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事件,你還關心的哪些問題?歡迎留言提問,我們會持續更新回答。
點擊了解:俄軍為何至今沒能取得想像中的勝利? 中俄合作會否緩衝國際對俄制裁?
1、普京對外界將這次軍事行動定義為「去納粹化」,烏克蘭真的存在「納粹化」問題嗎?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入侵烏克蘭之前,為這次所謂「特別軍事行動」定下目標,要將烏克蘭「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
這令一些西方人士感到困惑,不僅因為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是一名猶太人,而且據他2020年訪問耶路撒冷時講述,他的祖父是二戰納粹大屠殺的倖存者,他祖父的三個兄弟都死於大屠殺。
按照普京發言人佩斯科夫(Dmitry Peskov)的解釋,「去納粹化」是要清除烏克蘭的「納粹分子、親納粹人士和親納粹思想」。
然而需要特别指明的是,西方國家的「納粹」,與俄羅斯語境下的「納粹」,含義並不相同。前者側重強調以反猶為代表的極端民族主義;後者則長期渲染蘇聯打敗德國法西斯的那場「偉大的衛國戰爭」,從而不斷強化納粹就是俄羅斯對立面的敘事。
按照西方國家語境,烏克蘭確實存在新納粹政黨。不過在2019年選舉中,幾個新納粹政黨National Corps、Yarosh、Right Sector與Svoboda聯合,組成全烏克蘭聯盟「自由」黨,卻一共只贏得2.15%選票,僅由Svoboda在最高拉達(最高議會)拿下一席。而澤連斯基領導的人民公僕黨則贏得43.16%選票,拿下450個議席中的254席,實現單獨控制議會。可見,烏克蘭的新納粹勢力極其微弱。
反觀其他歐洲國家,德國具有新納粹傾向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在聯邦議會佔有81席;匈牙利被批評新納粹、反猶的民族主義政黨「更好的匈牙利運動」已是該國第二大黨;瑞士、希臘、法國、西班牙等國近年也出現了比較活躍的新納粹政黨或組織。更不論美國特朗普政府時期,新納粹分子的活躍程度全球有目共睹。對這些國家「去納粹化」或許更加緊迫。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歐洲大約150個新納粹或極右翼政黨代表齊聚俄羅斯聖彼得堡,參加「國際保守派論壇」。這場活動由親克林姆林宮的俄羅斯極右翼國家黨(Rodina Party)組織,與會者包括希臘新納粹政黨金色黎明(2020年已被取締)的歐洲議會議員、德國新納粹政黨德國國家民主黨(NPD)前主席沃伊特(Udo Voigt)等人。就連中國的《環球時報》當時都指出,這次論壇被許多批評者稱為「新納粹論壇」。
更有甚者,俄羅斯極右翼組織「俄羅斯帝國運動」(RIM)在聖彼得堡附近建立了特殊營地,為其他歐洲國家的新納粹分子提供準軍事訓練。2020年美國政府將RIM列入全球恐怖組織名單,但該組織在俄羅斯並沒有被禁止。
俄羅斯則提供了另一種敘事。他們認為,西方國家忽視蘇聯在二戰中扮演的角色,戰後又與美國組成北約對抗蘇聯。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之後,在普京眼裏不應作為獨立國家存在的烏克蘭也想要加入北約,這讓他無法接受,他要讓烏克蘭成為俄羅斯的附庸。
自從2014年俄烏關係緊張,俄羅斯媒體重拾「去納粹化」這一蘇聯時期的歷史話術,指控站在俄羅斯對面的烏克蘭就是「新納粹」。普京立足俄羅斯民族主義,指控烏克蘭對東部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地區「種族滅絕」。
烏東地區有大量講俄語人口,全國約30%人口以俄語為母語,此外亦有講其他語言的少數民族。2019年烏克蘭通過並生效一條爭議性法律,確立烏克蘭語為國家官方語言,並加強在媒體、教育和商業領域的推行力度。例如法律要求在烏克蘭製作的電影必須使用烏克蘭語,外國電影要用烏克蘭語配音。法律也允許以俄語或其他語言出版印刷媒體,但同時必須有烏克蘭語版本。
在普京看來,烏東地區的俄語人口是被錯誤劃出祖國的俄羅斯公民,是烏克蘭「新納粹」政府實施「種族清洗」的受害者。「去納粹化」就是要推翻烏克蘭現政府,與「去軍事化」說法不同,但效果一致。
另外,伴隨克里米亞危機,烏克蘭政府軍與頓巴斯地區親俄分離武裝發生軍事衝突,近年仍有零星開火,累計造成1萬多士兵死亡,雙方幾乎各半。根據聯合國人權事務高專辦截止2021年統計,烏東衝突共造成大約3000多平民死亡,且主要發生在2014至2015年衝突第一階段。歐洲安全與合作(OSCE)組織自2014年定期發布調查報告,也一直沒有發現任何有關系統性殺害平民的證據。
