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蓋洛普民調統計出的5月觀眾最愛劇集裏,《我的出走日記》位列亞軍。韓國影星孔劉的觀後感是:「像刀一樣銳利的台詞,熾熱與冰冷共存,是少數能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生劇。」
這部出自《我的大叔》編劇朴海英之手的新作,在華語地區也有不俗口碑。第16集大結局播出後,很快榮升Netflix台灣收視冠軍,在豆瓣網更以9.2分連日高居「近期熱門韓劇榜」之首。在中文社交平台上,該劇被稱為「又致鬱又治癒」的「獻給大人的韓劇」。
《我的出走日記》和朴海英備受好評的前作《我的大叔》(豆瓣9.4),都是走「厭世寫實劇」路線,基調一樣是又喪又暖,亮點也都是能給平凡的普通人面對現實之勇氣。而對於三十到四十歲之間的壯年世代,《我的出走日記》裏最動人的部分,正是「出走」——準確來說,是英文劇名裏的「My liberation」,我的解放。那是一種我們都想從壓抑平庸、有時難免自怨自艾的現實裏尋求突圍的心情。
劇裏的主要人物,都處在一種很困頓的狀態裏。黑道人物具先生躲到京畿道鄉下,日出而作,整日酗酒。而每天都要往返首爾與京畿道農村父母家通勤的三姊弟,疲憊不堪,各有失意。
對於三十到四十歲之間的壯年世代,劇裏最動人的部分,正是「出走」,「My liberation」,我的解放。那是一種我們都想從壓抑平庸、有時難免自怨自艾的現實裏尋求突圍的心情
一線城市郊區人生:被卡住,但不知卡在哪裡了
一開始,你會覺得這部劇的重點是講階層困境或是「大城市病」——如果三姊弟生在首爾,而不是像「蛋白」一樣包圍著「蛋黃」的「環首爾貧困帶」,大概不會活得如此動彈不得。但一路看下去,原來編劇的思考遠不止於此。
首先,這部劇有助於我們審視:自己瘋狂「渴望」的生活或者某種事物,得到了,內心就能坦然平靜嗎?
三姊弟中的次子昌熙,一度覺得人生的希望,就是具先生那把勞斯萊斯車匙。只要能開上那樣的車,身邊煩人的同事再聒噪,他也能保持心平氣和。而當具先生真的把車借給他開時,他更對著豪車,頂禮膜拜直接跪下去⋯⋯但登上夢寐以求的天梯所帶來的興奮感,也只維持了一集。虛榮心是麻醉劑,卻無法真正熨平內心,讓事情變得如意。
當你殷切渴求某樣東西時,就代表靈魂深處一早知道它並不屬於你,所以才追求得那麼辛苦且無法心安理得。不該坐在勞斯萊斯裏的人,坐進去也會心虛。
無論是劇中的名車、愛人,還是現實中的奢侈品或者完美愛情,讓人心跳加速瘋狂想擁有的,往往都是並不確信自己應得的。昌熙說:「你薪水入帳時會心跳加速嗎?那本來就是你的,當然不會。」坦然應得的人與事,只會讓人平靜。所以美貞說,真正開心的時候,她的心跳反而會慢下來——不得不佩服編劇對生活洞若觀火的功力,才能寫出層次如此細密的感觸。
無論你身處怎樣的人生階段或是社會階層,都會有被「卡住了」的感覺,也都會渴望突圍而出。換一種生活,無非是換一片苦海,本質並沒有不同。
其次,雖然這部劇表面上讓人有共鳴之處是「城鄉結合部打工人」跨城通勤、早出晚歸、大齡未婚沒有成家前景、在職場又是邊緣人的無味人生,但它真正的價值是捕捉到了一種更為普遍的共感經驗: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被生活困住了,想要掙脫;雖然不知自己被關在哪裡,但總感覺好像是被囚禁了——而這種感受,其實並不會因為你出生在一線城市、成功升職、順利結婚、沒有任何負債,就能與之絕緣。它是一種永遠存在的生命之苦。
無論你身處怎樣的人生階段或是社會階層,都會有被「卡住了」的感覺,也都會渴望突圍而出。換一種生活,無非是換一片苦海,本質並沒有不同。
「出走」之可能,與「解放」的全貌
所以,才需要「出走」。開勞斯萊斯的黑道大佬具先生,跑到鄉下三姊弟家做工「休息」,是物理意義的出走,也更符合一般人可能都有過的幻想:拋下眼前的一切,暫時躲去某個沒人認識的地方。而女主角廉美貞參加的「出走同好會」,則是普通上班族在日常也能實現的「出走」:一種精神意義的出走。
出走的起手式是什麼?美貞的答案是:先各自想想,我們要從什麼狀態解放自己?突破重圍的第一步,是先找到困住自己的問題所在,找到自己疲憊不堪的原因。
找到之後呢?找到就夠了。「解放」的全貌,就是找到自己的問題點,然後「不假裝幸福,不假裝不幸,誠實以對。」——這是《我的出走日記》所給出的「出走」方法,也是我認為該劇最不落俗套的人生詮釋。
我們看過了太多嘗試幫人解決問題、走出困境,乃至激勵鼓舞人心的療癒之作,但看完之後呢?現實裏的問題,都煙消雲散了嗎?怎麼可能。
人生的真相,就是很多問題根本不會被解決。無論是原生家庭的傷痕、出身階級的落差,還是注定被埋沒的才華、愛而不得的戀人⋯⋯大到死生離別處遭遇的劇痛,小到自己身上的強迫症,這重重疊疊的圍困裏,人能靠自身力量真正解決的問題,少之又少。
而能釐清和確認自己的問題所在,誠實應對,就已足夠。
「解放」的全貌,就是找到自己的問題點,然後「不假裝幸福,不假裝不幸,誠實以對。」而人生的真相,就是很多問題根本不會被解決。
人們往往急著對症下藥要求自己康復,卻忽視了應該先好好找到病因。或許你也有類似經驗:很多時候,你以為自己憤怒或痛苦的那個原因,只是更深層原因的表象,你不去承認和面對那個真正的原因,事情就永遠不會變好。就像劇裏的美貞需要釐清,讓她崩潰的,是前男友欠錢卻要她來還?還是前男友拋棄了她去投奔舊愛?還是所有遇到的人都覺得她「不夠好」?
