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綠營支持者粉紅化(上)?「側翼」如何從對抗資訊戰的武器,成為對民主的威脅

觀察至今,更像是一種以毒攻毒,或被迫飲鴆止渴的現象。
2016年4月19日,台北一名男子在日落時爬樹,背景是台北 101。
台灣

東京奧運會開幕時,已取得台灣國籍、且為體操界帶來不少貢獻的前烏克蘭韻律體操選手瑞莎,為自己的臉書大頭貼換上「中華隊,加油」的特效框,引來大批網友留言,要求她換成「台灣加油」。不久後,歌手魏如萱為台灣選手加油慶賀的相關貼文,在中國小粉紅大舉審查台灣藝人自我認同的風潮中同被波及,收到大量私信辱罵,經紀公司建議其不要再有相關貼文,魏如萱一氣之下將所有奧運貼文刪除,卻又反引發台灣網友與粉絲的不滿。台灣網友認為魏如萱向小粉紅與中國市場低頭,因此湧入她的社群、炮轟她不愛台,讓她憤而發文,對歌迷無法理解、體諒她的心情表示失望,引發另一波罵戰。

這類事件在台灣頻頻發生,也引起一番討論,一個開始被頻頻拋出檯面的問題是:綠營中是否也有一些支持者開始「粉紅化」。有不少評論認為,近年台灣公共議題的討論環境迅速劣化,綠營支持者也趨極化,過去幾年興起的「側翼」粉專與KOL現象對此責無旁貸。

有不少評論認為,近年台灣公共議題的討論環境迅速劣化,綠營支持者也趨極化,過去幾年興起的「側翼」粉專與KOL現象對此責無旁貸。

這裏提到的「側翼」一詞,自2018年起頻繁出現在台灣的政治討論中,連一些政治人物都會掛在嘴邊。很多人認為,2012年脫胎自共筆部落格「超克藍綠」的基進側翼(台灣的一個政黨),是這一切的起點,2020年時基進側翼的抗韓(國瑜)大將陳柏惟,現在也是活躍的政治人物。然而這並非台灣主體意識陣營第一次出現路線分歧,只是第一次有人以「側翼」二字來定位這種路線之爭。

如果不對這些現象追根溯源,很容易落入不明究理的分類械鬥中。台灣有句俚語說:「人家吃麵、你在喊燒」,以前可能只是調侃人過度熱心、投入,但進入以網路為主要資訊動員的時代,亂喊燒的結果,追求到手的往往並非自身嚮往的立場或價值,反而落入他人的歷史恩怨或派系利益之中而不自知。

而在當下有關側翼粉專的爭論中,很多人都跌入了這些亂鬥中。本文將首先梳理台灣「側翼」的形成歷史——台灣主體意識陣營內部的路線之爭,是如何產生了對「側翼」的號召和訴求,在互聯網時代,「側翼」如何進入主流、變體、壯大,如今又如何影響民意。

2004年2月1日﹐台灣總統陳水扁在南京東路的一次民進黨集會上演講。
2004年2月1日﹐台灣總統陳水扁在南京東路的一次民進黨集會上演講。

民進黨的兩條路線

主張台灣主體意識的陣營,分裂為務實台獨路線(民進黨主流)與推動憲制訴求的建國派⋯⋯民進黨日後必須不停在對都會區、年輕、高知識份子選民訴求的理念,與地方派系的利益之間拉扯。

回到1980年代,還在「黨外」時期的民進黨內部,就已經發展出兩條不同路線,一條是以美麗島系為首的「議會路線」,因應政治氛圍逐漸鬆動,主張結合地方派系的實力,透過進入體制來達成改革目標;另一條則是以新潮流系為首的「群眾路線」,主張拋卻舊有地方派系的力量,直接以台灣主體意識與改革理念訴諸公眾。

1989年,成立僅三年的民進黨在地方選舉中取得六席縣市長的佳績,此後,雖然與地方派系靠攏、進行利益交換的路線受到黨內菁英的批判,但「地方包圍中央」的路線還是漸漸取得主導權,也演化為1992年時任民進黨主席的許信良提出的「選舉總路線」,以爭取多數選民支持、進一步達成中央執政為目標。

此舉留下兩個重大影響:

