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民眾的「猶豫」或「挑選廠牌」的行為,政府不斷呼籲、勸說民眾「輪到你就去打」,甚至在民眾抗拒AZ疫苗時,說出「英國女皇也打AZ」(實際上英女皇並未公布接種疫苗廠牌)等宣傳詞令,就是希望降低民眾的疑慮,提高疫苗的接種劑數。各大網路論壇也開始出現子女苦惱發問,「家裡的老人家怎麼勸就是不去打疫苗,怎麼辦?」
事實上,這名為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的現象,並非台灣獨有、也非Covid-19疫情中才出現。根據WHO的定義,疫苗猶豫是指「儘管有疫苗可用,但民眾遲遲不願或拒絕接種疫苗,導致疫苗可預防的疾病爆發流行」的現象。疫情持續肆虐、變種病毒來勢洶洶的此刻,將疫苗猶豫當做一個正式議題來面對它,發展出有效的風險溝通機制來緩解它,顯然是台灣未來防疫工作的當務之急。
台大健康行為與社區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官晨怡,長期研究台灣疫苗猶豫議題。在她看來,台灣的疫苗猶豫具有哪些本土特色?疫苗猶豫該如何解決?台灣政府當前的風險溝通的方式,還有哪些不足之處?
端=端傳媒;官=官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