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台灣深度

綠營支持者粉紅化(下)?擺脫極化政治,選擇事實與真誠

讓一個個體在對公共議題表達意見前猶豫再三、甚至有所恐懼,哪怕只是一種精神壓力,也是非常嚴重的病癥。

2020年11月15日,衛隊早上在台北自由廣場升起台灣國旗。

2020年11月15日,衛隊早上在台北自由廣場升起台灣國旗。攝:Ceng Shou Yi/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喬瑟芬

刊登於 2021-09-07

#評論#喬瑟芬

點擊此處查看本文上篇:「側翼」如何從對抗資訊戰的武器,成為對民主的威脅

特定風格或言行之所以能成為一種現象,必然少不了大環境的因素,而側翼能夠成為影響政策討論、引導議題方向的一股力量,和受眾的需求與喜好也是正相關的。

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與同年柯文哲當選台北市長,社群新媒體同時成為社會動員與選戰的新利器,也被暱稱為「空軍」。然而不過短短三、四年,這個新工具似乎就開始掉漆了,除了平台本身的演算法不停改變,讓沒有資源投放廣告或聘用專業小編的倡議者與政治人物聲量大減,2018年的公投更暴露了這類新空軍的劣勢,政策解說和反擊假訊息的闢謠,都受困於同溫層的迴聲泡泡中,難以往外擴散。

然而問題真的像選後多數評論認為的「空戰接不了地氣」、「綠營陸軍不足」嗎?恐怕不是,畢竟除了背靠教會資源的愛家公投有大規模人力的實體宣傳外,資訊戰的主要戰場仍在網路。而綠營多年來在地方經營與派系樁腳之所以無法發揮過去的功能、甚至消極輔選,關鍵還是在上篇所述因利益和農漁會改革引發的不滿。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