一、在過去以推翻國民黨威權統治為共同目標的黨外同志們之間,走社運路線的認為不能讓民進黨過度吸取靠抗爭、推動社會改革運動的能量,需要與之保持距離,也有認為應仿效歐洲經驗的社運人士,希望能在政治上有其它代表,綠黨遂於1996年成立;另一邊,台獨基本教義派也不滿民進黨擱置獨立建國進程,出走成立了建國黨,使得主張台灣主體意識的陣營,也分裂為務實台獨路線:以多做少說、爭取中央執政與國際認可支持為主的民進黨主流;以及以推動正名制憲為主要訴求、主張必須完全擺脫中華民國體制的建國派。

二、面對民進黨崛起的挑戰,國民黨以菁英路線應戰,壓制地方派系與形象不佳的政治人物,加上1997年修憲後凍省、廢省等措施,過去集中於「省」級的恩庇侍從體系(patron-client relation)失靈,資源流向地方縣市首長,於是,民進黨的議會路線吸納了一些在國民黨地方派系鬥爭中失勢或心懷不滿的政治人物,包括地方家族勢力進入民進黨。這也註定了民進黨日後必須不停在對都會區、年輕、高知識份子選民訴求的理念,與地方派系的利益之間拉扯。時至今日,這兩條路線、兩個陣營的角力,也反映在部份由「側翼」所展開的現象上。

另一個受「選舉總路線」深遠影響的事件,則是1994年主打省籍動員與歷史悲情的陳定南,在省長選舉中敗下陣來,但同年以「快樂、希望」為競選口號的陳水扁,卻順利當選首都市長,此後,陳水扁與其團隊的精準掌握社會潮流與流行脈動的文宣策略,以及具明確表演風格的個人特質,也成為民進黨選舉戰略萬變不離其宗的核心原則,從此開啟政治人物明星化、綜藝化的時代。

試圖在現實政治中突圍的「基進側翼」路線

早期的基進側翼從不吝對民進黨擁抱主流路線嚴厲批評,直到被認為是「李登輝意志的接班人」的蔡英文於2016年當選總統,才提出「內政交給民進黨、台獨交給基進黨」的政治分工,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內除國賊(國民黨與中國在地協力者)、外抗強敵(中國)」。

台灣政治的核心議題,一直都是對中關係與台海安全。隨著對「選舉總路線」的貫徹與第一次政黨輪替的鼓舞,對內,需要爭取更廣大的支持,說服選民即使民進黨執政也不會擅自改變現狀,對外,也需要讓重要盟友安心,信任民進黨是一個負責任的執政黨、不會挑起台海動盪。有鑒於陳水扁執政時期雖已試圖淡化台獨黨綱,以正式承認中華民國體制的「台灣前途決議文」取代,但美方仍覺得太過敏感、憂心民進黨執政可能影響西太平洋局勢穩定。

有鑒於此,2013年由柯建銘首次正式於黨內會議提出「台獨黨綱已完成階段性歷史任務,建議凍結」,此後陸續有黨代表提案要凍結或廢除。雖然都未正式通過,但不統不獨已成民進黨內主流的共識,對內對外均努力重建民進黨有能力處理好國際事務的信心與形象。

內、外處境的現實,以及民進黨的務實路線,讓心繫獨立建國的支持者們感到焦慮。此時,基進側翼出現了,試圖以歐陸政治理論、法國大革命等國族建構路線和去殖民化為主軸,填補當時已略顯老態、沒有什麼年輕人聆聽的建國論述。早期的基進側翼從不吝對民進黨擁抱主流路線嚴厲批評,直到被認為是「李登輝意志的接班人」的蔡英文於2016年當選總統,才提出「內政交給民進黨、台獨交給基進黨」的政治分工,將自己的角色定位為「內除國賊(國民黨與中國在地協力者)、外抗強敵(中國)」。

2020年1月11日,蔡英文在民進黨部召開國際記者會,自行宣布當選。
2020年1月11日,蔡英文在民進黨部召開國際記者會,自行宣布當選。

隨著與蔡英文執政下的民進黨展開合作,基進黨開始被一些傳統獨派譏為「民進黨的隨附組織」、「根本是民進黨側翼」,也因為其作為量體小的政黨,沒有大黨必須面面俱到、四平八穩的顧慮,基進黨在文宣與論述上,對國民黨和中國的種種統戰手段,一向以正面直接攻擊、也不介意用情緒性濃厚的語氣指責對手,風格強烈的文宣,使其在太陽花後政治覺醒的世代中也廣受歡迎

