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深度

誰能保護M+:複雜情緒與普遍憂慮,專業性能擋住政治審查嗎?

若果將來,一個重壓下失去策展自主和接受完全中國式審查的M+,還會被藝術世界認可為有國際影響力的藝術機構嗎?

2021年11月12日,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正式開幕,當中有六個專題展覽,包括「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

2021年11月12日,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正式開幕,當中有六個專題展覽,包括「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攝:林振東/端傳媒

特約撰稿人 胡且越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1-11-21

#M+#亞洲國際都市

「從一個展廳到另一個展廳,巨大的空間似乎沒有盡頭。我努力從撲面而來的展品中尋找這間博物館未來可能去向的蛛絲馬跡⋯⋯我不停地走,直到有一刻我經歷了體力和心理上的雙重崩潰。我決定離開,回家休息。」

上週四,在香港西九文化區M+博物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前一天的媒體預覽日,逾百位媒體機構代表趕到現場,參觀即將同時開幕的六個主題展覽。空氣中瀰漫着嚴陣以待的緊張氣氛,混合着人們積累已久的好奇和興奮。在M+近十年建設期的漫長等待裏,博物館團隊持續利用其他場地策劃展覽和活動,收穫的社會性和政治性關注也總是多過對於藝術本身的討論。這一次又不出所料,港區國安法實施後的政治審查成為所有國際輿論的關注焦點,媒體問答現場儼然如一次政府答記者會。媒體會後的參觀環節,記者們被分成多組,如運動會般在舉着不同顏色小旗的工作人員帶領下快速地瀏覽各展區,聽取策展人們用極其簡略的方式不厭其煩地複述自己的策展內容。相機快門閃動,當然很快都集中在一些最具爭議的作品上。

最受關注的問題還是藝術家艾未未和他中指舉向天安門的攝影作品《透視研究:天安門》。去年三月,有香港議員質疑M+館藏的這件作品涉嫌「侮辱國家尊嚴」並「違反港區國安法」,認為應該重新審視其現有館藏和購藏機制,引發一波激烈的爭論。這件作品屬於收藏家烏里·希克2012年捐贈的約1500件中國當代藝術作品之一,整批藏品涉及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發展的不同階段,包含不少表達頗為直率和涉及1989年天安門事件的作品。M+最後將《透視研究:天安門》的作品圖片從網站撤下,僅保留作品文字介紹並稱將研究其合規性。之後M+也經媒體透露這件作品因策展的計劃和選擇原本就不會出現在開幕展覽中,以一種「專業性」的姿態回應這次政治性危機,因此也被包括艾未未在內的一些藝術界人士批評為「自我審查」。

公允地說,「專業性」似乎是M+在香港當下的政治環境中唯一可用來處理此類審查壓力的方式,其中的閃轉騰挪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自我審查」的意味。

艾未未影像作品《長安街》在展廳中顯眼的位置展出。
艾未未影像作品《長安街》在展廳中顯眼的位置展出。攝:林振東/端傳媒

M+風格的自我審查?

公允地說,「專業性」似乎是M+在香港當下的政治環境中唯一可用來處理此類審查壓力的方式,其中的閃轉騰挪在一定程度上也包含了「自我審查」的意味。這次開幕展中,「M+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當代中國藝術舉足輕重的四十年」佔據了最大的一個展覽空間,艾未未的《透視研究:天安門》確實不在其中。有趣的是,策展人皮力選擇了艾未未的另外兩件作品,影像《長安街》和刷白古代陶罐的裝置《洗白》都在展廳中顯眼的位置展出,顯示某種專業性上的微妙平衡。

要系統地梳理中國當代藝術史是不可能跳過艾未未的。為了確保「專業性」,M+策展團隊似乎選擇了一種將「自我審查」限制在最小範圍的策略——即暫時避開一些處於風口浪尖議題的單個作品,儘量不改變研究和策展的敘事框架,也試圖建立「對事不對人」的最佳實踐,從而在現有最大可能的程度上試探、維持和保護自己工作中的自由邊界。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