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陸深度端傳媒六週年

減碳承諾下的兩座煤城:失去煤的冷清無措,燃煤正旺的不見未來

在面對減碳、去煤的今天,那些以煤為生的資源城市,那些靠煤過活的人們,在等待一個怎樣的未來?

在大柳塔舊車站旁販煤的老王。

在大柳塔舊車站旁販煤的老王。攝:鄒璧宇/端傳媒

端傳媒記者 柳石 發自陝西

刊登於 2021-09-01

#去煤的未來#減碳承諾#化石能源轉型#氣候變化

【編者按】2030年碳高峰,2060年碳中和——中國在2020年做出的減碳承諾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能源、便是減少中國經濟對煤炭的依賴。中國會迅速「去煤」嗎?中國應該怎樣「去煤」?而這些承諾,又會體現在中國對外投資的能源項目上嗎?端傳媒推出「去煤的未来?」系列報導,本文是系列第一篇,我們走進了陝西省的兩座煤炭資源重鎮。

作為曾經和現在為經濟發展輸出血脈的礦區,銅川在煤炭資源耗盡後一直不知所措,而產量依舊的大柳塔則有恃無恐,似乎全然在這場能源轉型的討論之外。在以礦區為生的普通人身上,我們也看到,那些宏觀經濟數據的獲益與損耗,那些「改革」與「轉型」,都會直接作用到每一個個體的身上。儘管他們常常只是在灰頭土臉時抱怨一句,「都是命不好」;卻不會再問,是否無論大擴張還是大轉型,就非得以他們的利益為代價?

嗚——,火車拖著上百節空蕩蕩的鐵皮車廂緩緩駛入大柳塔鎮,停在一棟藍色大樓下方,等待裝煤。鐵道縱向穿過這座陝西與內蒙古交界的小鎮,連接起北部煤礦,又沿著「西煤東運」、「北煤南運」的多條鐵路,抵達中國東部、南部的用電大省。運煤火車也曾這樣轟鳴過被稱為「關中之『腎』」的陜西銅川,不眠不休地穿梭了幾十年。

煤炭,在肆意擴張的年代裏,代表著工業化與現代化的希望。這種可燃的黑色岩石,與下遊的火力發電、鋼鐵、水泥等,為中國經濟騰飛的神話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動能,也讓銅川、大柳塔這樣煤資源豐富的地方,從夾在山溝裏的貧困地區,變為財富聚集的工業重鎮。

時過境遷,煤炭身上的標籤已經不再是財富或發展。氣候危機迫使各國做出減碳承諾,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也終於在2020年的聯合國年度大會上表態,承諾中國在2030年實現碳高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在近年大舉推進煤改氣及新能源發電措施。在這份關於未來的敘事中,煤,定然要逐漸退場。而中國中西部以煤為生的資源城市,也似乎到了命運的拐點。

事實上,早在2015年左右,銅川就因資源枯竭而相繼關停了數個礦區。曾累積為中國各地輸出煤炭6億多噸的銅川老城,如今人流稀落,街道上一連數家商鋪緊緊關閉著捲簾門,在旅遊城市、數據城市等諸多轉型的聲音裏顯得不知所措。而自1996年來已輸出5.69億噸煤炭的大柳塔,因坐擁目前中國已探的最大煤田——神府煤田,而熱鬧依舊,有恃無恐,似乎全然在這場能源轉型的討論之外。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