因其與民進黨「分工」的概念,以及直接打擊、譏諷等風格,也被後來的側翼粉專們承繼、延續。

因其與民進黨「分工」的概念,以及直接打擊、譏諷等風格,也被後來的側翼粉專們承繼、延續。自此,「側翼」一詞不再單指基進黨,而指某些特定社群帳號、粉專或為政策說明辯護的內容的代名詞。

綠營轉型、中國威脅:側翼的崛起與壯大

2014年,民進黨為挽回民心、洗刷陳水扁執政後期的不良印象,選擇在首都市長的選戰中,與在太陽花運動後以政治素人之姿崛起、被賦予「新政治」形象期待的柯文哲合作,來表達民進黨已經徹底改革、準備好重返中央執政的決心。然而柯文哲當選後的言行,特別是針對中國的態度,例如積極參與雙城論壇、「兩岸一家親」等言論,都讓綠營支持者感到失望,甚至轉為極度的不信任。

對柯文哲可能有意挑戰總統大位一事感到憂慮的綠營支持者們,認為他的當選多半歸功於民進黨提供的各種資源與文宣經驗,特別是集結了太陽花運動中最擅長使用網路社群的人才與言論領袖,若要讓其露出馬腳、讓一般選民認清他已「走鐘」,也必須使用相同的戰略和工具來反擊。然而當時民進黨內對是否自行提名仍多所猶豫,即使後來提名了姚文智,看似也未全力輔選,完全不像民進黨以前選舉時凌厲精準的文宣攻勢。

2019年8月6日,台北市長柯文哲舉辦「台灣民眾黨」首次創黨籌備大會,宣布將以台灣為名、以民眾為本。
2019年8月6日,台北市長柯文哲舉辦「台灣民眾黨」首次創黨籌備大會,宣布將以台灣為名、以民眾為本。

有些支持者對民進黨曖昧不明的態度感到失望,也有一些支持者認為應該體諒民進黨如今二次中央執政,要儘可能擴大支持、減少樹敵,但兩者的共識都是「我們自己來」。

有些支持者對民進黨曖昧不明的態度感到失望,也有一些支持者認為應該體諒民進黨如今二次中央執政,要儘可能擴大支持、減少樹敵,但兩者的共識都是「我們自己來」。於是開始有了「民進黨不好意思說的、不能做的,甚至是那些髒的、罵的,就由我們來說、我們來做」的側翼路線的共識,與深綠獨派合作,以「打醒柯文哲支持者」為己任,自嘲是覺醒的第N代柯粉、脫北者(柯又外號「阿北」,台語阿伯的意思)。

另一個促成這種側翼路線共識的,是2018年的全國性公投。雖然人權團體和法界一再示警,但為爭取黨內獨派以及地方派系支持,民進黨團並未在公投法修法中設下相關門檻,導致該年縣市長選舉時,共有十個公投案同時被提出,瞄準民進黨最重要的兩項內政承諾目標:非核家園與婚姻平權。而繼柯文哲之後,再次有一位政治人物,乘著新舊媒體聯合作戰,以簡單易懂的口號和訴求崛起成「韓流」,更一舉拿下民進黨執政了二十年的高雄市長寶座。

當時台灣也和西方國家一樣,深陷於社群媒體特性與演算法所造成的後事實政治的迷霧之中,且還有大量的、系統性的假訊息,包括中國系統性的網軍攻勢,針對農漁業、年金改革、家庭與教育等,不停被製造且投放到社群平台,引起社會巨大震盪和恐慌。然而政府相關部會的反應卻宛如一隻過時的大恐龍,整個尾巴都著火了,神經傳導訊號還沒通知到腦部,對多數攻擊都無法做出回應,甚至沒有必須回應澄清的危機意識,覺得照原先計劃按步就班進行政績宣傳即可,直到民調數字反應民間的慘烈戰況,府院黨高層才意識到不對勁,然而一切早就難以挽回。

