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場發生在21世紀的熱戰,對你我來說,既近又遠。20世紀世界大戰的話語猶在耳邊,卻是無可抵賴的歷史;如今世界大戰的模式竟又在上演,但換了一批對手、換了一批「觀眾」。戰爭帶給人的驚悚感,在於它可被理性分析,卻很有可能依賴於個人的決斷,而且原來就會在日常中發生,尤其當你生活在一個地區衝突長期存在的地方,戰爭就不僅僅是歷史,而是一種生活的可能。
或者承認吧,21世紀的地區熱點依舊是紛紛擾擾的,變了的是我們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方式。這在輿論中的投射尤其明顯。在俄烏戰爭正式爆發之際,端傳媒梳理了中國大陸、台灣和香港的主要輿情。所有美麗與醜陋的,怨恨的與溫暖的,都一再提醒人心的多面——人既可以成為殘暴的壓迫者,也可以成為尊嚴與自由的維護者。而你,會如何選擇?
中國:官方否認「入侵」說,民間隔岸觀火標榜大國自信
莫斯科時間2月24日凌晨,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對烏克蘭頓巴斯地區(Donbas)開展「特別軍事行動」。凌晨4時左右,烏克蘭首都基輔多地傳出爆炸聲。黎明前,烏克蘭指有多達10個城市遭遇空襲。隨後,烏克蘭宣布全境戒嚴,並於同日下午宣布與俄斷交。據路透社稱,截至北京時間24日晚,烏克蘭稱俄羅斯已發動203次襲擊。
此時,距離北京冬奧會結束已有四天,中國網民的目光被轉移到這場烏克蘭危機之中。當天中午時分,關於俄烏衝突的最新消息逐漸在微博、微信等輿論場中發酵。
中國外交部:俄羅斯不是「入侵」,要理性客觀看待
2月24日的中國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記者的連續追問下,接連否認俄羅斯此次行動的「入侵」和「侵略」定性,只沿用俄羅斯「特別軍事行動」的說法。華春瑩要求法新社和路透社的記者花點時間認真讀一讀普京總統發表的詳細講話,「理性客觀地看待」此事。她又強調,「我不是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不會站在俄方的立場講話。」
華春瑩延續了此前「拱火」的說法,把矛頭指向美國:「(美方)不斷拱火、點火,現在打算怎麼滅火?」在前一天的記者會上,華春瑩表示烏克蘭局勢有「因果關係」,應該「妥善解決彼此合理安全關切」,並指責美國推動北約東擴,「他們有沒有想過把一個大國逼到絕地的後果?」華春瑩還數次轉述俄羅斯的說法,稱俄羅斯「不會對烏克蘭城市實施任何導彈和火炮襲擊」,以強調此次行動的「和平」屬性,隨後烏克蘭公布的數字顯示已有平民傷亡。
「美國在拱火」是今年1月份開始中國官媒關於烏克蘭局勢的主要報導基調。美國撤離駐烏克蘭大使館人員、對烏克蘭售賣武器、勸美國公民不要前往俄烏邊境的行為,被多家中國官媒指為「抹黑俄羅斯」和「拱火」,意為俄羅斯無意入侵,但美國在刻意推高緊張和製造恐慌。
2月22日,北京市委宣傳部主管媒體《新京報》「我們視頻」國際視頻新聞「世面」在其官方微博誤發了關於烏克蘭局勢的編輯方針:「對俄不利、親西方的不發。」這類方針通常為宣傳部門下發的硬性要求,該微博隨後被刪除。
對中國官媒來說,2月24日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和既有的新聞議程起了明顯衝突。2月16日,俄羅斯國防部宣布其部隊正在撤退,與之相反,西方國家則警告仍有俄羅斯部隊在向邊境移動。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國際頻道採信了俄羅斯的說法,以「美欲炮製 『熱戰』轉移視線?」為題報導了這一衝突。2月18日,中國新聞網的文字報導,也諷刺美國總統拜登關於俄羅斯入侵的「預測」和「劇本」沒有發生。2月20日,CCTV再次報導烏克蘭局勢,稱俄羅斯用撤軍行動攻破美國「入侵」謠言。
