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大陸 上海封城

上海張江公寓中產夢碎:三次被徵作隔離點,住戶集體抗議遭警方壓制

July跟室友商量好了,等張江公寓一解封,就要搬離這裡。至於能搬去哪裡?她們也不知道。


微博上有不少張江納仕國際社區的居民與全身防護衣的防疫人員對抗、下跪哭求的畫面。 網上圖片
微博上有不少張江納仕國際社區的居民與全身防護衣的防疫人員對抗、下跪哭求的畫面。 網上圖片

今年3月,上海爆發了最嚴重的一波Covid-19疫情,它所引發的「次生災害」至今仍在發酵。

中國政府曾引以爲傲的方艙醫院——主要用來收治Covid-19陽性感染者,在這次上海疫情中不堪重負。它的擴建速度,已遠跟不上感染者的增長速度。

據新華社報道,截至4月13日24時,上海已有方艙醫院床位約20.4萬張,在建的方艙醫院計劃開放床位3.5萬張。然而,3月1日起至4月25日,上海本輪疫情實際感染總數已超52萬。

方艙醫院「爆艙」的背後,是中國政府對「動態清零」政策的堅持。「動態清零」,即發現一例Covid-19確診,在醫學收治的同時隔離密切接觸人員,不計代價的控制病毒影響範圍。

這一政策自上海疫情後已引發大陸輿論強烈質疑。財新網刊文指出,Omicron死亡率低、傳播率強,採用防死亡策略的生命代價更低。「讓有感冒症狀的人自我隔離和測試,把寶貴的醫療資源省出來,用於重症和老年人的救助和觀測,從而把死亡率降到最低。」

爲實現「社會面清零」,由「國家會展中心、新國際博覽中心,廠房、展覽館、體育場館、文化中心等公共場所」快速構建的方艙醫院爆艙後,上海政府爲增加新的集中隔離點,將徵用範圍拓展至酒店、學校與居民住宅。

被「強制徵用」的張江納仕國際社區,是近期中國大陸討論度最高的徵用事件之一。它發生在一個「中產」聚集的社區裏,住戶們在爭取自己權益的過程中,卻遭遇了連串失利。

最終,這起爭端被警察強制平息,住戶們被迫接受了這次徵用。中國大陸社交媒體上關於此次徵用的絕大多數討論,也同上海疫情間的其他次生災害一樣,被刪除得乾乾淨淨。

「中產」夢碎

去年下半年,July第一次去張江納仕國際社區(以下簡稱「張江公寓」)看房時,她發現每棟住宅樓之間,都設計了兩塊打理得當的綠色草坪,中間是一條步行道,官網稱這種設計是「巴塞羅那風」。

更令July心動的是,租住那套房的「軟裝」質感不錯。房子是「三室一廳」,共一百三十多平,空間比之前居住的房間大不少。她跟室友還擁有一個全開放的大陽臺,這些條件都符合她對中高端公寓的期待。

很快,July跟室友就租下了這套月租11000元的房子。附近3公里內的普通住宅小區——川楊新苑,整租一室的市場價普遍只需三四千元,比July的張江公寓至少便宜四五千元。

張江公寓緊鄰張江科學城,張江科學城是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的成員,享有在金融制度、外商投資、稅收政策等上的寬鬆待遇。目前,張江科學城已吸納53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828家高新技術企業等入駐,主導企業爲資訊技術、生物醫藥企業。

張江科學城背後的主要開發商,是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簡稱「張江集團」),而張江集團正是張江公寓的開發商。2021年7月新華社篇報道稱,作爲上海首個租賃式公寓,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張江納仕國際社區將於8月投入運營,以滿足張江科學城人才的居住需求。

張江納仕國際社區分三期建設,所有房子只租不賣。據張江集團官網,July入住的「一期」2021年8月纔開始運營,「一期」共推出近1300套租賃住房。入住後,July從物業處獲悉,社區總住戶數僅500多戶,入住率不足四成。

July在一家醫藥公司(外企)上班,她的兩位室友也在外企,都是「海歸」。據July了解,張江公寓住戶多在外企或互聯網公司上班,不少人都是「海歸」。一名在外企工作的住戶表示,她最初被公司安排租住在這裏,她這種情況在小區裏並不少見。