2018年11月24日地方選舉與公投結果的雙重重創,加上隔年一月,習近平發表對台灣的強硬談話、六月起香港局勢也逐步惡化。雖然蔡英文強硬、堅定的談話,挽回了基本盤,開始以「辣台妹」形象出現於網路社群,但沮喪不安仍漫延在綠營支持者中,成了後來被戲稱為「芒果乾」(亡國感)所觸發的焦慮,不少支持者不甘於此,開始主動集結、組織反擊行動;至今仍有不少網民仍會在論壇中稱自己患有「1124 公投PTSD」,才就此覺醒,開始關注並對抗假訊息、轉為積極抗中、認為中國就是一切問題的來源。

至今仍有不少網民仍會在論壇中稱自己患有「1124 公投PTSD」,才就此覺醒,開始關注並對抗假訊息、轉為積極抗中、認為中國就是一切問題的來源。

而執政黨內部因敗選而苦思轉型,也因外部中國威脅力道更加檯面化,有著不能失去中央政權的沉重壓力。其實民進黨執政以來,對重要政策的宣傳投入經費,已遠遠超過國民黨時期,且十分重視網路社群的使用和影響力,卻仍舊不敵2018年各種假訊息的攻擊與境外勢力的資訊操縱和干預,迫使政府資訊宣導系統尋求再次深化與革新的可能性。於是,從政府高層到民進黨中央,加強的不僅是對相關訊息回應的速度提升,也直接展開與這些熱情支持者、側翼們的接觸、合作。

獨立記者劉致昕在《真相製造》一書中,針對相關現象進行深度調查與訪談,並將結果呈現在第六章中。過去,外界僅能從立場親民進黨的粉專、KOL發文內容的高度同質性與近乎同步、共時的特色,推測其中或許有某種默契或合作關係,但僅有少數報導去證實其關聯性,直到該書非常完整且具體呈現了這個現象。

例如書中指出,某部會公務員發現自己整理的政策資訊,被長官的幕僚轉給黨部、網紅、外部寫手甚至是匿名寫手在媒體投書中使用的資料,然而該部會與這些人之間並不存在直接的媒體採購或委託關係,讓公務員的工作成果,最終也成了選戰中的一環。

「側翼」彼此之間也有通訊群組,其中可能有來自部會、黨部或立委辦公室的人員,提供政策與法案資訊,再各別認領或依不同專長協作、產出圖文,針對正在流傳中的熱門新聞點、社會議題等做出反擊、回應,甚至和資訊戰的攻擊方形成了一個類鏡相的閉鎖循環:一樣有自己的新聞農場、溝通群組、匿名粉專與假帳號。

2019年12月15日,韓國瑜到雲林的造勢活動上演講。
2019年12月15日,韓國瑜到雲林的造勢活動上演講。

透過這些梗圖、文章的傳遞,側翼呈現了中國多年來在國際上打壓台灣、特別是SARS期間將台灣與國際隔絕的態度,以及疫情發生後種種掩蓋、隱藏、閃躲,導致疫情在全球擴散等惡行惡狀,讓一般民眾、特別是年輕世代對中國的惡感快速增加,同時加速了「台灣共同體」的進程。

這種「官民協作」在2020總統大選來到第一個高峰,不僅助蔡英文以史上最高票連任、逆轉韓流一年多來的氣勢,更讓「抵抗中國威脅」成為主流的社會共識,柯文哲、韓國瑜的聲望與社會信任,均因中國因素跌至低點,拒絕統一、認同台灣人身份的比例也來到新高點。而大選激情未散、COVID-19的疫情就隨之而來,在防疫的現實需求下,清楚、明確的疫情資訊,有穩定社會人心的功能,側翼再次發揮正面打擊假新聞的功能、迎戰在野黨政治人物認為應歡迎中國協助或求助中國的言論。

透過這些梗圖、文章的傳遞,側翼呈現了中國多年來在國際上打壓台灣、特別是SARS期間將台灣與國際隔絕的態度,以及疫情發生後種種掩蓋、隱藏、閃躲,導致疫情在全球擴散等惡行惡狀,讓一般民眾、特別是年輕世代對中國的惡感快速增加,同時加速了「台灣共同體」的進程,蔡政府的民意支持度與側翼粉專的觸及率,均來到另一次高峰。

