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風物

2021年大陸熱捧的8部台劇:陸劇沒有的特質,它們有

今年台劇整體水準走高,不過島內話題之作在對岸被刪條目,在對岸走紅的,可能是你還沒看過的劇集⋯⋯


《華燈初上》劇照。 圖:網上圖片
《華燈初上》劇照。 圖:網上圖片

2021年是台劇氣勢如虹大放光芒的一年,得益於串流平台的強大影響力,台劇的發展形態愈加精緻化和國際化,且題材也更加多樣:從文學改編、女性題材、歷史題材、犯罪懸疑、同性愛情到時代生活,各種類型都呈現出了穩定紮實的品質。這些優質內容能大量產出,源自近年台劇創作能量的不斷積累。

而從前兩年開始,台劇在對岸就已很有口碑,無論是社會寫實題材如《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思考深度,還是接近滿分的偶像劇如《想見你》結合奇情純愛和懸疑燒腦的巧思,都備受大陸觀眾喜愛。台劇資訊在大陸的傳播圈層包括各大影視類自媒體和豆瓣網站——除了「台劇TV」這種專門推介台劇的微信公眾號,多數以介紹電影為主的影視公眾號也會討論台劇;而如果一部台劇出現在豆瓣的「最近熱門電視劇」裡,也就意味著「出圈」(衝破同溫層)了,就像《與惡》、《俗女》,一般觀眾也開始追看,甚至會變成泛文化類自媒體一起討論的熱點。

那台劇整體水準都這麼高的今年,又有哪些作品在大陸也很紅呢?有些島內播出時的話題之作像《斯卡羅》因為歷史視角的關係,註定不可能在對岸有話題性(甚至豆瓣條目也已被刪)。而有些台灣觀眾沒那麼熟悉的劇,反而在大陸很受歡迎。本文按熱度選出八部在大陸受到好評的台劇供讀者參考。

不難發現,大陸觀眾格外有感的台劇,都各有陸劇中所沒有的特質——有些是囿於審查限制不能拍的內容,譬如同性愛情、尺度破格的罪案;也有些是完全不同的生活經驗所帶來的吸引力,譬如原生家庭居然可以這麼有愛、原來消防員好忙好累要包攬警察和醫生的事務、以及陌生的時代與歷史背景中的人文景觀等等。

《俗女2》劇照。

《俗女2》劇照。圖:網上圖片

1.俗女養成記2

豆瓣評分 9.3

其實《俗女2》在大陸口碑會這麼高是出乎我意料的,該劇9.3的豆瓣評分甚至超過了《俗女1》(前兩年被奉為「神作」的《與惡》豆瓣評分9.4)。但後來我讀到一篇自媒體文章《好喜歡看《俗女》,這就是奔四女人的爽劇》,忽然就懂了為什麼大家愛這部劇。那篇文章寫道:為什麼陳嘉玲成年後這麼勇敢?因為她小時候有被好好愛著。

大陸觀眾愛《俗女2》,是因為這部劇展現出的親情觀太「有愛」,在陸劇裡又太少見,我們不妨回想一下陸劇裡「家庭關係」都是什麼樣的,不是婆媳紛爭就是重男輕女,而像陳嘉玲這樣備受整個家族疼愛的「女兒」更少之又少。《俗女2》的結局看上去回歸了傳統價值——用《新京報 書評週刊》的話說,劇裡的「女性角色,幾乎無不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了違背觀眾『政治正確』預期的另類選擇」,但陳嘉玲身上真正讓人羨慕的,是背後承托她的母女之愛,是那種「只有母親才懂母親」、母女在彼此最崩潰時可以互相幫扶的強大力量。陳嘉玲的故事既現實又不現實,不現實的部分,並非大齡女性也終有歸宿,而是她身後有一群那麼深愛她的家人。

《火神的眼淚》劇照。

《火神的眼淚》劇照。圖:網上圖片

2.火神的眼淚

豆瓣評分 9.1

公視出品的消防題材劇集《火神的眼淚》今年在對岸也大受好評。職業劇一直是陸劇裡的弱項——不是打著職業劇的旗號談戀愛,就是主流英雄敘事歌功頌德,而該劇在專業和溫情之間做出了平衡,又很好結合了民生與社會議題,因而被大陸觀眾讃為良心製作,更有網友感歎「華語劇的未來在台灣」。

