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

大陸Omicron疫情失控,中國式「共存」是否可能?

在全球防疫高度意識形態化的當下,中國堅持既有政策是為了維護已取得的防疫成果,而這被宣傳為中國模式的優越。

2022年3月16日,北京一名兒童去了移動核酸檢測點採集拭子樣本。

2022年3月16日,北京一名兒童去了移動核酸檢測點採集拭子樣本。攝:Tingshu Wang/Reuters/達志影像

特約撰稿人苑悠 王二 發自新加坡

刊登於 2022-03-18

#omicron#動態清零#中國疫情#covid-19

「大家的狀態,反正一切都是停了,」已經做過三輪核酸檢測的長春人侯陽說,他的父母在Omicron變異株開始在中國大陸傳播時便已儲備了一些物資,「再加上東北這邊冬天老人都有囤白菜、土豆、大葱的習慣,所以這方面也不是很擔心。」

過去一週,中國大陸爆發自2020年初武漢疫情後波及面最廣、感染規模最大的一次本土疫情。據中國國家衞健委,3月1日至15日累計報告感染者超18000例,除新疆、西藏和寧夏已波及28個省份。

其中,以吉林省疫情最為嚴重,截至發稿確診病例已過萬。3月13日,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在吉林省調研時要求,用最短時間實現社會面清零。3月14日,吉林宣布「封省」。

侯陽用「措手不及」形容他所居住的這座城市面對Omicron來襲時的景象。在全球疫情肆虐的兩年中,對許多中國人而言,有關疫情的記憶仍停留在2020年初的前3個月。中國政府嚴控清零的政策隔絕了人們對疫情的感知和認識,當2019冠狀病毒再度延燒過大半個中國,有關病毒、疫苗與防疫措施的種種疑問,再次浮出水面。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