然而,張江公寓營造的「中產」形象,卻在今年3月的上海疫情中,被徹底粉粹。3月以來,張江公寓已經被政府防疫部門三次徵用爲疫情隔離用房。最近的一次徵用,徹底扯下了張江公寓的「遮羞布」——徵用程序不透明、管理不人性化等,引發了張江公寓住戶的普遍不滿。

防疫人員在衝突中帶走居民。

防疫人員在衝突中帶走居民。網上圖片

先徵用、後告知

4月12日,39名張江公寓住戶被物業挨個通知:由於他們所住樓棟被緊急徵用爲疫情隔離用房,他們要在當晚9時前,搬往小區其他樓棟。

多名住戶透露,小區一名志願者無意中聽到領導們的會議內容,大意是小區有9棟樓要被「徵用」作爲臨時隔離設施。還有住戶發現,施工隊正在小區搭建新的「藍色隔離帶」。

張江公寓住戶的微信群裏,大家對這幾件事議論紛紛。

4月中旬以來,上海方艙醫院漸露疲態,多個酒店、學校與居民住宅爆出「徵用」。據新浪微博多名網友爆料,上海政府已徵用大量中小學,附近居民在被徵用的浦東新區張江高科實驗小學香楠校區門口,進行了抗議。

對此,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轉運專班負責人丁波,在4月16日上海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回應:徵用學校爲疫情隔離用房,確有其事,但他並未明確徵用學校的數量。

今年3月,張江公寓就有4棟樓先後被當地政府疫情防控有關單位徵用。這是張江公寓第一次被徵用,很多住戶事先並不知情。July說,她事後去翻小區物業的微信朋友圈,才發現小區被徵用了,「物業一直都沒進小區的住戶群,更不會打電話挨個通知。」

July介紹,由於第一次被徵用的樓棟均爲空置樓,跟住戶集中入住的樓棟距離較遠,對他們影響很小,所以住戶普遍沒什麼不滿。但這次倘若再徵用9棟樓,小區一共就20棟樓,住戶集中入住的3棟樓可能被徵用的隔離樓棟包圍。

當即,一些住戶代表決定找業主方(即張江集團)問個清楚。住戶芊芊參與了住戶代表與張江集團的幾次談判。她記得,4月12日下午接近3點時,一些住戶代表與張江集團領導陳某薇進行了第一次談判。

談判是在小區物業辦公室進行的,有住戶拍下了現場視頻。當時,陳某薇站在門口沙發處,住戶代表圍站在她四周,也有人擠在門外旁聽。芊芊說,現場聚集了三四十人左右。

芊芊回憶,有十幾名住戶代表在跟陳某薇對話,「當時大家七嘴八舌的,比較像是在抱怨。有列舉張江公寓樓間距不到20米不適合做隔離點;有需要搬家的人說,搬家時間太短不夠人性化;還有說張江公寓好不容易維持了這麼多天『住戶核酸檢測全陰性』等等。」芊芊說,當時談判最主要的內容,還是反對徵用。

住戶的擔憂是合理的。據中國國家衛生健康委與國中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印發的《關於印發醫學隔離觀察臨時設施設計導則(試行)的通知》,集中隔離場所應遠離人口密集區域,以及幼稚園、學校、老年人照護設施等易感人群場所。

當天,陳某薇的回應,證實了小區被再次徵用一事。但芊芊說,對住戶的訴求,她一問三不知。4月14日,小區被「強制徵用」後,張江集團的「徵用」公告才姍姍來遲。公告上,張江集團寫明「本社區繼續徵用9棟樓」。

有執行防疫工作的警察將居民壓制在地。

有執行防疫工作的警察將居民壓制在地。網上圖片

三次談判無果

第一次談判沒什麼結果,談判的最後,住戶代表提出,既然張江集團拿不出政府關於徵用的「紅頭文件」,就馬上暫停張江公寓的隔離網施工。

隨後,他們把陳某薇領去張江公寓的施工現場。無奈之下,陳某薇叫停了正在裝「隔離帶」的施工隊。當時,另一位住戶Ann在戶外撞見了陳某薇與住戶代表們,「當時搭了差不多兩面牆,陳某薇也親眼目睹住戶把現場的隔離帶給拆了。」

