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大陸深度端傳媒六週年

【重磅】中國新左三十年,「國師」的三重嬗變

民族主義如何終於跨越了意識形態的三個圈層,實現了政治菁英、知識階層和大眾之間的「通三統」?

2021年5月30日,遵義會議紀念館內其中一部分,有歷代中共領導人的照片,場內有小朋友帶上國旗在內參觀。

2021年5月30日,遵義會議紀念館內其中一部分,有歷代中共領導人的照片,場內有小朋友帶上國旗在內參觀。攝:林振東/端傳媒

韓大狗

刊登於 2021-08-10

#韓大狗#評論

【編者按】:對中國自信,是當下民族主義最外顯的特徵之一,從政治精英、知識階層,到大眾,近年來都不斷對此進行表達、競爭注意力。同時,互聯網也成為了各種論述、號召匯集,動員、舉報頻頻發生之地。端傳媒評論組八月推出重磅專題,從理論到行動,從個體到組織,解析現在中國大陸互聯網上的民族主義生態。本篇為第一篇:「網紅國師」背後,是新左派思潮上裂變的三十年。另外,本文也建議搭配閱讀作者的另一篇文章:民粹、粉圈、流量經濟,如何造就了姿勢份子們火紅的影響力。

近幾個月來,一部分中國學者在網絡上的論斷不斷吸引着人們的眼球。從表示「月收入2000人民幣的中國居民,比月收入3000美元的美國居民過得好」的經濟學者陳平,到發布「中國點火vs印度點火」微博嘲諷印度疫情的政治學者沈逸,都因為長期發布出格言論而成為網絡紅人。最近期的例子,則是中國人民大學的金燦榮,他將不久前河南省發生的暴雨和洪災與美國的「氣象武器」扯上了似是而非的聯繫。

在兩個月前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經談到過,現今知識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徵,是知識平台的娛樂經紀化,如觀察者網、乃至微博等內容平台,紛紛轉型為學者的經紀公司,以娛樂圈造星為模板,孵化學者網紅,依靠不斷出位吸引流量。這些學者的出位言論,看似異軍突起、無根無據,但實際上,其背後卻有着深刻的思想資源積累。甚至就在觀察者網平台的另一些角落裏,沈逸、金燦榮等人的學界前輩們,在試圖搭乘網絡流量順風車的同時,也是在給這些網紅做着思想史的註釋。本文試圖考察的,正是這些近期噴湧而出的民族主義出位言論背後的思想資源。

本世紀初,曾有政治學者提出過一種分析中國意識形態傳播的方法:將意識形態的主體分為三個圈層,分別是政治精英、知識階層和大眾,以觀察其相互間的一致性與不同,以及彼此的影響(註1)。當然,這三個圈層的劃分遠非如此明確,尤其是用來考察憑藉網絡出位言論而出名的網紅學者——對於金燦榮和張維為等人,很難說他們所代表的,究竟是知識階層還是大眾。

當年,鼓吹民族主義、甚至一部分鼓吹自由主義的學者們,最想要實現的圈層躍遷,並非是在知識階層與大眾之間,而是在知識階層與政治精英之間。但今天,向下的民粹式動員已然成為傳播民族主義觀點的不二法門。甚至學者想要獲得向上的、精英階層中的影響力,也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在大眾中出名來實現。

這一模糊性並不是我們今天才面臨的新鮮問題。實際上,在此理論提出之時,這三個圈層之間的模糊性就已顯現。不同的是,當時鼓吹民族主義、甚至一部分鼓吹自由主義的學者們,最想要實現的圈層躍遷,並非是在知識階層與大眾之間,而是在知識階層與政治精英之間——在1990年代和2000年代早期圍繞着新左派和自由派的爭論之中,二者都試圖將自己的政治觀點作為政策方面的諫言向上呈遞,或者至少通過發展自己的學說對政治精英施加影響。

與此同時,面向大眾的自由主義少有傳播,而面向大眾的民族主義則孤立於學術圈之外,諸如《中國可以說不》、《中國不高興》等通俗民族主義讀物,往往被觀察者獨立於當時正在如火如荼進行的新左、自由派之爭。

而今天,正如金燦榮們正在不斷證實的,向下的民粹式動員已然成為傳播民族主義觀點的不二法門。甚至學者想要獲得向上的、精英階層中的影響力,也很大程度上需要通過在大眾中出名來實現。「人民」,貌似已經「在場」了。那麼,民族主義如何終於跨越了意識形態的三個圈層,實現了政治菁英、知識階層和大眾之間的「通三統」?而人民的貌似在場,是否意味着他們獲得了某種左派曾經呼喚過的政治主體性?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