中國官方從俄羅斯進口的戰爭論述,壟斷了簡中輿論場對這場戰爭論述的基調,微博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Tag被迅速屏蔽,民間主流輿論對此次俄羅斯入侵的價值判斷也定調為:美國煽風點火,俄羅斯合理關切自身安全,烏克蘭「認賊作父」咎由自取,中國強大了。
民間輿論:隔岸觀火中的強國想像
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華春瑩為俄羅斯的辯護沒有受到太多關注,她譴責美國的強硬姿態成為輿論焦點。記者會後,華春瑩論述中的「北約至今還欠中國一筆血債」、「美方沒資格告訴中方怎麼尊重國家主權」在微博迅速登上熱搜榜前幾名。同時,中國國防部的記者會也製造了熱搜關鍵詞:「台獨挑釁一日不止解放軍行動一刻不停」。這一時段的中國輿論場,美國的存在感甚至比俄羅斯和烏克蘭更強。
在官媒「央視新聞」發布的烏克蘭相關微博帖文中,大量網民隔空教訓台灣:「烏克蘭就是你的下場」。在嚴密的審查機制下,以烏克蘭對比台灣、渴望「解放軍早日登島」的言論完好保留、在社交媒體上隨處可見。儘管華春瑩前一天在記者會上明確表示:「烏克蘭危機發生以來,有些人不時提及台灣,有關評論充分暴露出他們對台灣問題的歷史缺乏最起碼的了解。」
2月24日下午,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向在烏公民和中資企業發出安全提醒,指「最好待在家裏」,如果開車,「可在車身明顯處貼上中國國旗」。大使館的建議被熱烈傳播,在兩國的戰場上,中國國旗繼續推動着後「戰狼」時代的標誌性強國想像,國內的媒體和網民篤定五星紅旗具有超越性的力量——一位中國網民如此陳述自己眼中的世界秩序:以中國的影響力,必然停火等中國撤僑完。該話題隨即發散為小心韓國人冒充中國人,防止他們貼中國的國旗貼。25日凌晨,中國駐烏克蘭大使館宣布撤僑。
在年輕網民聚集的視頻網站嗶哩嗶哩,一位網民評論俄羅斯的入侵時間「故意避開冬奧,太給面子了」獲得眾多點讚,在中俄友誼的框架中理解中國的強大一向受歡迎,這和外交部的口徑(「中俄關係不結盟」)並不非常統一。不過,「給面子」之說有待商榷,根據聯合國的決議,中國按慣例提出的休戰動議,是北京冬奧會開幕前第七天至殘奧會閉幕後第七天各方休戰,顯然目前還在休戰期限內。
俄羅斯軍事行動後,在中國輿論場最早成型的話題是「烏克蘭美女」。「願收容烏克蘭18-24歲的女孩子避免戰爭的傷害」、「收留烏克蘭無家可歸美女」、「我只關心烏克蘭美女能不能安全進口到中國」等段子在不同社交平台上流傳甚廣。大國自信和男性的生殖焦慮結合,找到了比國旗貼紙更具體的慾望對象——被戰爭摧殘的他國女性。
這並非一時興起,「烏克蘭美女都想嫁中國男人」在中國輿論場已經是陳年話題。在豐縣拐賣婚姻事件的陰影下,這一話題也激起眾多憤怒的譴責聲音,隨後納入了「國男國女對立」的爭執框架中。」24日晚,「烏克蘭美女」的微博搜索結果,已經屏蔽了上述討論。
信息戰污染中國輿論:「閃電戰」拿下烏克蘭了嗎
俄羅斯開始入侵後,中國官方媒體迅速投入了戰局的報導。由於來自俄羅斯官方的消息被無條件採信,中國大陸也成為俄羅斯最擅長的信息戰的波及區域,大量未經證實或已被證偽的消息迅速傳播。從網民的反應來看,許多人相信戰爭剛開始就已經結束了。
