財富。
他们经历过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个时代过去没有,未来很多年内可能也不会再有。用大龙的话来说,当你处在一个风风火火、全社会都在前进的大潮中时,有很多机会放在你面前,你没有时间思索,你就这样赶上红利,获得难以置信的成功,成为今天的自己。但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对于他们来说,从决定移民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必将重新审视过往几十年的人生,将做过的每一个选择,无论对错,都摆在台面上。他们凝视着自己的后半生,就像凝视着深渊:你相信什么?你追求什么?你能放弃什么?你愿意交换什么?你绝不可舍弃的是什么?是否有一个东西,能够超越命运和时空的偶然性,让你成为你自己?
有一点还是挺吸引我注意的,是大龙对外国文化的认同“美國的很多,然後就是日本,歐洲也有一大堆。我熟悉他們的文化,對他們的梗,對他們牆上貼的海報,聽的音樂,說的笑話,他們的遊戲,我都比大多數人更加了解”。我觉得还挺好玩的,可能正是有这代人的情况,国家才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认同,结果又是矫枉过正。
想对大龙说一句,留在简中世界只会沦为写“错别字”与缩写的过滤器,还不如出去了堂堂正正使用中文,做一个理想中的中国人,大胆书写自己的语言,不再怕审查,你手写你心。
文章讀完,太布爾喬亞情調了,講的難聽一點,不就是「既想當婊子,又要立牌坊」嘛。不想改變,又不想走,只想賺錢、歲月靜好,天底下有這樣的好事?呵呵。
重新定义中产…
“只要能维持最低限度的正常国家的幻觉,我们都能在这里生活下去。”太难了,太痛了,中产如此,你我何以堪😭
只愿你我永远不失从头再来的勇气,尽全力而为,就像《二十二》主人公韦绍兰说得那样,吃野东西都要留出这条命来看。
一群奴隸不再想當奴隸,就只能出走了。但最好笑是這群奴隸過去一直真的把自己當成人來看,其實都是黨的奴隸然而。
另外這篇文章在處處稱讚中產的語氣,不斷描述他們迎難而上,如此主觀的敍事,也令人嘖嘖稱奇
标题有点耸人听闻,能有机会通过合法途径移民完全不能称之为豪赌,是人生2.0。我2018年开始住到欧洲来,感觉有幸过了两辈子生活。
所谓百善孝为先,家国天下,国家情怀,这些都是统治阶级语言,只有洗脑被洗得很彻底的人才会受次牵绊,开拓人生,自己负责,你谁都不欠。
最后回复下“球内势力”关于否认阿姨价格是低人权优势,而是市场决定的评论。如果你看看阿姨能否在异地城市安居乐业,缴纳税收就能得到本地人对等的公共服务,比如孩子上学,医保等,再来谈市场价格比较。
很喜欢文章中对于中产移民动机的描述:为了一些永远不可能在这里获得的东西。也喜欢文章中对于追求的、未定的生活和现实的、已有的生活之间的拉扯。这样的拉扯在中国的土地上已经上演很久,也将会一直继续,只不过未来大家都猜测会以一种更沉默的形式进行。
昨天重看了《人物》对张小样的采访《平原上的娜拉》,不满足于“仅仅是一个好媳妇”的张小样二十年来努力走出农村、去各地打工,最终还是回到了家。张小样说:有时候觉得遇到这样一个人(老公)是幸运还是不幸,如果他是一个不好的人,我也就直接飞(走)了。
和平原上的张小样一样,不管是选择移民、还是最终留在国内中产,“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走,都免不了时时凝视“堕落或回来”的深渊。
作為中年中產香港人,很有同感。
寫的真好. 謝分享.