嚴重的副作用:反威脅民主與公共

這樣的合作模糊了公部門與黨政應保持距離、各自獨立的界線,也損及從事媒體與訊息溝通的公務人員的中立性。再者,當一切成了聲量的攻防、成了搶奪風向的戰爭,也改變了政治運作和政策形成的過程。

我們可以將來自極權國家基於意識型態對抗、對民主國家社會弱點進行主動攻擊的作為,視為一種病毒。然而近幾年台灣所發生的,由執政黨的府院黨體系所建立、以聲量操作為主要策略的「社會溝通」形式,以及擁護台灣主體意識的網路使用者的集結與主動配合,所共同形成以對抗假訊息&境外敵對勢力的部隊的抵抗行動,也並非全然健康的抗體——反而同樣成為了對民主的運作、對公共議題的討論空間的威脅;觀察至今,更像是一種以毒攻毒,或被迫飲鴆止渴的現象。

首先,這樣的合作模糊了公部門與黨政應保持距離、各自獨立的界線,也損及從事媒體與訊息溝通的公務人員的中立性。再者,當一切成了聲量的攻防、成了搶奪風向的戰爭,也改變了政治運作和政策形成的過程。最顯著的一個指標就是,2020年的總統大選,沒有一個政黨認真製作各領域的政策白皮書。即使過去很多白皮書也是作文大賽,但好歹歷經學界、業界與技術官僚們一番用心檢視,畢竟這是與相關產業對話、爭取支持的重要依據。但到了「社群為王」的時代,一切都被圖卡和懶人包取代,每張配圖不超過200字說明的原則,使需要複雜性、多面向與多元思考的重大議題,全被壓縮成非黑即白的單選題。

由於每個參與者的動機並不相同,有些是自主的熱情支持者,但也有一些可能有其它利益交換或往來方式,無法從政府公開資訊、媒體採購或競選經費申報上找出關聯性並進行監督問責的;或者,也有表現良好、成功掌握選民喜好者,在獲得聲量後以專案或聘僱方式合作的。有了利益的競逐,生態就變得更複雜,也更容易以極化手段獲取流量,口味越下越重、甚至動輒對同陣營內部意見稍有不同者進行攻擊,要求支持者明確表態、站隊、口徑一致,以表現自身確實有能力帶風向、加強支持者忠誠度與喚醒熱情、進一步協助傳播資訊、為政策喉舌的實力。

2020年11月4日,台北一家酒吧,在場人士觀看電視了解美國大選現場結果。
2020年11月4日,台北一家酒吧,在場人士觀看電視了解美國大選現場結果。

這類競爭在2020年大選後,變得更加白熱化,靠著「激化」起家的粉專人數迅速成長,開始獲得商品業配(商業合作),也有粉專直接點名府或黨的重要職位或社群操盤手來攻擊,卻不見得有夠具體、合情理的理由。

這類競爭在2020年大選後,變得更加白熱化,靠著「激化」起家的粉專人數迅速成長,開始獲得商品業配(商業合作),也有粉專直接點名府或黨的重要職位或社群操盤手來攻擊,卻不見得有夠具體、合情理的理由。這些「網內互打」究竟是理念之爭,還是為求表現、競爭高層的注意和社群預算?而一整批粉專明顯從2019年才開始關注美國政治和台美關係,然後產出各種只有特定政黨與總統候選人有利台灣的文章,鼓勵台派激情投入美國大選,甚至譴責台灣內部「不夠感謝」川普、不夠熱情相挺的人們,最後演變成在美選爭議中大舉出征AIT粉專、讓美國外交智庫與媒體都感到困惑的鬧劇。

如果放在這個生態架構下來看,除了個別言論領袖或粉專主對國際政治觀察的專業不足、立場先決而有所偏誤,也無法確定是否有人刻意為之,藉此議題練兵操演、累積聲量,來對政府相關部會展現自己創造議題、帶風向能力的「火力展示」。

再者,地方派系支持,或有特定利益背景的政治人物,恐怕也有自己與側翼連絡的管道或群組,觀察部份立委或立院黨團辦公室幕僚們的臉書帳號,也可以找到他們與特定KOL們往來的痕跡。如文開頭所述,民進黨內的路線之爭其實延續至今,否則也不會有側翼粉專和KOL「凡事必稱新潮流的錯」。他們會給予側翼們什麼樣的資訊?以什麼樣的框架來看待在野小黨的訴求、社會改革倡議,和黨內的不同意見?