2月24日下午1時許,《環球時報》等官方媒體報導,俄軍已經登陸烏克蘭敖德薩。隨後,烏克蘭方稱這是假消息。同時,大量國內媒體引述俄國媒體報導,稱開戰一小時,烏克蘭海空軍已全軍覆。俄羅斯國防部的消息也被採信,稱烏克蘭軍事邊防部隊沒有進行任何抵抗。以上消息均有烏克蘭方的不同版本。
在社交媒體上,一則俄羅斯傘兵從飛機上降落的視頻,以及聲稱烏克蘭城市遭到轟炸的視頻也廣為流傳。據微信公眾號「有據核查」,傘兵空降的視頻至少在2016年就已出現,而後者是2020年8月4日黎巴嫩首都貝魯特發生爆炸時的視頻畫面。一張流傳甚廣的截圖顯示,名為「金十數據」的財經訊息平台在24日中午12點51分轉發了來自俄羅斯衞星網的消息,稱「俄軍隊已佔領烏克蘭首都基輔」,而從中央電視台的直播畫面看,基輔仍然比較平靜。
信息的甄別在中國輿論場並不是迫切需要。對於以烏克蘭為主體和信源發布的新聞,中國網友並不買賬。24日下午,中國新聞網發布微博表示:「烏克蘭稱已擊落6架俄軍飛機。」評論區中的高贊評論稱:「俄羅斯知道這件事嘛?」「一邊求支援,一邊說自己很牛逼。」「別6架了,你都快沒了。」
「閃電戰」符合中國網民對當下戰爭的理解,攻打台灣也在這次輿論中被熱烈討論,被認為輕而易舉:「早上出兵,中午統一,下午核酸檢測發身份證,晚上一起看新聞聯播,第二天一早升國旗,奏國歌!」
戰爭即和平的「反反戰」心態
信息戰的灌溉之下,普京在中國輿論場被進一步包裝為在緊急危機中強大果斷、驍勇善戰的形象,符合他在中國一貫的硬氣、有血性的「普京大帝」形象。
「普京大帝教你做人」,「你屢教不改我直接就開打」,「這才是真男人」。視頻網站嗶哩嗶哩(b站)上也聚攏了一群自稱被他個人魅力所吸引、為他剪輯個人宣傳影片並高唱讚歌的網民。在彈幕和評論中,普京被浪漫化為一個孤獨、堅定、守護故鄉、曾經輝煌的英雄。
24日當天,一條拼湊了普京數十年來的影像片段的b站舊視頻下湧進了不少新評論,他們稱讚普京是「偉大的人」,是「俄羅斯人民的持劍人」,「不敢想像俄羅斯沒有他會怎麼樣」。該視頻發布於今年1月底,截至2月24日晚,該視頻播放量超過了173萬,且顯示有高達2000人同時「正在看」。
中國共青團中央在b站的官方帳號也在昨天發布了一首歌曲《喀秋莎》,該歌曲是二戰前夕蘇聯的愛國歌曲。共青團的娛樂化「操作」獲得大量點讚。中國作為烏克蘭最大的貿易伙伴,官方和民間輿論對戰火中烏克蘭幾乎沒有表現出任何同情,反而對俄羅斯充滿同理心。
反戰的聲音同樣強勁,一篇題為《為戰爭叫好的都是傻逼》的微信文章早早突破10萬閲讀量(後續增加不會顯示在前台),並得到4千多人的現金讚賞。更有許多人借勢指出,俄羅斯在歷史上吞併了中國大量領土。
在觀念衝突極易爆發的微博,提出反戰的網民被譴責為「聖母」(是非不分地同情心氾濫),相反,戰爭被普遍認為是有必要的,且是和平的前提——「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北京冬奧會上一名烏克蘭選手舉着「No war in Ukraine」標語的微博也被全部刪險。一個網民指出,真正的反戰人士和世界和平愛好者會支持反對美國,收穫了4.3萬人次的轉發和21萬的點讚。
俄羅斯官方的戰爭論述輸出到中國輿論場,美國被認為是這場戰爭真正的發起者,而俄羅斯只是在「保家衞國」,一些人將俄羅斯的主動出擊比附了中國的「抗美援朝」。另一種更通俗也更父權的解釋版本在社交媒體流傳:烏克蘭和前夫(俄羅斯)離婚了,和村霸(美國)眉來眼去,欺負前夫和孩子,前夫忍無可忍站出來保護孩子。
隨着入侵進行,各種比附接連上場。有網民響應普京的定性,痛批烏克蘭當局是「納粹」,和將俄羅斯當局稱作「納粹」的網民展開激烈對壘。也有網民接受普京的長篇演講,認為烏克蘭和俄羅斯「同宗同源」,並更躍進了一步,在民族統一的角度為俄羅斯進行辯護。
地緣政治、帝國主義、納粹、民族大義的說法輪番登場,為這場戰爭做足了註腳。
台灣:今日烏克蘭到底是不是明日台灣?
