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凌的「甜」與觀眾大和解:為何即使你真的喜歡她,曾經也不敢承認

倘若如今再出現一個19歲的王心凌,她受到的討厭會比20年前少幾分?
歌手王心凌在中國電視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3》表演。
風物

在我的學生時代,曾經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次去唱K,我點了一首《羽毛》,那是我唯一一首全首都會唱的台灣歌手王心凌的歌曲。一曲終了,當時的男友並無惡意地隨意提起,大意是王心凌的歌曲是非常「非主流」(當年中國潮語,類似於廣東話「MK」)的口水歌,爛大街且不上檯面。我當時沒什麼感覺,但最近回想起來,後來十幾二十年,無論我在人生的分岔路上走了多遠,下意識地,我幾乎極少再在KTV點唱那首《羽毛》,不管我認爲那首歌的唱法有多適合自己。

近日王心凌在中國綜藝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三季中再次走紅,坊間不少解讀認爲這是節目或藝人自身「營銷」的結果。事實很難查證,但我僅以所知的事實,對這觀點提出謹慎的反對。這檔節目本身以中生代女星選秀爲主打,用娛樂受衆的回憶情懷來宣傳是不難想到的策略,但節目約30位「姐姐」中,王心凌一開始本不是節目組首選。節目中本有鄭秀妍這種韓國出道的國際明星,許茹芸這樣的歌壇天后,甚至有Twins這樣同樣爲「可愛類型」當年紅遍大江南北的偶像,在開播前製造話題的宣傳聲浪中,王心凌並非節目組最早壓的寶。播放量最能體現問題:在選手們初次亮相的頭幾集中,王心凌的鏡頭總數加起來只有數分鐘,而在她表演的鏡頭之前,甚至沒有播放不少選手表演前會有的「心路」介紹環節。

然而就是這數分鐘播出後,王心凌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不是一兩個,而是十幾個。而上述看去旗鼓相當甚至同類型的其他選手,遠未引起這樣的轟動。時間順序上看,更可能是在王心凌出人意料地引起火爆話題後,各個利益方的宣傳營銷才匆忙跟上娛樂觀衆的大勢。

當我們就這一點達成共識之後,討論王心凌在中國市場的翻紅才有其娛樂文化乃至社會文化方面的意義。

與其說王心凌在數十年後突然走紅,或曰利用回憶殺走紅,倒不如說,是在歲月洗去了社會對於當年不同音樂影視品味的羞辱之後,其粉絲群體對這一愛好的舒展與回歸。

曾經,緣何「歌紅人不紅」?

王心凌是一個爭議頗多的藝人,走紅期間的負面評價也非常多,用當下流行語來說,她的路線可能算「黑紅」。而她這次在節目中再次受到歡迎,如果拆解當中社會情緒的變化,大概可以分爲兩種:「黑」的消解和「紅」的興起。

讓我們把目光放回2003年。19歲的王心凌於台灣出道,因出演偶像劇並演唱主題曲走紅,因形象可愛嬌憨,後幾年被冠以「甜心教主」之稱。

專注異性戀甜蜜愛情、男女主角形象年輕好看的台灣偶像劇,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萌芽,於2001年《流星花園》播出後橫空出世,從此成爲一個制霸華語電視熒幕十餘年的專有劇種。90年代末2000年代初,也是台灣歌手在華語世界百花齊放的時代,大量歌手如周杰倫、蔡依林、陶喆等的歌曲如旋風來襲,膾炙人口,王心凌是其中之一。

王心凌是一名高產的演藝工作者,在台偶與台灣流行樂同步流行的時代,她的作品模式基本上遵循偶像劇+主題曲的模式,有大量觀衆熟悉的作品在兩岸三地流傳。在近日一些討論王心凌演藝聲音的整理影片中,不時看到觀衆驚異於自己對王心凌歌曲(《愛你》、《第一次愛的人》、《我會好好的》等)的瞭解程度,只因她的歌當時幾乎在中國街頭的大街小巷都曾播放,哪怕你不是她的粉絲,也多少會被動記住她那些歌曲的旋律。

