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深度河南暴雨

「吃人」的地下空間:河南暴雨揭開哪些問題?如何改進?香港有哪些經驗?

排洪關鍵不止在設計方,而是在「如何避免和解決所有不良後果」。

2021年7月23日中國河南省鄭州市,人們騎著裝載機穿過洪水淹没的街道。

2021年7月23日中國河南省鄭州市,人們騎著裝載機穿過洪水淹没的街道。攝:Aly Song/Reuters/達志影像

端傳媒實習記者 王炫迪 莊誠靜 發自香港

刊登於 2021-07-30

#極端天氣#河南暴雨#洪水

過去一週,極端強降雨襲擊河南省中部,水庫決堤,街道被淹。從事後公布的數據來看,自7月17日20時至20日20時,河南省會鄭州市三天的過程降雨量達到617.1毫米,幾乎相當於以往一整年的總量。尤其7月20日16-17時,鄭州氣象站觀測的降雨量達到 201.9 毫米,突破中國大陸小時降雨量歷史極值。據官方數字,至7月29日,這場特大暴雨引發的洪澇災害和次生災害,已造成至少99人遇難、近1366 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估計達 885 億元人民幣。

隨着全球變暖,極端天氣正越來越常態化。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表示,人類引起的全球變暖導致全球範圍內強降水事件的頻率、強度和數量都在增加。

近年來,中國短歷時超標準暴雨頻繁發生,並呈逐年增加趨勢。1960年代,極端降水每年約佔中國降水事件的10%-15%。但近20年來,這一比例上升到20%。7月14日,國際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發布《與「洪」共存—— 中國主要城市區域氣候變化風險評估及未來情景預測》報告,顯示近60年來,長三角地區和廣東省極端降水(暴雨日數和暴雨過程發生頻次)均呈波動增加趨勢。即使是乾旱的西北部內陸城市也出現了強降雨的情況。2018 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北部的秦城鎮在一個小時內遭遇了 110 毫米的降雨,而該地區此前的年降雨量記錄僅為 52.4 毫米。

「風險不僅集中在經濟社會高度發達的一線和二線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鎮區域的氣候變化風險也在快速上升。」中國國家氣候中心高級工程師、報告的主要作者任玉玉說,「本已匱乏的財政資金,相對落後的基礎設施建設,由於人口流動導致的老齡人口等脆弱人群比重上升——這都將導致這些區域脆弱性增加,成為氣候變化影響的高風險區。」

2021年7月23日中國鄭州,吸水機組在京廣南路隧道內抽水,加快隧道內的排水速度。
2021年7月23日中國鄭州,吸水機組在京廣南路隧道內抽水,加快隧道內的排水速度。圖:Costfoto/Barcroft Media via Getty Images

復旦大學城市公共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滕五曉向端傳媒表示,「我們過去主要圍繞大江大河發生一些流域性的洪災。這些地區隨着水利工程以及防洪堤的建設,防洪能力有很大的提成。城市內澇現在反而成為比較常見的降雨災害。」

暴雨襲城,地下空間成為應對內澇的關鍵角色之一。可在鄭州暴雨中,地下空間不僅無法吸收多餘的水量,更是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主因之一。

7月20日傍晚,持續性強降雨造成的積水衝進鄭州地鐵5號線,500餘名乘客被困海灘寺至沙口路站區間。車廂內積水一度到達乘客胸部以上,導致10餘名乘客不幸喪生。同一天,暴雨引起的洪流奔湧進京廣北路隧道兩端,造成200多輛汽車被淹,至少6人遇難。鄭州交警於7月23日中午發布,除京廣路隧道之外,16條市內隧道形成積水點。多處地下車庫遭暴雨積水漫灌,車輛受損。

吞噬了生命和財產的城市地下空間,暴露了哪些問題?又如何做出改進呢?

2021年7月26日中國河南省鄭州市,救援人員進入 5 號線地鐵站檢查。
2021年7月26日中國河南省鄭州市,救援人員進入 5 號線地鐵站檢查。圖:China Daily via Reuters/達志影像

擴張的地下空間,與消失的排水網絡

近年來,中國各大城市大規模開發地下空間。據《2020中國城市地下空間發展藍皮書》顯示,從2016年至2019年,中國城市地下開發逐年增長,投資總規模保守估計達8萬億元。2019年,中國全國地下空間新增建築面積約 2.57 億平方米,同比增長 2.47%,新增地下空間建築面積(含軌道交通)佔同期城市建築竣工面積的比例約19%。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孔鋒在接受端傳媒採訪時表示,近年來各城市大規模開發地下空間,多數為滿足經濟活動的需求,相應的蓄水排洪網絡建設被忽視。

以鄭州為例,該市為了打通三環內老城區與三環外新區的交通瓶頸,實現「主城區內15分鐘上快速路,快速路15分鐘上高速」,於2007年規劃建設28條下穿隧道打通快速路。然而,一位地下工程專家對《中國新聞週刊》表示,老城區的地下超級工程,因地上區域受限,往往難以保證應有的防汛設計。舉例而言,為隧道周邊排澇而建設的排水管,需要通過雨水口、雨水井接收降雨。位於最表層的雨水口的作用是迅速收集雨水,因而一般垂直設於雨水井上,例外情況下設在雨水井上游一兩米處。但鄭州多條隧道的規劃都顯示,因為新建排水管道距離道路紅線不足1米,無法就地設置雨水口,只能將雨水口安排在雨水井上游3米甚至更遠的位置。

排水網絡需要佔用城區大量的地下空間,若在前期規劃階段沒有納入考量,後期則難以完善。孔峰強調,鄭州面對的難題並非特例。中國雖在16年修訂了《室外排水設計規範》的國家標準,但由於這份標準制定得太晚,許多城市普遍沒有達標。礙於管網對接與日常養護的高成本,很多建成區無法更新其排水系統。

「目前大範圍更新換代現有的排水系統在中國不具備操作性,只能通過在新建城區時預先規預。像鄭州這種特大城市,由於很難大規模重新改造地下管網,特別是老城區的管網改造可能還涉及拆遷問題,很難在短時間內提升管網標準。」孔峰說。

根據該標準,城市內澇防治設計重現期,中等城市和中小城市(常住人口100萬以下)為 20~30 年,大城市(常住人口100萬以上)為 30~50 年,特大城市(常住人口500萬以上)為 50~100 年,超大城市(常住人口1000萬以上)為100年。這一標準還要求在商住建築物和道路等處,常規雨水管渠排不了的多餘徑流,必須通過修建入滲、調蓄、抽排等設施來達到保護要求。

而據統計,中國承擔防洪任務的640多座城市中,城市暴雨洪澇標準小於50年一遇的約佔80%,達到100年一遇的不超過10座,50年一遇以上的進展18%,還有約21%的城市未達到10年一遇。

2021年7月22日中國鄭州,高速公路隧道入口處,在洪水中損壞的汽車。
2021年7月22日中國鄭州,高速公路隧道入口處,在洪水中損壞的汽車。攝:Bai Zhoufeng/VCG via Getty Images

預警與普查

除了提升城建部門的排水標準之外,孔峰強調,也應完善各個城市的預警機制,保證不同部門之間的聯絡暢通。目前,應急預案太過粗糙,並且偏向於理論和整體思路,可操作性不強。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