疑美
自2月21日普京簽署命令承認烏克蘭東部的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為獨立國家、俄烏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性增強之後,台灣輿論就開始關注台海局勢與俄烏局勢之間的「相似性」。由於美方並沒有即刻在軍事上有應對俄羅斯的明確舉動,因此輿論中很快出現「美軍不會來」、「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說法。
這種對台灣局勢的類比式擔心在香港2019年反修例運動和2021年的阿富汗戰爭中都一度出現。尤其在阿富汗代理人戰爭中,美國撤軍後阿富汗政府即迅速垮台,塔利班重新掌權,台灣的國民黨人士及中國大陸官媒以「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的說法來發起「疑美」浪潮,質疑美國誠信和蔡英文的親美路線。
而普京和習近平在決策風格、任期上的相似性,也令更多人代入對台海局勢的擔憂。
或許如此,在2月24日戰爭確切爆發之後,推特和臉書上,「俄烏」、「台灣」、「中國」都成為了熱門搜尋詞,谷歌上「台灣」的搜索熱度比2月23日上升近10倍。台灣本地論壇ptt上,最熱門的爆文也幾乎都與俄烏戰爭有關。
美國在台協會AIT粉絲專頁,在美國總統拜登對局勢發表評論之後,轉貼了他的twitter發文:「全世界的人民今晚與烏克蘭人民一起祈禱,因為他們遭到俄羅斯軍隊無端和無理的攻擊。」
但此言引起許多許多台灣網友不滿,不少網友「出征」AIT的專頁,留言回覆:「只剩祈禱這一招嗎」、「只是一紙廢話而已,毫無實際行動」、「請川普去調解可能比祈禱有效」。
和阿富汗戰爭時一樣,藍營人士在「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輿論引領上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發文指,「要盡一切努力,避免台灣步上烏克蘭的後塵」、「台灣,絕不能成為下一個烏克蘭!」,因為「台灣對烏克蘭最能感同身受的,是彼此都身處在地緣強權對峙的樞紐。」
不過針對上述「祈禱無用論」的說法,亦有網友說,台灣人放任內部親中、舔中者很久了,「罵別人前先看自己能做什麼吧。」
時代力量國際部主任劉仕傑則在臉書寫道,對於台灣是否會是下一個被攻擊的目標、中國是否趁虛而入的問題,身為台灣人的他很關心也很焦慮,但還是不鼓勵大家留言出征美國在台協會AIT臉書。「美國是台灣最重要的盟友,在此時鼓吹疑美論,對台灣只有百害而無一益。」