網絡百科如此總結大衆娛樂文化中的鄙視鏈:電視劇上,英劇>美劇>日劇>港劇>韓劇>台劇>內地劇,音樂流派的鄙視鏈中,古典>爵士>搖滾>民謠>電音>流行>說唱>內地神曲,唱法上美聲>民族>流行,而鄙視鏈每一截中還存在「鏈中鏈」。

王心凌《愛你》MV。
王心凌《愛你》MV。

但以此相對應的,卻是王心凌這個符號形象在大衆印象中相對較淡,也就是說,相對於其歌曲的走紅程度,她已經略微可以算作是「歌紅人不紅」。而直到多年以後,我回望這種矛盾,才開始試圖去思考其中的成因。

王心凌的粉絲沒有這種待遇

我如今時常會回想起當年在K房發生的那一幕,試圖抽絲剝繭還原它背後的元素。網絡百科告訴我們,總結流行文化的「鄙視鏈」一詞,最早見諸報端是在2012年的中國《南方都市報》,但可能遠早於那個時候就形成了相關文化。網絡百科如此總結大衆娛樂文化中的鄙視鏈:電視劇上,英劇>美劇>日劇>港劇>韓劇>台劇>內地劇,音樂流派的鄙視鏈中,古典>爵士>搖滾>民謠>電音>流行>說唱>內地神曲,唱法上美聲>民族>流行,而鄙視鏈每一截中還存在「鏈中鏈」。哪怕位於鄙視鏈末端的流行樂,當中依然存在大衆公認「格調」的分野。

個人常常用自身的愛好、抑或展現給他人的愛好來塑造自身形象,建立身份認同(哪怕這些作品的創作與之沒有一毛錢關係),這也是人之常情。而流行文化一個重要受衆群體是青少年,他們的心靈成長恰巧處於建立身份認同的階段。人總想著在朋輩面前顯得更酷一些,哪怕在同時期流行音樂的體系內,同時期的其他歌手有不少被認爲是唱作人、或者某一種流派的先驅,而樂於被大衆公開喜愛和分享,隨時間的推移,他們順理成章上了神壇。

「她屬於甜膩派的,我們這些男人那時是很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會喜歡這個類型,因為會被女生說品位很低。但內心裡覺得她還是挺可愛的。」

但王心凌和她的粉絲沒有這種待遇。她作爲以「可愛」爲賣點的明星,無論影視還是歌曲作品都以甜爲主要風格,當時儘管收穫了不少喜愛,但也爲不少人所厭惡,成爲很多粉絲羞恥的秘密。無論是喜歡她甜美風格的男粉,還是共情於她偶像劇角色的女粉,都未必敢於對同輩承認自己對她的喜愛。簡而言之,無論是喜歡台灣偶像劇,還是喜歡王心凌的可愛風歌曲,都有可能被貼上「低智」的標籤。

不少「男粉」後來闡釋了這種心態。Bilibili一名男性直播主提到,當年不敢承認自己喜歡王心凌主。一個青春期的男生怎麼也得聽Linkin Park和Maroon 5。知乎網一名男性回答者也提到,王心凌或許不如同時期的蕭亞軒、孫燕姿、梁靜茹,但「當初喜歡王心凌是不敢大聲說出來的,怕被人鄙視⋯⋯喜歡其她偶像是沒問題滴,這導致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在青春期,壓根不敢談論王心凌,生怕自己的小心思暴露⋯⋯雖然王心凌不是人氣最高的,也不是實力最強的,但卻是最無可替代的」。一名男性專欄作者這樣寫道:「她屬於甜膩派的,我們這些男人那時是很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會喜歡這個類型,因為會被女生說品位很低。但內心裡覺得她還是挺可愛的。」

真有很多男粉嗎?