很多人是看了該劇才知道台灣的消防員不只要承擔火警任務,還要上山下海捕蜂捉蛇,既要應對長官,又要被民眾質疑,人際複雜程度堪比大陸的醫患關係。觀眾最有感的地方是整部劇都在認真探討行業處境,客觀講故事不煽情,指出制度欠缺,也呈現人間百態,甚至涉及女性面臨的職場歧視問題,讓完全不了解消防員的旁觀者也很容易共情。有豆瓣網友說每集都看得好氣、刁民真難搞,但大家也都明白「刁民能被實錄的社會是好社會,容許被改變的制度是好制度。」

《逆局》劇照。

《逆局》劇照。圖:網上圖片

3.逆局(追凶者)

豆瓣評分 8.3

由「愛奇藝」出資孵化、全台灣班底打造的懸疑犯罪劇《逆局》,改編自大陸小說《追凶者》,是愛奇藝面向亞洲市場推出的首部原創劇集,也是「陸資主導+台灣團隊」的一次成功嘗試。該劇的尺度絕對是其最大亮點:暗網、性虐、屍體解剖,血腥畫面全無刪減。不少大陸劇迷也感慨周渝民長得越來越像梁朝偉,果然美男的顏值都是相通的。

雖然製作精良,但從破案過程來說,該劇的邏輯還是有不少牽強之處,警察也有點像工具人,高開低走的劇情到後期更顯拖沓,推理迷大概會覺得不夠過癮。但因為今年愛奇藝自家的「迷霧劇場」也沒什麼驚喜之作,反而襯托得這部走國際路線的同類作品頗有可看性。再加上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對罪案類型劇來說還是相當加分,畢竟《逆局》裡,單是張榕容飾演的女警黑化的人物設定就不太可能在陸劇裡出現。

《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

《天橋上的魔術師》劇照。圖:網上圖片

4.天橋上的魔術師

豆瓣評分 8.7

今年電視金鐘獎的大贏家《天橋上的魔術師》雖然在豆瓣也有8.7的高分,但在對岸的受眾還是比較有限,除了少部分熟悉台灣文學的原著粉絲,多數沒讀過吳明益小說的觀眾一開始以為這是部奇幻劇,看了幾集,有人棄劇覺得基調詭異太意識流,也有人覺得劇情難懂門檻太高。有網友就表示:完全不懂白色恐怖、台灣性別平權歷程和《戀戀風塵》情結的普通陸劇觀眾,就像在看導演打啞謎。

《天橋》不是類型劇,在大陸也幾乎沒有可以對標的作品,所以註定小眾,不會成為爆款。但如果願意沉下心去看,這又是一部可以讓人更了解台灣的作品。豆瓣就有評論說因為該劇許多地方拍得隱晦,特地去找了時代背景和解析來看,才知道中華商場的故事與意義。為時代造像的情感反而更容易讓人有所共鳴,大陸的許多城市也同樣有一座消失在時光深處的商場,像北京的東安市場、上海虬江路的音像城,只不過其中的商戶故事,少有人用亦幻亦真的視角回頭凝視。

《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劇照。

《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劇照。圖:網上圖片

5.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

豆瓣評分8.6

在今年美國綜藝(Variety)網站選出的13部「最佳國際電視節目」裡,《第一次遇見花香的那刻》是唯一的台劇。而這部全長六集每集只有15分鐘的GagaOOLala原創劇集在大陸也有不少劇迷。同性愛情題材在對岸一向都有龐大的市場,但陸劇裡又不能名正言順地拍,所以台劇的同類題材會特別受到追捧。

優質的女同故事在華語劇裡並不多。該劇並不像以往的台劇《孤女花》、《逆女》那麼虐心,更注重的是內向的個人情感自洽。女性之間年少時的同性之愛能勾動起很多觀眾記憶裡若有若無的心曲,而兩位女主角成人後的重逢,與其說是舊情復燃,不如說是重新審視自我和誠實接納自我的契機。從這個意義而言,該劇之所以動人,在於它能為很多普通女孩帶來勇氣:你不必按照社會要求去做一個「正常」的女人,你可以選擇先做一個完整而立體的「人」。引用一條豆瓣短評中的推薦理由:「無論是異性戀還是LGBTQ群體,都應該看一下這個劇。我們的社會群體的選擇傾向是否可以碾壓個人?」至少,在台灣,可以不必如此。