綠營針對這股「疑美」風潮也即刻做出反應。蔡英文指,台灣國安會「烏克蘭情勢因應小組」有持續關注烏克蘭局勢,強調將烏克蘭局勢與台海局勢進行類比,是「境外勢力操作的假消息」。網路上的相關闢謠梗圖指,兩地在地緣戰略、地理環境和國際供應鏈上的重要性都明顯不同,強調「今日烏克蘭不會是明日台灣」。
民進黨立委林俊憲發文,沒有對兩地局勢進行直接類比,不過他指對台灣而言從這場衝突中要學到的就是「反抗意志」,「台灣人最需要的,正是烏克蘭抵抗的勇氣,也是防止中共輕舉妄動的最大武器。」
台灣智庫執行長、學者賴怡忠在戰爭爆發前就曾經發文指,「台灣需注意破壞現狀是否可被接受」「戰爭比我們想像的來得近很多」,不過這篇文章更多是分析具體的地緣政治,並指烏克蘭危機勢必會擷取部分美國資源,即便美國對台海的承諾和決心不打折,但能力上也會受到影響。
多名學者組成的台灣政策研究小組也在《The National Interest》上發表英文文章,指兩地局勢無法類比。這篇文章認為,雖然並不是說中國入侵台灣不值得擔憂,但一個簡單的類比是不充分的,需要考慮許多額外因素。文章又提出美國在台海的佈局、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的地位都依然是重要的,而在中美之間的新冷戰中,台灣也具有重要角色。
或許在「後冷戰」「新冷戰」越來越熱議的今天,不論俄烏戰爭會持續多久,許多人更相信它將類似於1950年北韓南侵啟動冷戰的意義——象徵著後冷戰時代的全面開始。賴怡忠在文章中說,「這個戰略競爭將會是赤裸裸的地緣對抗,但並不具備冷戰時代『共產主義VS.自由主義』的意識形態對壘」。
股市表現受關注
在戰事上,台灣媒體皆非常關注股市表現,各家幾乎都推播台股、美股及俄股大跌訊息。在ptt上,更有網友發出俄股跌幅破世界紀錄,「已經破了1987年黑色星期一恆生指數跌幅33.3%的世界紀錄」,盤中更擴大到50%,引起網友熱議,成為爆文。
至於台股部分,最受矚目的則是台積電的下跌,重挫 3.36%,收全場最低604元;至於航運股則是相對激烈,華航、長榮航慘遭拋售,大跌9%。
在烏台人,與想回台的烏克蘭人
台灣輿論也關注在烏台人的安全和福利。
根據教育部統計,有12名台灣學生在烏克蘭讀書。其中5名學生已遷離基輔,1名在烏克蘭東部,6名留在基輔,遷離基輔的學生中有3名計劃近日內返台。
台灣駐俄羅斯代表處則指出,總計還留在烏克蘭全國境內者共有33人。旅居烏克蘭的台灣人有6人離開烏克蘭境內,另有5人前往烏克蘭西部利維夫市(Lviv)。
一名居住在利維夫市的台灣女性游舒涵(Emily)在其經營的臉書粉絲專頁上分享在烏克蘭的生活。近日湧入大量網友關心她的狀況,她也發文指出,一切平安,並與家人持續聯繫中。
不過,基隆市議員張之豪表示,一名烏克蘭留學生的家人向他陳情,稱這名學生擔心戰況想回台,卻要透過駐俄羅斯代表處辦理,只好與烏克蘭女友一家人前往波蘭避難。張質問外交部,為何不能讓波蘭代表處兼轄烏克蘭領務?