在王心凌走紅之後,網絡上關於其「男粉」的話題也隨之走紅。不少男性隨她跳出歌曲舞步的影片在視頻交友平台上常出現。網絡熱話中有一句,「王心凌的粉絲只是老了,不是死了。」而類似的話,在2019年因青年粉絲提問一句「周杰倫真的那麼紅嗎?」,周杰倫的超話被粉絲刷上第一的事件中,就已被人提出。不少人將這兩次事件相提並論,認爲這是當年這些明星的影響力在一些機緣巧合下的再現。

王心凌《第一次愛的人》MV。
王心凌《第一次愛的人》MV。

王心凌當然有男粉,而男粉重現在陽光下,也與隨着成長,他們的社會身份已經改變,不再需要擔心一個不夠「體面」的愛好會影響朋輩、異性對自己的看法。

與其說王心凌在數十年後突然走紅,或曰利用回憶殺走紅,倒不如說,是在歲月洗去了社會對於當年不同音樂影視品味的羞辱之後,其粉絲群體對這一愛好的舒展與回歸。

王心凌當然有男粉,而男粉重現在陽光下,也與隨着成長,他們的社會身份已經改變,不再需要擔心一個不夠「體面」的愛好會影響朋輩、異性對自己的看法。但與此同時,儘管王心凌的爆紅話題中有大量關於「男粉」的內容,她的「中年霸道總裁粉」也成爲了一個引人討論的話題,但並沒有證據證明事實上王心凌的粉絲主要爲男性。不少中年男性跟着王心凌跳舞的短視頻內容,都由本身專業營銷的網絡紅人製作於王心凌重新走紅之後,儘管是一種有趣的風潮,但未必很大層面代表真實世界。反而是在一些回溯王心凌娛樂史的文章下,有評論質疑,如今自稱王心凌男粉的人那麼多,但當年她作爲情感關係中的被害人被暴露隱私,卻因此千夫所指的時候,維護她的男粉又在哪裏呢?

當然,另一角度看,社會進步程度就擺在那裏的時候,很難相信支持者的一兩句辯白能夠改變什麼。相對於那個時代的其他明星來說,王心凌是單純因藝人形象就得到不少負面評價的一個,批評角度包括但不限於她「長得不好看」,「裝可愛」,「看起來很假」,而她後來情感生活捲入了三角戀的事實,恰恰也迎合了大衆對此的印象。

女性真實性格一定是「大大咧咧」?

在90年代末2000年代初,是中國乃至整個華語世界影視中女性角色形象轉變的年代。在逐漸強調個性解放的時代文化下,以往乖巧懂事的大家閨秀顯得有些老土,性格開朗、大大咧咧的女性形象符合時代潮流,更貼合新一代青少年的面孔,出現在愛情劇中更容易自我帶入,也方便創作者製造新的火花。90年代末開始,《還珠格格》系列讓「小燕子」一角引爆兩岸三地,隨後韓國電影《我的野蠻女友》的女主形象讓人耳目一新,由之出現的《懷玉公主》《刁蠻公主》等,也逐漸奠定了這一女性角色形象受人歡迎的地位,甚至反過來形塑青少年的人格形成或審美偏好。

王心凌2003年參演的電視劇《西街少年》。
王心凌2003年參演的電視劇《西街少年》。

動機是最難以自證的,無論是王心凌的「甜」,還是林志玲的「嗲」,最終因她們十年如一日的恆常性格狀態,被大衆認可爲其「真實性格」,更多是一種時間的洗禮。

在尋求個性解放的年代,有幾件事在同時發生:愛情作品成爲流行主導,而待人真誠坦然被視作重要品質。中國主流社會中的年輕女性處於這樣矛盾中——因渴望愛情,而不得不為了受到異性的歡迎而客體化自己,可能會有迎合異性審美的表現; 但與此同時,又會渴望展現真實的自己,並且珍視展現真誠的品質。而在當時流行的女性審美趨勢下,「真誠」的定義,幾乎就約等於性格開朗,大大咧咧。