《We Best Love》劇照。

《We Best Love》劇照。圖:網上圖片

6. We Best Love

豆瓣評分8.3

雖然男男相愛是陸劇禁忌,但大陸各大視頻平台在「腐向」之路上從沒停止過努力,優酷有「耽改劇」《山河令》,而騰訊視頻國際版We TV推出的首部台灣自製劇集《We Best Love》更直接拍耽美題材,都不用再以兄弟情遮遮掩掩。《We Best Love》一共兩季,分為《永遠的第一名》和《第二名的逆襲》,兩季的豆瓣評分都是8.3。

不少大陸觀眾一開始並不喜歡《We Best Love》,但兩季看下來,大多認可它是「台灣BL劇的天花板」。首先演員顏值高、劇情也夠甜,充分滿足廣大「腐女」的期待,大家由衷感慨「同婚合法真的不一樣啊⋯⋯我們只有清湯寡水的《山河令》。」其次,雖然明顯能看出劇本質量不夠優,各種套路都不新,但細節是細膩走心的,這主要也得益於演員夠敬業,對角色有理解有重塑。說到底,BL劇受眾真正想看的是有火花能讓人信服的男男之愛。

《華燈初上》劇照。

《華燈初上》劇照。攝:陳焯煇/端傳媒

7. 華燈初上(第一季)

豆瓣評分8.1

《華燈初上》的優點當然是顯而易見的:結合了愛情和懸疑元素,美術視覺考究,對1980年代台北日式酒店的氛圍營造也極佳。但該劇第一季在大陸被吐槽最多之處在於女性角色全都圍著渣男轉,雖然是懸疑劇,情節卻完全不懸疑,重心都放在感情糾葛。而像劇裡的三角戀、為情自殺這些老梗,如今陸劇都不敢這麼拍——女人生生死死都為男人的人設,和當下女性劇主打「獨立自主」的大趨勢太不相合。

有豆瓣網友給出了中肯評價「好看是好看,技法也好,但最無聊的就是兩個媽媽桑搶男人⋯⋯」傳統言情劇碼,放在40+而且看盡情愛百態的酒店媽媽桑身上,多少讓人覺得有點小題大作。不知第二季上線後劇情會否更有縱深,不過因為該劇卡司相當豪華,很多人還是會繼續追看,且多數觀眾對於林心如的製作能力也十分肯定。

《茶金》劇照。

《茶金》劇照。圖:網上圖片

8.茶金

豆瓣評分7.4

《茶金》在很多台灣觀眾心目中都是全年最佳,但在對岸熱度並不高,豆瓣上只有兩千多人參與打分。這當然不難理解,《茶金》是非常本土的台灣故事,無論是劇中令人動容的時代韻味,還是由傷口造就的東方美人茶所投射出的台灣在世界舞台上的獨特位置,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才會更有感。

雖然小眾,但也不乏大陸觀眾看完《茶金》後給出極高評價,甚至主動回擊那些因為立場原因惡意刷低分的差評(比如指責該劇歷史虛無主義)。喜歡這部劇的觀眾除了讚歎導演駕馭「大歷史小故事」的功力與格局之外,也認為該劇邏輯明確,節奏舒服。

另一方面,很多人深受觸動的是《茶金》描寫女性力量的崛起「真實不開掛」,不像國產大女主劇那樣「表面大女主,其實瑪麗蘇」。劇中女性各有理想志向,但不是走那種懸浮的女性勵志路線,反而真正拍出了時代際遇裡個人的身不由己。尤其女主角更沒有「傻兮兮忙著談戀愛」,男女主角的感情互動點到為止,處理得十分克制。所以耐心品味《茶金》的對岸觀眾能從一片茶葉裡,看出大江大海,對他們來說,《茶金》是「今年最好的台劇,沒有之一」。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兩岸 台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