當晚(即4月12日)九十點左右,芊芊在現場目睹了住戶代表與陳某薇的第二次談判。

第二次談判時,芊芊在現場感受到,代表們的言辭更激烈,訴求也更統一。最終,住戶代表取得了一個小的突破——陳某薇臨走之前答應他們,第二天上午政府代表會過來。

當晚凌晨1點多,有住戶看到一群人從物業辦公室走出來。當時,談判剛剛結束。

4月12日當天,張江公寓同時還發生了一個重要轉變,即由「住戶全陰性」的管控區,變爲近7天內有陽性感染者報告的封控區。官方疫情發布平臺「上海發布」的新增確診病例居住地名單上,張江公寓所在的科農路99弄榜上有名。

據上海市最近的疫情防控政策,上海按照封控區、管控區、防範區,實施分區分類差異化防控。其中,管控區與防範區分別指近14天、近7天內無陽性感染者報告的場所。防範區最爲寬鬆,原則上可上所在街鎮範圍內適當活動。而封控區要求「足不出戶」,管得最嚴,「解封」也最難。

得知張江公寓突然變爲封控區,住戶代表第二天上午,即4月13日上午前往物業辦公室詢問。

當天,芊芊看到,談判桌上,陳某薇的旁邊坐着另一位自稱黨政辦公室主任的曹姓領導。兩位領導身後,張貼著住戶列印的一句標語,「張江集團騙子,送陽性進全陰張江公寓」。這張照片,之後在大陸社交媒體上被多次轉發。

曹姓領導表示對張江公寓變成封控區毫不知情。芊芊說,現場立即有住戶拿出手機給他看那份「確診名單」。無可辯駁之下,曹姓領導承諾會找人確認確診病例是哪棟樓。但至今,多名住戶反饋,他都沒給出一個答覆。

談判桌上,住戶代表繼續表達他們的訴求。「最主要的,一是不擴大隔離區,維持原有的2~6棟隔離範圍;二是隔離區與原住戶區數據要確保分開統計,不能讓隔離區影響到我們正常解封進度。」芊芊說。

另一位住戶玥文也在這次談判的現場,她聽到,住戶代表們連番發問,但對面大部分時間要麼沉默,要麼敷衍作答。

更令芊芊難以置信的是,現場出示的關於徵用的「紅頭文件」,「連小區名字都打錯了,『張江納仕』寫成了『張江納什』。落款印章處還多了條橫槓,像是摳得圖。」之後,這份「紅頭文件」頻繁出現在網友的討論中。

第三次談判的最後,多名住戶反應,曹姓領導承諾他們會花兩天時間,討論住戶所反饋的部分情況。他還承諾,這兩天內張江公寓的「隔離帶」暫停施工。

沒等到回信,卻等來了警察

第二天(即4月14日)下午,芊芊說,他們沒有等來回信,卻等到了施工隊與警察。

當天下午1點左右,芊芊聽鄰居報信說,張江公寓門口來了些施工工人與警察。她覺得事情不妙,當即與一些住戶下樓,想阻攔他們進入張江公寓。

當時,住戶Ann、玥文也來到了張江公寓門口。芊芊說,張江公寓門口的圍欄上,被住戶貼上了那句「張江集團騙子,送陽性進全陰張江公寓」的標語,「還有人寫了些『欺上瞞下』『何時清零』之類的(標語)。」

一開始,芊芊看到,兩三名穿白色防護服的警察與幾名施工工人站在張江公寓對面的馬路邊。一些住戶開始向對面的警察隔空喊話,「質問他們是不是爲人民服務之類的。」芊芊說。有住戶提供的視頻,也記錄下了這一段經過。

但雙方當時並未爆發衝突。芊芊說,還有一位警察拿著筆和本子,走過來了解情況。沒一會兒,芊芊看到對面馬路上,陸續開來好幾輛警車。她目測,差不多來了數十名警察。Ann與玥文也明顯感到現場的警察變多了。

隨後,一輛施工車開到張江公寓大門口,停在前排住戶跟前。施工車旁,站了好幾位警員。芊芊說,這時,人群開始激動起來,「大家覺得對方要強行進張江公寓了。」

當時,芊芊在人群中隱約聽到有警察連喊了三句「退後」,「但前排的住戶一開始沒有退後,警察就拉走了兩三個人。」

芊芊說,警察使用的是常規押人動作——先把對方押到地上,讓他失去行動能力,期間有拖拽,但沒有刻意打人的動作。

多名住戶提供的視頻中,被拉走的好幾個人都與警察發生了拉扯,並被「押倒在地」。還有人被四五名警察,押著上了警車。人群中開始混雜着尖叫、怒吼和警察的呵斥聲,有人大喊「警察打人了,警察打人了!」。