在還不能接受女性有多元面孔、擁抱女性不同樣態的時代,大方的好女人只能有一種模樣,無論是可愛嬌憨的王心凌,還是體態優雅的林志玲,都是「虛假」和「裝」的代表,恰恰因爲她們這種形象展示被認爲可能「迷惑」男性,因而被分入了被敵視的壞女人行列。

而王心凌近來翻紅,一方面體現了當下風潮與當時的不同。相隔了20年的社會變化後,以女性受衆爲主的娛樂觀衆對於女性主義有了更普遍的理解,也更能夠理解和欣賞多元的女性性格和樣貌,甚至在並不在以男性本位視角出發去鑑定女性的一些表現是否「迷惑男人」之後,自己也從審美上感受到了這些女性帶來的美感。在王心凌翻紅的最初網絡評論中,有大量女性在熱切地表達自己被其魅力所吸引的感受。

然而,在網絡營造出來的大量男性本位審美印象中,她的女性粉絲基本上還需要用類似這樣的表述表達自己的喜愛:「我是女生,我也喜歡王心凌。」

另一方面,更現實地說可能是一種時間的沉澱。同樣在知乎網上有一名男性認爲,當今娛樂市場上「甜」「萌」設定的女星不少,但很多不是真的甜,而是一種「被製造出來的嬴弱」,不如王心凌性格如此,甜得「真實」。但這個回答恰恰忽略了一點:當20年前王心凌出道時,同樣被大量輿論認爲是「很假」「很裝」的。動機是最難以自證的,無論是王心凌的「甜」,還是林志玲的「嗲」,最終因她們十年如一日的恆常性格狀態,被大衆認可爲其「真實性格」,更多是一種時間的洗禮。但這種自證也並不徹底,哪怕在王心凌重新走紅的當下,依然一些評論人認爲她一把年紀還「裝可愛」,非常不體面。

迎合男性凝視,當然是不應當被鼓勵的;但當對具體的人提出這一個判斷、並且以此去批評具體的人時,很多議題就變得必須更謹慎討論,因爲這與另一個面向的厭女只有一步之遙。當我們批評男性凝視時,矛頭應該對準男性凝視這一社會現象,而不是哪個被凝視的客體;而女性也應當能夠以自己最自然、舒展的任何樣態生活而不受到批評。

中文世界現在才能看懂她?

王心凌當年人氣逐漸下滑的另一「黑」點,是她的情感生活。她常與「渣男」糾纏不清的形象過於深入人心,這樣的事實在不同時代背負不同的罵名:十幾年前更保守的年代,她被認爲「不檢點」,破壞了「玉女形象」,言行不一,大衆樂於看到一個「裝可愛」女人的幻滅;而在後來幾年,王心凌被認爲是因爲感情而過於失去原則的「戀愛腦」代表,批評聲音同樣在認爲她過於客體化自己。

但也僅就是在王心凌翻紅之後這些日子,她的幾段感情經歷才被公共討論重新審視:觀衆發現她更多是關係中的受害者,才有機會再次回頭審視以前社會評價中對女性的態度。與她在同一個節目中的鍾欣桐大概感同身受:作爲私密照片泄漏的受害者,她和其他不少女星因這一身份反而成爲大衆的笑柄,至今也餘害不斷。