例如疫情中,團結抗疫成了多數人共同的期盼,於是不論是對醫事人員、教師下達出國禁令,是中配與其子女能否持有效證件回台、返台國民在居家檢疫期的電子監控、一般人的足跡實聯制、禁止未持PCR陰性證明的國人返台等措施,是否有違反憲法所保障之國民權利,以及聯合國相關公約精神的疑慮(台灣雖不是會員,卻是主動簽署兩公約的國家),全都無須討論,取而代之的是一系列簡化的圖文,是「有政府,請安心」的口號。這種來自人民的過度體諒,也導致台灣是少數在針對因應疫情的立法中,未明確設置國會定期監督、落日條款等要求權力機關節制且可即時問責的國家。

又例如藻礁議題,原本是牽涉台灣能源轉型規劃和環境保育、關係未來國家方向的大事,最後卻成了檢驗環團背景與是不是中共同路人的泥巴戰。而近來奧運議題成了全台民眾熱情之所在,黃金計劃、國訓中心改革等歷經多任政府、有長期延續性且實質內容仍有待加強改進的政策,卻被刻意截取片段資料,說成完全是蔡政府的政績,轉移了對運動員努力的關注,也讓很多民眾誤以為每位國手都享受了不少國家資源。

在這些作用加乘下,一般網民恐怕沒有能力分辯哪些確實是抗中的訊息、哪些是以抗中為名發起的派系鬥爭,而是否抗中也常常成為避免社會運動進行大規模動員、損及執政黨形象和選情,甚至損害特定人士利益的藉口。

我相信這其中也有完全不涉及利益、單純被熱情驅動的支持者,用愛發電做側翼,為的是抗中保台的信念。然而這些政治素人不一定具備對相關資訊的判斷能力,僅憑著愛台灣的素樸情感與同儕效應,一心相信自己是為台灣好、在對抗病毒,卻因為受資訊落差操控而不自知,或是對自身太有信心、太過執著,連部會或黨部的窗口都不見得勸說的動(參見《真相製造》359頁),成為各種罵戰的亂源,就像過度反應的免疫細胞,開始不分好壞對自己的身體展開攻擊,甚至越過底線成為資訊的變造者,或者宣稱在資訊戰中,以假新聞來對抗假新聞是合理的

在這些作用加乘下,一般網民恐怕沒有能力分辯哪些確實是抗中的訊息、哪些是以抗中為名發起的派系鬥爭,而是否抗中也常常成為避免社會運動進行大規模動員、損及執政黨形象和選情,甚至損害特定人士利益的藉口。這場戰爭,就跟以化療或放射線治療癌症的策略相似,面對中國的強大威脅、一波接一波的資訊戰、認知戰,任誰都不可能放著癌細胞不管,但也沒有人知道在台灣社會長出抗體之前,會不會先被這種以毒攻毒的策略、混雜了種種內部自己人各種利益與目的刺激出的免疫過激反應,摧毀了健康。

(本文下篇將於下週發表,討論側翼、粉紅化與國族主義的關係。)

編輯推薦

讀者評論 21

會員專屬評論功能升級中,稍後上線。加入會員可閱讀全站內容,享受更多會員福利。
  1. 國族主義的問題,既然一直在建構民族認同,必然帶來消滅異見

  2. 反思真的很重要啊

  3. 導致台灣是少數在針對因應疫情的立法中,未明確設置國會定期監督、落日條款等要求權力機關節制且可即時問責的國家。
    ****
    不好意思,我想就這部分回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8、19條已規定。
    關於肺炎條例第7條帝王條款的適當性,可以請作者多閱讀科技防疫法律研討會的文章。

  4. 这群衰货,也配粉红化,我们中国红可不想被绿帽给污染了

  5. 謝謝作者,文章水準依舊
    我覺得至少給自己一個機會吧,審視說某些反統抗中的做法,真的是可以接受的嗎,有沒有更好的可能呢
    這很像是在唱高調,但如果心裡沒有一點對理想的想像,那用力守護台灣為的又是什麼