外交部24日也急宣布,25日起可由駐波蘭代表處暫時兼理領事相關業務,如護照、簽證及文件證明等業務。
香港:自顧不暇、批評美國
相比2019年,對烏克蘭的關注度下降
世界發生大事,香港也因疫情正自顧不暇。於是對比起其他地方,有關烏克蘭事件的輿論及反應相對冷淡。翻查Google香港區搜尋趨勢,「疫苗通行證」24日正式實施,應用程式「安心出行」成為搜尋榜第一位,而「俄羅斯與烏克蘭衝突」則排名第四,稍為後於「BBC」及「英超聯賽」。
在連登討論區上,也有少量關於兩地戰爭的帖文,惟討論聲音寥寥,當中比較常見的討論都圍繞著兩種調性,其中一種是股市:多名網友發文,對普京出兵拖垮股市表示憤怒,並擔憂晚上的美股走勢。而就在普京凌晨進軍後,港股開市馬上低開,至收市跌逾700點。
第二種是傾向評論美國的不作為,並思考美國的懦弱是否會促成日後中國攻台。有網友發問,如果俄羅斯最後成功佔領烏克蘭,是否意味著美國已經無力維持世界秩序。留言中,有人斷定拜登不會再有行動,也有人認為拜登已經亮出底牌,「就是經濟制裁」。不過另有一條獲得較多讚好的回應指出,「香港事件已看得出美國佬是『廢』(沒用)」。
回望2019年,香港人曾經高度關注烏克蘭這個地方,以及它背後的歷史。當年,反修例運動爆發,有不少網民將香港情況跟2013年末烏克蘭爆發的示威運動相對照,指出無論在運動背景、發展過程,甚至後來政府在對待示威者的手段上,均有不少相同之處。
除此以外,不時有民眾發起地區性的「Winter on Fire 遍地開花」放映活動,播放紀錄片《凜冬烈火:烏克蘭自由之戰》(Winter on Fire: Ukraine’s Fight for Freedom)。紀錄片敍述了2013年末至2014年初烏克蘭革命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並記錄當地民眾的革命精神。其導演艾菲尼夫斯基(Evgeny Afineevsky)也曾於社交網站Twitter發出親筆簽名公開信聲援港人。
事實上,觀察Facebook和IG平台,不少香港人也有轉發相關新聞。其中有人以《香港人可以為烏克蘭做啲乜?(做什麼)》為題發文,形容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令香港人感同身受,呼籲港人透過網上募捐平台,捐助烏克蘭民兵部隊及支援烏克蘭軍的組織,並持續關注事態發展,思考烏克蘭所帶來的啟示。目前,逾1萬人贊助烏軍組織「Come Back Alive」的月捐計劃,捐款額達每月港幣200萬元。
在香港的烏克蘭女孩:兩邊都是我的家,但兩邊都不安定
現年31歲的Victoria是香港人、也是烏克蘭人。她在基輔出生,3歲時隨著媽媽來到香港,現在父母在中環經營一家東歐菜餐廳。「這些時代怎會打仗呢?」Victoria想不通。看着自己的家鄉一天之間被炸成頹垣,整天下來,她頭一直在痛、很緊張。
廚師們大多都來自烏克蘭,當中部份員工的子女、孫子還有親戚都還在當地。24日開店,Victoria形容他們坐立不安,「基本上做不到其他東西」,忙着打給親戚確認安全。看着手機滾動的消息、電視直播,她說,很多人都在哭。
根據外媒報導,俄羅斯直升機曾猛烈轟炸當地機場。Victoria的外祖父母就居住在基輔機場附近,目前仍然安全。但Victoria形容,「其實(烏克蘭)沒一個位置是安全」。自烏克蘭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各地空襲警報聲一直在基輔的上空迴盪。
因為外祖父母經歷過二戰,Victoria形容他們「見得世面多」,所以「很平靜」,但也已經為最壞的情況作好準備——他們準備好行裝,在家附近平日用來放醃菜的地下室,放好足夠一兩個星期的糧食,必要時就躲進去。Victoria說,那地方雖然不會很深的,但「起碼比在地面好」。
對比起當年,如今港人對烏克蘭的關注明顯下降。但Victoria也很明白,形容這是「人之常情」,「你不可以要求一個人對所有事都上心,每個人做到的盡做囉。」在香港現今的狀況下,人們沒有力氣去關心其他人,「我也是明白的。」
她說,在凌晨傳出俄羅斯進軍烏克蘭的消息以後,還是有不少人傳了訊息給她,說句支持,甚至問問看有沒有地方可以捐錢、捐物資。
以前讀書,Victoria每年暑假都會回去待一兩個月。但現在航班全都停了,大家都很擔心,「自己又做不到什麼」,覺得好無助。「香港是我的屋企,烏克蘭又是我的屋企,兩邊現在都是不安定。」她說。
(易小艾、實習同學吳冠伶、葉家潤對此文亦有貢獻)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