2、歐盟、德國、芬蘭等給烏克蘭提供武器,意味着什麼?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戰爭打響一週後,已有大約20個國家正在向烏克蘭提供武器裝備,其中大多是北約和歐盟成員國,包括前中立國瑞典和芬蘭。
非北約成員的瑞典週日宣布,將向烏克蘭提供5000件反坦克武器、5000頂頭盔、5000件防彈衣和13.5萬份野戰口糧。這是瑞典自1939年以來第一次向戰爭中國家提供武器。芬蘭週一也表示,將提供2500支突擊步槍和15萬發子彈,以及1500件反坦克武器和7萬份作戰口糧。
一直不願對俄強硬的德國政府也終於在戰爭真正打響後態度急轉,歷史性推翻了自二戰結束以來不向衝突地區輸送武器的國家政策,於上週六宣布將向烏克蘭提供1000枚反坦克武器和500枚導彈。德國總理朔爾茨對此這樣解釋,「時代變了,世界不同了」。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造就了歐洲和北約的團結。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週二在歐洲議會的一次演講中斷言,「歐洲安全和防務過去六天的發展比過去20年還要多」。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Jens Stoltenberg)也在週二訪問波蘭時強調,北約盟友將「永遠站在一起,守望相助」。
不過,真實的戰鬥畢竟發生在烏克蘭境內。儘管「標槍」反坦克導彈、「毒刺」地對空導彈等先進裝備發揮了威力,但浩浩蕩蕩的俄羅斯軍隊對烏克蘭來說仍然過於龐大,尤其當烏克蘭失去制空權之後。
美國和北約自始至終反復強調,不尋求與俄羅斯作戰,也不會向烏克蘭派軍。普京也不惜發出核威懾,來警告美國或北約直接軍事干預的風險。可隨着戰事發展,各方可能會不斷調整態度。
向烏克蘭提供武器的國家,一直強調是防禦性武器,不過對「防禦」的理解亦有可能出現分歧。比如,北約和波蘭已經表示不會向烏克蘭派遣飛機,理由是北約「並非衝突的一方,亦不想介入衝突」。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則敦促北約設立禁飛區,他認為這是一種「防禦性」行動。再或者,如果俄羅斯戰局不利,普京對西方國家源源不斷供應軍火的行為又會如何回應?
目前可以看到的是,北約已經迅速在波蘭、羅馬尼亞、波羅的海國家部署了大量軍力。這表明,北約正在認真對待俄羅斯進一步侵略或戰爭蔓延到北約領土的可能威脅。瑞典軍方週三就表示,四架俄羅斯戰機從波羅的海上空短暫進入瑞典領空。
3、俄羅斯的核威懾是什麼?有多可怕?
普京在2月27日,即戰爭打響第四日,宣布將核威懾力量置於「高度戒備狀態」。它的術語含義是,俄羅斯的核力量進入「特別戰鬥值班制」。它傳遞的訊息是,俄羅斯已做好隨時發射核武器的準備。
普京當時給出的理由是,西方國家在這場戰爭期間對俄國採取了「不友好」的措施。他警告任何國家都不得干涉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否則俄羅斯會「立即反應」,帶來「前所未見」的後果。
對於普京這一驚人舉動的目的,至少有兩種猜測。當時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並不順利,美國智庫外交政策研究所分析師波普哈澤(Miro Popkhadze)認為,普京意圖分裂歐盟,以削弱對烏克蘭的支持,但不太可能奏效。英國國防大臣華禮仕(Ben Wallace)則認為普京是為了轉移注意力,因為俄軍出現了「重大傷亡」,俄羅斯國內也出現抗議。
美國拜登政府立即譴責普京的決定是「不可接受的事態升級」。與此同時,美國並沒有提高自己的核警戒狀態。美國國防部一名高級官員表示,美國「對自身戰略威懾態勢仍然感到滿意和自信」。
然而無論如何,普京這番話重新喚醒了人們本已久遠的核武恐懼。自從1945年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一顆原子彈,上一次人類距離核威脅最近的一次還是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隨着冷戰結束,對核武的恐懼已逐漸淡忘。
眾所周知,人類擁有足夠毀滅世界若干次的核武儲備。在1986年冷戰高峰時,全世界可立即投入作戰的核彈共有70300枚,2019年降到3750枚。
根據美國科學家聯盟(FAS)公布的2022年最新全球核武報告,目前全球約有12700枚核彈頭,分布於九個國家:俄羅斯(5977枚)、美國(5428)、中國(350)、法國(290)、英國(225)、巴基斯坦(165)、印度(160)、以色列(90)和北韓(20)。在用於軍事儲備的9440枚彈頭中,約有3730枚部署在作戰部隊,其中約2000枚(分佈在美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處於高度戒備狀態,可在短時間內投入使用。