  6. 中共網宣部跟小粉紅的性質
    跟所謂綠營側翼性質根本不同
    難道支持國民黨民眾黨的就不是藍營側翼?
    況且中共利用臉書 小紅書 yt
    對台灣進行無聲侵略難道不是事實?
    民進黨的支持度高過其他政黨是事實
    如果說民進黨的支持者=綠營側翼
    這樣的說法很不公平
    好像民進黨的支持者都是國家機器?
    那國民黨民眾黨的支持者就是無辜綿羊?
    在野黨應該看自己有多爛才會民調這麼差
    而不是看民進黨支持者眾多
    就說是年輕人被洗腦或自己被霸凌
    另外作者說民進黨支持者極端化
    難道國民黨跟民眾黨就很中立溫和?
    之前到處迫害反韓人士的韓粉是哪個陣營的?
    作者應該看清楚
    中共就是利用民主漏洞在反民主
    假資訊氾濫
    尤其中共操作明顯
    台灣政府難道不能反擊澄清?
    如果坐以待斃
    整天說綠營支持者討論不理性
    民進黨操作輿論
    那請作者提出可以抵抗中共思想滲透的方法

  7. 欣賞作者評論公共環境趨極化的嘗試,但我認為文章簡化了主題的複雜性和因果性。「粉紅化」的基本前提為對政黨絕對忠誠,單向支持政黨的價值觀,文章中網民的「反社會行為」作為社會宣洩壓力的一種偏差手段,其存在於社會階層各方各面,然而人們通常傾向於記住特殊的個例,卻無意中忽略了其發生的概率高低,如同偏激言論容易引人耳目,卻缺乏實質代表性。倘若將現今社群媒體興起造成的亂象,概括為支持者粉紅化,這種論述是否過於片面?

  8. 早就有这种感觉了,香港的本土派也这样。反正本左胶讨厌一切形式的民族主义,管你红的绿的黄的,都是一样的无脑狂热

  9. 喬瑟芬的文章總是寫的落落長,但又沒什麼重點。側翼的定義似乎也還是含糊,到底是指官方或黨職私下贊助的意見粉專,還是演算法匯集個人意見的網民?十年前社群網站出現後,這種同溫層極化的網路暴民現象不是只有台灣有,把它只歸咎於執政黨的責任是否公允?當代網路的開放性,是否適合將“優質的民主討論”寄望在這個場域裡?從國族認同、台美關係到能源議題,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和時間在網路上論述,簡短的意見表達,如果只被負面地解讀成鬧場、出征、被操弄的民粹,是否又是菁英主義般的自命清高?

  10. 認同以毒攻毒的後患說,及討論的品質下降。感覺無論對立的哪一方,思想對了就不管內容和細節。但以自己在各同溫層穿梭的感覺,所謂綠營側翼的受眾好像沒有很多啊,相關訊息量體和長輩群裡廣傳的中國好棒棒類的東西差不多,一直把兩者看作相同性質兩個極端的小眾,沒多在意。

  11. 必須採用以色列的兵役制度才能保障台灣安全。

  12. xx帝國主義對()的侵略,覺醒了()人民的民族意識,形成了抗xx民族統一戰線。
    有心人應該會發覺到,整篇文章轉折點在於習近平,令人忍俊不禁。

  13. 我很喜歡 「免疫過激反應」這個比喻,他很清楚點出了綠營側翼的本質。

  14. 基進側翼16年就改名為基進黨了,19年再改名為台灣基進

  15. 這是一種民族認同感的形成,沒筆者想得那麼糟。順利發展下去台灣就能成為新的民族國家

  16. 出征瑞莎、出征藝人、出征譚德賽、出征智庫、出征民主黨、出征任何不同意見的人,
    然後他們說這叫保護民主。
    這種極化政治世所罕見,也是民進黨政權的最大保證,以前是槍桿子出政權現在則是鍵盤子出政權——偉哉我黨!

  17. 2020年時基進側翼的抗韓(國瑜)大將陳柏惟,現在也是活躍的政治人物。
    這段應更正為基進黨吧?

  18. 多少國家資源被投入宣傳,這是以後台灣要重點追查追問的問題。
    不過我想民進黨應該也會消滅很多證據,外界只能勉強拼湊。

  19. 用國家資源抹黑政治對手
    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用謊言帶風向
    是我最厭惡側翼的原因

  20. 同樣大推《真相製造》!!

  21. 非常有趣的題目,終於有人整理了。另外也十分推薦劉致昕新書《真相製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