玥文當時站在後排,不清楚前排發生了什麼,只感覺場面一下子混亂起來。Ann趁這時上了樓,擔心自己也被警察帶走。

芊芊看到,施工車趁亂開進張江公寓,警察遇到聚集的人群,就重複剛剛的動作——先下車、再喊話,如果不退後,就拉人。芊芊說,施工車就這樣一點點朝張江公寓施工處挪動。她估算,當天警察可能帶走了七八名住戶。

有張江納仕國際社區的居民向防疫人員下跪。

有張江納仕國際社區的居民向防疫人員下跪。網上圖片

「我們這幾百號人,在『上面』看來,根本不算什麼」

4月14日的「警察介入事件」發生後,張江公寓的「藍色隔離帶」很快就建好了。July給樓下的隔離帶拍了張照,那是拼接而成的藍色網狀圍欄,看上去很不牢固,它們被生硬地「套」在樓底的綠色草坪外。

July說,「藍色隔離帶」不足兩米高,只比人高一點,能輕易把手伸去對面。不少住戶愛用那張「隔離帶表情包」自嘲,表情包上寫道,「感染了怎麼辦,走過去就行了。」

多名住戶提到,除了「藍色隔離帶」,整個張江公寓看不到任何別的隔離設施。不少住戶不信任「藍色隔離帶」的作用,家裏靠近「隔離區」的窗戶,一扇也不敢開。

有住戶透露,當天被帶上警車的七八名住戶,當晚被送回了張江公寓。芊芊了解到,需要搬遷的39名住戶,也已經陸續搬完。

「警察介入事件」發生後,張江集團就此事對外聲明,「當天下午,我司組織開展隔離網施工時,部分租戶在施工現場阻撓,有關部門進行了現場處置,現事態已平息。」聲明中還稱,已通知需搬遷的39戶租戶協商合同變更,並給予租賃變更補償。前述租戶均已搬至同社區內其它房間。

這一回應,被不少網友解讀爲「張江公寓的住戶,是刁民」。由於官方回應含糊其辭,網絡上流傳的信息稱被徵用的小區是上海政府推出的廉租住房「張江高科技園區人才公寓」,這類公寓月租不超過1000元。上海一些官媒也在報道標題中使用「張江人才公寓」的字眼。

可實際情況是,July說,她兩年前就申請了附近的「人才公寓」,現在還沒輪到她。還有一些如「張江公寓搬遷鉅額補貼」「該小區是學區房」的傳言被傳播,網絡上甚至出現了一波「傳謠與闢謠」的熱潮。這些傳言,加劇了一些住戶內心的無力與焦慮感。

與Ann的聊天中,她的情緒不太穩定。她嘗試傾訴,但聊到如何搬離張江公寓這一話題時,她說道,「夠了,我不想再說了,我剛剛抽身出來。」

Ann最後補充道,「哪裏都有強制徵用,下次遇到,就認了。」

芊芊有些悲憤交加,「我也知道反抗沒有意義,但整個過程有太多不人性、不合程序、不透明的地方。能明顯感覺到,我們這幾百號人在領導眼裏,好像根本不算什麼……」

「徵用」事件發生後,張江集團允許原住戶搬離張江公寓。多名住戶透露,搬出張江公寓的前提是找到下一個能接收的住處,然後辦理退租手續,並簽署一份「張江公寓解封前,不能返回」的承諾書。

July的兩名室友,在4月15日,即「警員介入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清晨7點,就倉促搬離了張江公寓。July聽室友說,她們借宿的那個房子,沒什麼傢俱,連床都沒有,「可她們寧願去那邊睡地板,也不願留在這裏。」

但包括July在內的其他住戶,根本無處可去。在上海封城的當下,很難有小區會貿然接收新住戶搬入。July說,出不去的住戶,是佔多數的。

不過,July跟室友商量好了,等張江公寓一「解封」,她們就要搬離這裏。至於搬去哪裏?她們也不知道。

(爲尊重受訪者意願,July、芊芊、玥文、Ann均爲化名。)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強制徵用 上海疫情 檢疫隔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