池老師厲害了。
移民是「豪賭」嗎,留在中國才是豪賭吧
「對於他們來說,從決定移民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必將重新審視過往幾十年的人生,將做過的每一個選擇,無論對錯,都擺在檯面上。他們凝視着自己的後半生,就像凝視着深淵:你相信什麼?你追求什麼?你能放棄什麼?你願意交換什麼?你絕不可捨棄的是什麼?是否有一個東西,能夠超越命運和時空的偶然性,讓你成爲你自己?」
🇨🇳在乎的是權力,有權力的希望獲得更大的權力,權力小的就要拼力命保住權力。以前他們在乎經濟是因為經濟是衡量他們上位的關鍵(經濟掛帥),現在則是對決定他們權力地位的掌控最高權力者的忠誠度(政治掛帥)。
在一无所有的年轻人看来这群乘着时代潮流积累起财富的人的顾影自怜总有种精致利己的感觉…
说我自己吧!我曾经也有这样的想法,毕竟我自己也是这代人,虽然拥有的不止于文中访问对象那么多,但毕竟也是自己一点点经营起来的,更还有父母,妻儿。这样感情的羁绊更是难以放下。在走或者留之间,和太太始终无法达成共识,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原因,最后分道扬镳。过往所经营的那些,现在也一一不见,没有了这些羁绊,让我更加坚定。钱,可以再赚;在异国他乡,也可以从零开始,在国内能吃苦,出国之后还是可以吃苦。
并且,作为中文写作者,并不一定就一定要从零开始,相反,在北美,华人的数量依然不少,相应的平面媒体,出版物也依然不少,比如方方在国内无法出版的讲述武汉疫情的《方方日记》,就是在美国出版的,如此等等也不胜枚举。除此之外,不是还有台湾嘛!余杰虽然人在美国,但他的书也是在台湾出版的啊,这也是一条途径啊!
至于自媒体平台,从微信转战到其他平台如Matters也不是不可以啊!你可以自己先写一段时间,了解了新平台的游戏规则,再组建团队啊。一切的习惯,渠道,都是可以有新的应对措施的,就是看你换一个国家之后,愿不愿意重新探索。
在中国有几百万上千万才叫中产……
寫到心坎裡去了,咬一咬牙一個人跑了,之後的路自己鋪平,死也要死在國外的覺悟,絕不是什麼害怕、猶豫、憂鬱。就正如標題寫的,是豪邁的。一步跨下去了,就不會回頭的打算,好好過好「下半場」。
看到中國人使用外國提供給香港的救生艇心中已經罵了一萬句的髒話,不知道2019年那個男的有沒有轉發過「我是護旗手」,呵呵
感觉受访者位置被拔太高了,说到底中产归根到底不是在赌局中赢了才成为中产的,而是筹码相对来说比其他更多人一开始就要多一点。看到这句“中产始终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哪怕他们什么也带不走,他们也能为自己带走这颗不肯轻易向困难屈服的心”突然出戏,而且结尾那些问题,是不是作者自我代入太多了。
祝福移民的手足们顺利,共勉。这篇没有public吧,如果是,会吸引到键盘侠的。
年紀漸長,即會明白,人生是一個不斷取捨之過程。即要又要,那是習近平的想法。如明白這是走難,則最好放下可過回原來生活水準之想法。我有好些朋友(亦包括我自己),慣於冷氣房對住部電腦,為移民,亦做好去沖咖啡整水電準備。
另一方面,現今社會,有手有腳人是餓不死的。且移民之目標國家,福利條件一般都會好過香港或是中國,怎麼都不至於淪落到無家可歸之境地。何況既是中產,個個帶住幾百幾千萬移民,本地人身無分文做貨倉,你帶住身家做,已經贏過好多。
最後亦要感嘆一下,書讀得多,就覺得好多工作不能做,否則對不起讀過的學位。而讀書本是讓人生有更多選擇,結果反倒限制住自己的道路,變得讀書是為了保住自己的面子,就有些可悲了。
文革不會重演,而是進化。
有時最可怕的 就是你上半場過得太成功 成功得連自己也難以置信 於是你更加害怕形勢大變 因為你知道自己或者不是自己想像或認知中的那樣具備實力 又或者說在黨或國策面前你根本不堪一擊
@球内势力 这里低人权优势的用法恐怕取自秦晖教授的观点
