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評論| 大衛·哈維的學術生涯反思:我們是否在「反資本主義」的黃金時代?

1975年,哈維與巴黎相遇,並確立了自己此後的研究道路。

巴黎是一種觀念。

如果說,雨果在遙遠的海島上如此追憶的時候,所表達的主要是一種懷舊和鄉愁,那麼大衞·哈維則把這個觀念變得更加理論化和可操作化。或者,更確切地說,他把巴黎變成了一種方法。

在一篇最新發表的論文中 (Harvey, 2021. Reflections on an academic life.),哈維對自己的學術生涯做了明白曉暢的反思。他坦承道:

在閲讀了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和《法蘭西內戰》之後,我開始關切1848年革命和1871年公社之間的巴黎。我尤其對聖心大教堂的建築和象徵意義特別着迷,並開始將其作為令人愉快的副業進行研究。因此,在我逐步推進馬克思研究的同時,之前所設想的針對城市化的歷史地理研究也逐漸落腳在了第二帝國時期的巴黎。最終,巴黎項目變成了一種愛的勞動 (a labour of love),當週遭一切都變得糟糕的時候,它成為了我遠離世界的喘息機會。(p.4)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 端傳媒編輯部 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