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局勢 深度 國際 評論

喀布爾陷落,塔利班閃電奪權:阿富汗政府為何快速崩盤?

原本,人們以為塔利班並不會如此順利——畢竟政府軍擁有大批人馬和美式裝備,至少還能堅持一長段時間。


2021年8月16日,成千上萬的阿富汗人試圖逃離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正趕往哈米德卡爾扎伊國際機場。 攝:Haroon Sabawoon/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2021年8月16日,成千上萬的阿富汗人試圖逃離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正趕往哈米德卡爾扎伊國際機場。 攝:Haroon Sabawoon/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8月底本應是駐阿富汗美軍按照先前計劃完全撤離,持續二十年的阿富汗戰爭正式結束的日期。儘管在年初美軍開始撤離時,有媒體預計稱,阿富汗政府會在6個月內不敵塔利班而倒台。但大家都覺得塔利班並不會如此順利——畢竟政府軍擁有大批人馬和美式裝備,至少還能堅持一長段時間。

然而,7月開始,塔利班不斷攻取省會城市。到了8月,塔利班佔領阿富汗的各大城市——坎大哈、加茲尼、赫拉特。僅剩喀布爾還在政府手中。當地時間8月15日晚,塔利班武裝逼近喀布爾市區,阿富汗總統阿什拉夫·加尼(Ashraf Ghani)宣布辭職並飛往國外。隨後,塔利班的武裝人員進入總統府,宣布成立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開始接管喀布爾城。

政府軍的快速崩潰,和塔利班的閃電般奪權,令全世界的觀察家們都大跌眼鏡。人們被喀布爾機場逃難和絕望的人群影像所震驚。料想美國政府恐怕也沒有做好如此快速崩盤的準備,以至於要提前幾日匆匆再部署3000多名士兵協助使館儘快撤離。畢竟,撤退本不意味着潰敗。

如今,在塔利班令的攻勢下,美國和中國互聯網上充斥着將撤離喀布爾和越戰中美國撤離西貢相提並論的文章。一邊是藉助喀布爾的場面批評拜登的撤軍政策失敗、導致全球領導力受損,另一邊則是諷刺美國面子掃地霸權衰微。

撤出阿富汗,算是拜登時代美國整體戰略重心轉移的一環——既然美國已經將中國視為頭號競爭對手,將印太視為最可能引發衝突的舞台,那麼就必然削減印太之外的存在。阿富汗人就是這樣的「犧牲品」,換取的是美國騰出手來將更多資源投入制衡北京的位置——比如台灣和南海。

但拜登大概沒有料到塔利班能夠如此快速奪取喀布爾。儘管他們的快速推進早在之前就有預兆——比如8月初,在攻佔赫拉特時,塔利班俘虜了曾經權傾一方的阿富汗地方軍閥伊斯梅爾·汗(Ismail Khan),代表着舊的地方力量和政府軍的聯盟都無法阻擋塔利班的推進。只不過,沒人想到局勢會如此戲劇化地快速推進下去。

塔利班的「多米諾」戰術

在塔利班逼近喀布爾的過程中,中文互聯網上很多人用「農村包圍城市」來形容塔利班的作戰方式。儘管許多這樣的文章只是隨口就來,並且甚至以此證明塔利班是一支「人民軍隊」,但塔利班在2021年的作戰,的確顯示出了強烈的機動性和靈活程度。

耕耘阿富汗新聞多年的《阿富汗分析》在塔利班節節勝利時發表過一份深度調查報告,記錄了阿富汗東南部巴克提亞(Paktia)省6月底的戰鬥經歷。在6月底的短短6天之內,巴克提亞省的14個地區就有11個淪陷於塔利班之手。報告中提到的塔利班作戰模式具有代表性,可以一窺他們的戰術策略。

根據報告的描述,在過去數年中,阿富汗政府對國家的控制基本上限制在城鎮。塔利班已經在阿富汗各地和政府軍交戰多年。美國為阿富汗政府軍做的規劃認為,應該在頻繁的襲擾面前放棄小基地,守住大的區域中心城鎮。這樣的交戰模式下,形成的格局往往是塔利班在鄉村地帶遊走,政府軍警控制着城鎮。結果是,早在2021年之前,阿富汗很多地方就形成了「農村(塔利班)包圍城市(政府)」的格局。比如在巴克提亞下轄的Zurmat地區,當地人對報告撰寫者形容稱,2021年之前塔利班已經「80%地控制了這一地區」,政府只剩下了城鎮。

