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一屆立法會選舉,在12月19日進行投票,亦是北京當局在港推行以「愛國者治港」為主調的新選舉制度的首次運作。從10月接受報名開始,本次選舉的社會關注度就偏低,早期輿論關注的主要有三部份:第一,民主派內政黨,尤其是民主派大黨民主黨,會否出選及通過新選制的資格審查;第二,是次選舉投票率高低及其所顯示政治訊息;第三,選舉結果對明年三月底特首選舉有何影響?
民主黨隨後表示不阻止黨員自主參選,但最終也無黨員獨立出選。《人民日報》藉此砲轟民主黨主席「極其獨裁、不積極參與選舉」,言語中有要藉此「清理門戶」重新洗牌之意。北京對民主黨的要求是逼人扮演忠誠、不演就刀剮三千,不在話下。隨後選舉投票率和結果所反映的問題則更為香港市民所關注。
北京也放出「五光十色論」,聲稱只要是愛國者,任何光譜都歡迎。在選舉論述的包裝之外,現實中同步進行的是對在囚反對派們的「永不保釋」,而任何「呼籲和煽動不投票、投白票」的人,也被港府積極檢控。
在此,投票率能否達到30%,成為一大看點,因為根據以往的數字,香港有至少四成的建制派選民,若建制派動員做得好,這次「中國式民主選舉」理應得到大眾的熱烈擁簇。為此,香港政府首次積極下場催票、祭出投票日巴士免費政策、甚至有11個票站「因故延遲關閉時間」;北京也放出「五光十色論」,聲稱只要是愛國者,任何光譜都歡迎。在選舉論述的包裝之外,現實中同步進行的是對在囚反對派們的「永不保釋」,而任何「呼籲和煽動不投票、投白票」的人,也被港府積極檢控。
香港市民在投票日多多利用了政策優惠,出遊郊野、遊樂園,也積極參與投票如為流行樂打榜等。截止當晚九點半,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仍在29.28%關口,終結版數據則遲遲未有釋出,至凌晨才更新至30.2%。
新選制首次登場即面臨低投票率,「五光十色」論無人響應⋯⋯這使得北京從後運動的絕對強勢地位,走到一個難看且自相矛盾的局面。

投票率低迷的早期管理
是次「完善選舉制度」的制度設計,全面改造反對派參選的門檻。候選人「入閘」,需經新設立的特首名下的資格審查委員會審查;「出閘」,需爭取絕大部分成員為建制派的選舉委員會提名;當選後,政府亦隨時可以取消議員資格並追討薪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