如果真的是的话简单解释就是底层劳动力没有权利组成工会等提升讨价谈判能力要求更好的工作环境报酬,如果血汗工厂的工人谈判成功提升自身工作环境水平,指不定其它如清洁工也会有样学样
很好的文章。我父母經歷過移民,我自己也經歷過。到國外生活,有失但也必有得。最重要是要學習用不一樣的尺來衡量。
专制国家的不确定性确实比较多,这主要是政策非出自民意造成的自上而下的伤害。比如身在教培行业,或者封城下的上海。但是文革是否重演是另一个问题,而且是复杂得多的问题,涉及执政模式是否能持续,值得再用一篇文章来分析。
既然出來了,建議學習知識,有個網路百科,叫維基百科,可以谷歌搜索,谷歌是免費,在維基百科上可以搜索人權和勞工權利。以前有奴隸市場也可以叫市場行為呢,洗也不是這麼沒有邏輯。
love 老馬
我17岁的时候当过一段时间的“粉红女权”,直到红黄蓝虐童事件不了了之的时候给我很重的打击,那段时间每天都在哭,后来才慢慢的准备考虑出国的事情。我大学最想移民的时候在国外生活过一段时间,当时感觉到,国外的生活和我在墙内似乎除了一个vpn没有什么区别:我依旧不会看外刊,我看日漫还是要盗版中字,我甚至在youtube上看甄嬛传,我的朋友们在微博我还是会刷微博……再加上我父母对我保护的非常好,我在家乡似乎随便生活还是一样的平静。
国内的生活好像可以一直自欺欺人下去,直到最近疫情我经历了长达60天的封闭(疫情初期一年我都在国外,回国在北京机场转机甚至因为没有“健康码”没有办法购买一个面包),三天一次的核酸、没有音讯的铁链女、失踪的乌衣、近期的唐山打人……每一次都觉得在践踏我的尊严,但以前觉得这种“践踏”在未知的移民未来一文不值,毕竟前者是“忍忍过去”、后者意味着“不通顺的语言、不一样的文化、找工作困境”,我要抛弃二十年的习惯和生活去重新融入,我好像没有更大的勇气去面对后者的困境。
一直有关注池老师,看到池老师这一路写过的文字常常觉得有共鸣,也看到池老师的焦虑和勇敢。超级羡慕,希望我看清形势放弃幻想今年就申请走。
而且托低人权优势的福(比如请阿姨来家里打扫卫生2小时只需要100元)
50块一小时是真的,三四线城市甚至更便宜,不过这跟人权没啥关系吧??市场决定的
很多時候不是因為幻覺破滅了才润,而是決定了润之後才主動刺破了自己的幻覺。今時今日,看清惨烈的现实並不需要多高的智商和見識,無非是在此地謀生不得不自己騙自己,給自己一個事情會慢慢變好的幻觉,讓自己活得舒服點而已。
最低限度的正常國家的幻覺,這句真是精闢。
作者写到“三年饥荒、抄家、批斗……”,换我会写“打AB团、肃反、整风、审干、抢救、甄别、土改、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反右、大跃进、三年饥荒、四清、抄家、批斗、平反、清除精神污染、严打、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直到反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扫黑除恶、党史学习……”
谢谢端和池骋老师。
写得好。跟香港的移民潮非常不同,大陆中产真的是两眼一抹黑,冒险模式。润新加坡这个支流也值得专门写写。
文笔应该算勉强还过得去 只是比较啰嗦
@Goldrush 不敢苟同。建議再多讀幾遍。
对媒体人的讲述特别有感触。在绝对的语言壁垒面前,即便有多年经验,竞争力还是不如高中毕业生
文笔实在不敢恭维
无论如何,中产起码能跑。
這篇好看。講句題外話,日文檢定N4、N5,說實話就跟沒學一樣,留學、工作等也幾乎只看N2以上,不如準備久一點從N3開始考。我就認識不少人認真準備一、兩年考過N1的,供參。
不要低估習近平的無能。
很棒的文章,作为一个同样在考虑出国移民的人来说,唯一幸运的是自己还年轻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