而出道自日本娛樂公司艾迴的王心凌,表演的風格一向偏日式唱跳偶像路線,這種演出在多年以來主流舞臺以歌藝爲尊的中文娛樂體系中,其實很難被欣賞,大衆早年甚至未曾被培養出觀看的能力、習慣和判斷標準。過去數年,中文世界受日韓潮流影響,大興本土偶像選秀,唱跳舞臺增加後,臺上的個人魅力、感染力和表現力也才逐漸成爲公認的討論標準。王心凌在節目舞臺上一曲《愛你》的最後,看着屏幕微笑,把手伸向觀衆的ending post,若非在當下的娛樂工業和觀衆的欣賞習慣中,未必能掀起那麼大的波瀾。這也體現了中文世界娛樂受衆對於舞臺表演的審美拓展。

當我們批評男性凝視時,矛頭應該對準男性凝視這一社會現象,而不是哪個被凝視的客體;而女性也應當能夠以自己最自然、舒展的任何樣態生活而不受到批評。

王心凌在《乘風破浪的姐姐3》節目中演出《愛你》。
王心凌在《乘風破浪的姐姐3》節目中演出《愛你》。

當然,王心凌的翻紅,肯定有「時光情懷濾鏡」的幫助。她早年數度陷入假唱風波,因被質疑唱歌接不上氣(也是唱跳歌手在舞臺表演時常出現的問題)而受到批評,但在習慣修音的中國綜藝節目中,我們實際上已經無從判斷任何人如今的唱功;而其音樂的曲風旋律洗腦易記,與當下流行的那些短視頻社交平台歌曲風格接近,也可能確實未必是很多追求音樂性的樂迷的選擇。

「姐姐」們的等級

我只看到當中階層與地位的不同:年輕的參賽者面對的是所有前輩,一整個等級森嚴的行業和她們僅有的出道機會;而中生代參賽者,本身都是在行業中有一定資源的明星,本來就有籌碼與節目組對壘。

當我們討論「時光濾鏡」時,當中除了包括觀衆的童年回憶,個人情懷,事實上更常常爲人忽略的,在一個講究等級的行業、社會中,一個人因爲資歷、地位而獲得的特權。《乘風破浪的姐姐》第一季開播於中國的青年女團選秀節目《創造101》之後不久,當時的宣傳經常將「妹妹」和「姐姐」在比賽中的表現拿來對比:「妹妹」們唯唯諾諾,對導師、工作人員都卑躬屈膝,不敢顯現自己的性格;而「姐姐」們都很「颯」,霸氣外露,敢於直接拒絕自己不想要的拍攝要求。

營銷宣傳們歌頌這種不同,來顯示女性敢於表達自己想法、舒展個性的美好。而我只看到當中階層與地位的不同:年輕的參賽者面對的是所有前輩,一整個等級森嚴的行業和她們僅有的出道機會;而中生代參賽者,本身都是在行業中有一定資源的明星,本來就有籌碼與節目組對壘。

但當時不少節目觀衆對這種不同的推崇,也讓我看到了這種被直接忽略的等級觀是多麼自然地從攝影棚內融入了主流娛樂受衆的世界。我曾在討論美國影星白靈事業的文章中,提出這樣的觀點:白靈如今更容易被大眾接受,一方面也是因為她年齡增長,漸獲獎項,而逐漸符合了主流社會對於權威和階層的接受度。儘管白靈依然風格性感、大談性愛,但大眾對於她的自我展示突然「寬容」了起來。而她在影業紮根,獎項加身,證明了自己的實力,社會大眾對於她評價的緩和,也有對於她美國華裔影星「地位」的承認這一層意味。

而對王心凌的認可,當然也有這一層面的意味。無論我們分析多少時代的變化使得她如今更被人喜愛,但不可否認的前提是,首先因爲她如今是一個「前輩」,將等級觀念刻在DNA中的觀衆因此下意識對她更加寬容,這也是一切討論的基礎。想要證實這一點,只需要再作一個想像:倘若如今再出現一個19歲的王心凌,她受到的討厭會比20年前少幾分?