為了降低核武風險,各國也曾做出一些努力。1968年,美國、蘇聯、英國等60多個國家簽署了《核武禁擴條約》(NPT),如今簽署國已達到190個。
1996年,聯合國大會通過了《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CTBT),但由於附件2列明生效所需44個國家中,印度、巴基斯坦和北韓(2003年宣布退出)沒有簽署,條約至今沒有生效。
《禁止核武器條約》(TPNW)已於2021年1月22日生效,目前有86國簽署,但主要擁核國家,即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均明確反對,認為條約激進且不切實際,並表示不會遵守。
此外,美國和蘇聯於1991年簽署了《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2010年美俄在此基礎上又簽署了《新削減戰略武器條約》(New START),2021年拜登和普京已同意將條約延長至2026年。
事實上,蘇聯解體後,擁有大量蘇聯核武器的烏克蘭一度是世界第三大核武國家。1994年,美國、英國、俄羅斯領導人與烏克蘭、白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領導人在布達佩斯簽署備忘錄,後三個國家同意將核武器移交俄羅斯,並簽署了《核不擴散條約》,換取前三個國家承諾保護烏克蘭的獨立和領土安全。2014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被視為對布達佩斯備忘錄的破壞。
2013年中國也與烏克蘭曾簽署了《友好合作條約》。中方承諾「在烏克蘭遭到使用核武器的侵略或受到此種侵略威脅的情況下,向烏克蘭提供相應安全保證」。
4、這次戰爭對國際格局、對各國備戰思維有哪些影響?
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不僅打破自冷戰結束以來在歐洲盛行的安全架構,也為整個世界帶來更多不確定性,可能會產生一系列連鎖反應,推動世界格局加速轉變。
西方國家聯盟,尤其是北約,已經重新團結起來。美國高級官員認為,如果西方國家的團結能夠持續,這將可能是普京的一個巨大戰略失誤。
戰火中的烏克蘭已經提交了緊急加入歐盟的申請,歐盟同意啟動審議烏克蘭申請的程序後,前蘇聯國家格魯吉亞和摩爾多瓦也立即宣布申請加入歐盟。
在歐洲國家當中,德國政府的急遽轉態引人注目。朔爾茨已宣布立即投入1000億歐元提升國防現代化,並希望將每年國防開支提升到GDP的2%以上。德國目前的國防預算僅為GDP的1.5%。德國政府還打算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大幅減少對俄羅斯能源進口的依賴。
法國總統馬克龍也承諾將增加法國國防預算,並重申他對歐洲實現自主防禦的主張,呼籲歐洲應當更加獨立,擺脫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實現能源、糧食的自給自足。
與俄羅斯「友好沒有止境,合作沒有禁區」的中國,對烏克蘭戰爭問題表現曖昧。中國反對北約擴張,但也沒有支持俄羅斯對烏克蘭動武。中國官媒大量採納俄國官方論調,避免使用「侵略」字樣,但中國也沒有投票反對聯合國大會譴責俄羅斯的議案,而是選擇棄權。中國被外界視為,有能力為遭受國際社會普遍制裁的俄羅斯提供幫助。但至少過去幾天,中國高層在此問題上一直非常安靜。
根據3月3日中國代表在聯合國人權理事上闡述的中方立場,中方「不願看到」當下局勢,希望通過對話和平解決,同時反對設立烏問題獨立國際調查委員會,認為這是將「人權問題政治化」。
反觀美國,過去三屆政府專注於與中國競爭,如今或許不得不調整步調。美國和盟國已經對俄宣布一系列制裁,包括將部分俄羅斯銀行移除SWIFT系統,打擊俄羅斯技術及航空航天業,限制採礦、金屬、能源、運輸等實體產業的債務和股權;迫使多家西方能源公司撤出俄羅斯;持續對與普京關係密切的俄羅斯寡頭及其家人經濟制裁等。這些制裁措施除了對俄羅斯構成打擊,也會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
另外,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行動,也令一部分目光投向台灣,猜測中國政府是否會效仿俄羅斯,對台動武。台灣政府對此已作回應,強調台灣無論在地緣戰略、地理環境,還是在國際供應鏈的重要性,都與烏克蘭有「本質上的不同」。與此同時,台灣國防部向立法院提交報告,指在先前已獲立院通過的五年共計2400億台幣「中央政府海空戰力提升計劃採購特別預算案」中,將採目岸置反艦飛彈系統、海軍高效能艦艇、野戰防空系統等武器裝備。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