在2021年美軍撤出後,塔利班開展了對城鎮的攻擊。而在攻擊前,塔利班已經通過一些非常規手段實現了更有利的進攻位置。

其中一種手段是暗殺。2020年到2021年,塔利班在阿富汗全境策劃了大量暗殺行動。從中央政府的部長,到地方的議員和村落頭人,無不是塔利班的暗殺目標。暗殺配合各類襲擊,起到的效果並不是要打垮政府,而是打垮人的心理防線,使為政府工作的阿富汗人生活在恐懼中。許多人為了確保安全搬往喀布爾之類的大城市,這就使得鄉村地帶的塔利班控制更為牢固。

在對城鎮發動總攻時,塔利班首先會試圖恐嚇和招降城鎮守軍。警告當地安全部隊別作戰,以免被殺。在常年的暗殺和襲擊之後,這樣的勸降效果不錯,很多地方的政府軍警都是直接投降或者逃亡鄰國,又或者撤往其他城市。

至於留下來的守備力量,塔利班可以利用充分的機動性集中兵力攻破。而各地的政府軍因為扼守城市,不敢越過郊野地區前往其他城市貿然支援。這就給了塔利班集中精鋭兵力打擊政府軍的良好環境。在Zurmat的例子中,報告指出當地守軍頑強地和塔利班交戰了半個多月,在最後的戰鬥中守軍只有數十人的規模,而塔利班從周邊戰區調動了上百人,分為好幾個團隊實現24小時三班倒輪流進攻。最終守軍投降。

在破城後,塔利班會展開政治和宣傳攻勢。一方面,他們貼出赦免文告,暫時不威脅為政府工作的人的生命和財產。這令許多人感覺塔利班的手段「軟化」了,變得可以接受。另一方面,塔利班開始使用互聯網和社交網絡傳播他們接管城市的照片和視頻。這讓更多人看到塔利班治下「也挺好的」,投降的軍警和政治人物也「現身說法」,證明佔領者的仁慈。這樣一來,更多的城市也就一個接一個地倒下了。

《阿富汗分析》的報告認為,塔利班的圍城戰術類似「多米諾骨牌」——預先布置好了各種力量,然後大力一推,政府軍便一處接一處地疲於奔命潰不成軍了。

2021年8 月12日,阿富汗喀布爾西南部的坎大哈,戰鬥後煙霧升起。

2021年8 月12日,阿富汗喀布爾西南部的坎大哈,戰鬥後煙霧升起。攝:Sidiqullah Khan/AP/達志影像

毫無章法的政府軍

塔利班固然在20年的戰火中變得更加強大,但最令人大跌眼鏡的,還是阿富汗政府的糟糕應對。人們不禁想問:在過去數年到今年的時間裏,阿富汗政府做了什麼,令塔利班能夠如此順利地接連攻取城市,最終入主喀布爾,眼見就要實現復興「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的夢想?

事實上,直到8月初,阿富汗政府還在應對一系列執政危機。比如,阿富汗的財政問題持續嚴峻。根據《福布斯》的報導,從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開始以來,美國總共在阿富汗投入了1430億援助,其中60%分配給了安全領域。這意味着,阿富汗政府軍警的收入和維持,很大程度上來源於美國在內的國際援助。但是近十年來,對阿富汗的國際援助逐漸減少。比如據《福布斯》統計,美國對阿富汗政府的年度援助金額已經從2011年的130億美元下降到了2019年的50億美元。

而據世界銀行的估算,阿富汗政府在近年來有大約75%的開支來源於國際援助。近年來援助的縮水意味着阿富汗政府在安全和戰爭方面可以投入的資源更加有限。固守城市的戰略也和這樣的經濟狀況有所聯繫。

在喀布爾淪陷後,資深阿富汗觀察者,《阿富汗分析》的創始人Martine van Bijlert寫了一篇文章,列舉了阿政府快速潰敗的原因。文章中認為阿富汗政府沒有擔負相應的防務責任。比如,很多地方報稱阿富汗政府軍的裝備不足,但政府事實上仍有足夠的裝備和彈藥,只是沒能夠預先分配好。此外,不少地方的公務員抱怨多月來沒法發出工資,政府職員和政府軍警的士氣不高。2020年的另一份報告指出,阿富汗警察系統缺少培訓、人員不足並充斥腐敗,使得作為維持治安關鍵力量的警方其實無法發揮效能。在前文提到的Zurmat地區的戰鬥中,當地警察的實際在崗人數只有編制人數的30%左右。

許多戰地報告,如8月一份對Nimruz地區的觀察也都指出,阿富汗政府軍警的指揮系統混亂,經常得不到連貫的指示。而其作戰效率和能力也常常有賴於前線指揮官的素養與經驗,不同部隊之間也缺少配合。這導致在實際作戰中,只有阿政府軍的精鋭部隊有能力參與一些攻堅的作戰行動,而普通部隊在塔利班集中優勢兵力的時刻很難守衞城鎮。