美貞的問題,其實是她從未獲得足夠的認可。越是覺得自己微不足道,就越會一頭栽進錯誤的關係裏,去拼命證明自己值得被愛,結果只會累積更多難堪。所以她要求具先生「崇拜」她,因為她渴求無條件的、絕對的認可,她需要獲得自戀般的自信。
朴海英與坂元裕二
該劇到了中段,「出走同好會」就很少再進行集體活動了,我一度很怕它的劇情發展成「霸道總裁愛上我」:自帶光環的女主角,和黑道大佬惺惺相惜,最後修成正果⋯⋯好在沒有。這條走「崇拜」路線的愛情線,到了大結局依然恬淡,不像一般韓劇那樣甜膩發光,反而更接近日劇裏的愛情觀:成為支撐彼此「一步一步舉步維艱向前走」的力量。
談到日劇,就有必要談談朴海英與日本編劇坂元裕二風格的神似。很多評論都已指出,他們都同樣擅長在日常情節裏,寫出大量金句,而且都犀利精準、直擊人心。
「不管是錢還是男人,如果能擁有些什麼,自然而然就會變得善良。」
「所有的人際關係都像是在工作,清醒的每個瞬間都在勞動。」
「我為什麼一定要有人生目標?漫無目的活著不行嗎?」
諸如這些《我的出走日記》最為廣傳的金句,對於喜歡坂元裕二的觀眾來說,想必有撲面而來的親切感。但朴海英真正讓我有「坂元裕二feel」的,並不是這些讓人讚歎的對白,而是他們的劇本裏,都有人生的無常。
「那種和人生一樣的東西寫了要幹嘛?多無聊啊。」
如果你看過坂元裕二去年那套《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一定記得,它的關鍵劇情和《我的出走日記》如出一轍:死亡來得猝不及防,讓人毫無準備。但真實的人生不就是這樣嗎?生命裏最重要的人,可能會突然撒手人寰。對於死亡來說,「這世上沒有什麼適當的時機」。
朴海英借劇中角色之口說:「書上說一部好的電視劇,內容是主角為了達成目標而竭盡所能,最後以失敗告終⋯⋯那種和人生一樣的東西寫了要幹嘛?多無聊啊。」
可事實上,和現實人生一樣,正是《我的出走日記》最大的魅力。無論是在日常的轉角,毫無預兆遭遇無常,還是不以走出困境為目標的「出走」,都讓人感到,這就是人生苦澀而又實在的況味。
不假裝幸福,也不假裝不幸
「以為的自己,最後都是一場空。」
「出走」雖然一開始聽上去像「推動獨立運動」一樣激動人心,但解放自己這件事,並沒有所謂的成功或是終點。「出走」是一種與生命長度相伴的、會一直持續的狀態,就像最後一集「出走同好會」重聚時,一位成員說:「有時候覺得已經解放了自己,有時候又覺得白費功夫。」換句話說,此刻找到了問題所在,解放成功,下一刻還是會出現新的問題,需要新的解放。
人生就是不斷被卡住再不斷突圍的漫長過程。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出走」,因為解放自己是一種心志,而不是一個結果。
雖然下定決心出走之後,會有前所未有的感受,但接下來可能又會過起索然無味的人生,下一段職場或是婚姻關係,還是要艱難磨合,生活就是這樣循環往復。有時不知如何活下去,「但回過神來,還是能找到堅持活下去的理由。」然後突然間,你就發現自己已經40歲、50歲了。劇裏的50歲女性告訴我們:「以為的自己,最後都是一場空。」
不假裝幸福與不幸,誠實應對這樣平庸乏味的人生真相即可。女主角廉美貞的生存之道,是每天想辦法收集五分鐘的開心,「只要有五分鐘喘口氣就能撐下去。」而看完這部劇所收穫的智慧與愉悅,大概也能讓我們獲得喘息然後繼續撐下去。
《大豆田永久子與三個前夫》的突然死亡,確實令我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