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評論深度

俄烏戰爭中,西方反戰左翼的失語

反戰左翼與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學者,甚至和克里姆林宮,達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共識」。

2022年3月5日,日本東京,示威者佩戴烏克蘭國旗顏色的手套,抗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

2022年3月5日,日本東京,示威者佩戴烏克蘭國旗顏色的手套,抗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攝:Kim Kyung-Hoon/Reuters/達志影像

鍾思騁

刊登於 2022-03-30

#俄烏戰爭#烏克蘭戰爭#評論

烏克蘭戰爭至今已一個多月。與一些軍事專家們預測的相反,烏克蘭非但沒有早早丟掉首都基輔的控制權、喪失南部的港口,反而對俄軍造成了重創,牽制了超過1/3部署於俄烏邊境的俄軍。但戰爭不必要地消耗著平民的生命和生活,反戰聲此起彼伏——除了普通民眾樸素的對戰爭的反感之外,也包括反對戰爭升級或用另一場戰爭對抗戰爭的觀點,後者常常被理解為美國和北約不應該出兵的理由。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思覺失調的反戰,矛盾地表現在西方左翼身上。

在俄烏開戰之後,美國民主社會主義協會曾發表長篇聲明,譴責西方和北約在烏克蘭危機中的負面影響。1)他們將戰爭的爆發部分歸結於北約東擴和西方對烏克蘭內政的干涉:在這一點上,他們的論點與他們通常「鄙夷」的現實主義學者,如約翰-米爾茲海默(John Mearsheimer)和斯蒂芬-瓦爾茲(Stephen Waltz)一致,認為以美國為首的 "帝國主義 "北約的擴張,違反了其在德國統一前對蘇聯的承諾,引發了東歐的地緣政治焦慮,促使俄羅斯通過戰爭捍衞其安全勢力範圍;2)與傳統的外交孤立主義者,如美國共和黨參議員蘭德-保羅(Rand Paul)類似,他們呼籲重新反思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反對美國干涉離岸事務,減少對 "普通俄羅斯人 "的制裁,並主張反對任何形式的武器援助或者戰爭干涉。

對於社會科學家們而言,如果說可以從正在進行的戰爭中學到什麼的話,那便是對於國際關係研究傳統範式的反思:國際政治中結構性的因素,如「北約東擴」和地緣政治壓力,可能並非是獨裁者在做出外交政策中的首要考量——在學界內部,我們正在目睹國際關係和比較政治研究範式之間的融合,而這種融合正在對米爾茲海默等傳統的、只關注結構性因素的學者提出越來越大的挑戰。

而在一個更廣闊意義上需要省思的是,一向在人權問題上拒絕保持緘默的西方進步派,在烏克蘭問題上卻與現實主義國際關係學者,甚至和克里姆林宮,達成了某種意義上的、對人權與內政因素不加以考量的「共識」。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