在前總統卡爾扎伊(Hamid Karzai)時代(2001-2014年),阿富汗政府很依賴地方武裝參與到打擊塔利班的軍事行動中。加尼上台後,阿富汗政府對地方武裝進行了更多改組和削減。這一計劃長遠是為了減少濫用武力導致的更多衝突,但是短期必然會削弱政府軍警的作戰能力。不過,塔利班並沒有給加尼政府貫徹長期政策的機會。

更重要的是,多年戰爭中,阿富汗政府軍一直和聯軍協同。美國為主的聯軍在攻擊塔利班時留下了不少負面記錄,如轟炸和戰鬥導致平民傷亡,虐待囚犯,濫抓濫捕等等。阿富汗政府軍也時常捲入這類事件,乃至軍人掠奪平民。結果是,一般平民對政府軍的信任不斷降低,給了塔利班更多機會。這使得政府軍的戰事愈發艱難。

2021年6月25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華盛頓的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接待阿富汗總統加尼。

2021年6月25日,美國總統拜登在華盛頓的白宮橢圓形辦公室接待阿富汗總統加尼。攝:Pete Marovich-Pool/Getty Images

學者總統的糟糕應對

雪上加霜的是,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的總統阿什拉夫·加尼是一名有着濃厚海外背景的學者,由這樣一名政治人物面對美國撤軍留下的狀況和塔利班的攻勢,是阿富汗的局勢加速惡化的其中一個原因。

加尼出身艾哈邁德扎伊家族,是一位強硬的阿富汗民族主義者。早年他留學海外,先後在貝魯特美國大學和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獲得了文化人類學的本科和博士學位。他的研究聚焦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阿富汗鄉村社會的法律實踐。後來他去了世界銀行工作,專門研究如何「修復失敗國家」。然而,他的總統生涯卻顯示出,學術和政治的現實實踐之間,是巨大的落差。

加尼之前的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曾在蘇聯阿富汗戰爭期間前往印度讀書,後來到巴基斯坦,為反蘇的聖戰網絡籌款,這樣的經歷使得他在國內國外人脈廣泛。卡爾扎伊政府類似一個「大帳篷」,努力吸納各路地方豪強和各地前軍閥,給他們政府公職,並在地方上更依賴傳統部族勢力統治。

相比卡爾扎伊,加尼更像一個「改革者」。在奧巴馬時代為美國撰寫的政策報告中,加尼就指出要改革阿富汗政府。卡爾扎伊的政府能夠平衡許多力量,並且動員他們對抗塔利班,但也非常依賴分肥政治。加尼試圖扭轉這個局面,但結果是他將許多可以團結的力量推離了喀布爾的政府核心。今年6月時,阿富汗新聞網站《Tolo News》就報導稱阿富汗的許多政治領袖不滿加尼的獨斷作風。他們認為加尼沒能夠儘快在政治人物中形成共識並向着共識方向努力。有政治領袖批評加尼訪美時也不徵詢其他人的意見。

也許正是這樣的原因,加尼在整個塔利班的攻勢中顯得非常反應遲鈍,到了塔利班進攻喀布爾前兩天,加尼還發表講話說要重新組織阿富汗政府軍維護國家安全。轉眼間則是大勢已去。直到塔利班逼近赫拉特,加尼才安排當地老軍閥伊斯梅爾·汗前去救火,結果戰敗被俘。

但也許,短短20年的時間根本不夠改變阿富汗社會。指責阿富汗政府無能或加尼這樣的政治人物無能,也許並不足夠公允。畢竟,如果加尼能把他集中政府權力,削弱地方力量的改革野心完成,那麼阿富汗政府可能會變得更有能力應對許多問題。而恰恰是,在這種方向剛剛開始展開,舊有的,能勉強維持局面的東西紛紛被加尼放到一邊的時候,美國人選擇了撤退。

對阿富汗來說,更大的背景是,全國大多數不喜歡塔利班的人可能都搬到了喀布爾,喀布爾的人口在短短20年間增長到了400萬。但在大城市之外,農村社會仍然沒有那麼多變化。儘管城市女性會擔憂自己被再次禁錮在家中(很可能會發生),但在共和國治下,阿富汗鄉村也仍然是一個女性無法接受高等教育,無法獨自出門的社會。在這樣的社會中,共和國政府或塔利班統治,其實並沒有區別:男人們的生意照樣是生意,錢照樣是錢。

(布犁,國際新聞記者)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

端傳媒
深度時政報導

華爾街日報
實時財訊

全球端會員
智識社群

每週精選
專題推送

了解更多
阿富汗局勢 布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