讀者評論 10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分析地很好

  2. 我覺得寫得很好啊,尤其最後部分引入了“等級”的思考,很戳本老中的心。

  3. 看到文章里说有人喷她一把年纪装可爱之类的真是太有画面感了……“甜”、“可爱”明明只是一种状态,和年龄长相什么的没有必然联系,我最近喜欢上某台湾女歌手就是看到她六十岁上节目的录像觉得这个人太甜太可爱了才开始去找她的歌来听的。但是就是有很多人会觉得只有小小小女孩才可以甜这样,唉

  4. 「風物」文章似乎太多了。

  5. 可愛沒侵略性的歌手太領先時代?當時走清純鄰家偶像路線的明明很多很多啊,王一出道就是設定跟蔡依琳(當時的少男殺手)打對台的,本來還算有來有往但幾年後後者成功轉型不斷推陳出新而王卻再也沒有代表作加上經紀約糾紛因而過氣。那個年代也沒有純論唱功,「唱跳歌手」一直以來都是分類,更是當時偶像戰國時代的火熱類別;而韓國偶像假唱或車禍也一樣會引起負面輿論的,作者對「中文世界」的認知感覺只有中國而已。

  6. 年輕的時候我也喜歡過她,最近還偶爾發現fb一直關注著她。
    她重新紅起來其實是一件很光怪陸離的事,就像早幾年的明道一樣。他們其實不是被遺忘了,相反像是王心凌其實斷斷續續都見過她的消息,早幾年前輿論還一面倒的覺得她過氣、整容整壞了。
    現在突然火了就很讓人耐人尋味,而這種火起來也是不穩固的,畢竟她的背景、還有這種輿論烘托下的大火,誰知道什麼時候會轟然倒下?

  7. 我倒是觉得,是40岁的她仍旧保持着19岁般几乎是复刻的青春模样,让所有人下意识地觉得“可贵”。换一个新的19岁王心凌出现,恐怕无人问津。

  8.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字,但又好像什么都没写

  9. 至於是不是真實性格,我覺得觀眾被教育了這麼多年,經歷了這麼多波偶像潮流,真的不太care了吧?在我小時候,也就是王心凌紅的年代,整容是女明星大忌,一旦被爆隨時社死。到了現在,一個女明星公開自己曾經整過容往往被解讀為勇敢,坦率,「姐姐好颯」。就算不是女性,有些男性綜藝咖也常常被爆「表裏不一」,人前瘋狂搞笑,人後沈默寡言。其實越來越多觀眾不太care是不是真實這一點了吧。畢竟越來越多觀眾也明白,自己其實也不太愛看明星真實的一面,只要明星偶像私底下為人處事善良正直,不要整些什麼不道德不合法的事情,現在東亞地區的觀眾對偶像真的比以前包容多了,也理性成熟多了。想起以前新垣結衣剛紅的時候上情熱大陸展現自己真實陰鬱一面的時候,被人噴到死,現在觀眾也很少這樣了吧。

  10. 王心凌紅的那個年代,人們是用「樂壇天后」這種霸氣的名字來稱呼樂壇女歌手,以唱功論英雄。王心凌這種以鄰家甜美女孩(就像她偶像劇里常出演的角色一樣),日式愛抖露這種可愛沒侵略性的女歌手有點太領先於時代了,而他紅的那個時代還是紙媒,電視台,電台DJ這些精英,專業,「有品味人士」主導言論的年代。「沒唱功」「只是靠可愛形象」王心凌處於鄙視鏈的末端是可以理解的。
    到了現在,互聯網下沈,主導言論消費的已經是抖音快手這些短視頻平台了。論沒實力,內娛早有一票偶像拉低下限。王心凌當年被天后們比下去現在也不再是什麼問題了。但我還是覺得這次爆紅被操控的味道很重🙈,也許是因為王心凌作為台灣人的統戰價值,也許是王心凌第一波宣傳的反饋不錯各路資本流量扎堆跟上,反正我是覺得有點虛火,不過按照現在內娛的環境,不扎堆引流蹭熱度才不正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