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什麼是「芬蘭化」?:一個在強權夾縫中求生的北歐小國生存史

「芬蘭化」之所以成為現實,恰恰在於無論是芬蘭還是蘇聯,經歷大量誤判和代價,終於共享了同一套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的外交哲學。

1965 年,芬蘭赫爾辛基的三個鐵匠雕像。

1965 年,芬蘭赫爾辛基的三個鐵匠雕像。攝:Harvey Meston/Archive Photos/Getty Images

麥克李

刊登於 2021-07-18

#冷戰#芬蘭#評論

提起芬蘭,大部分人首先映入腦海的都是諾基亞這個(前)手機巨頭和5G技術領先者之一。藝術愛好者可能會想到著名作曲家西貝柳斯和芬蘭獨具特色的設計風格。這個恬靜、富裕,彷彿置身世外桃源的小國和其他北歐國家一樣享受着超高的生活水平與完善的社會福利和公共教育。近年上台芬蘭的新內閣由很多位年輕女性執掌,更讓世界見識到芬蘭在兩性平等上的領先地位。

如果我們打開一副歐洲北部的地圖,就會發現芬蘭的地理環境並不那麼「得天獨厚」。如今的芬蘭灣平靜且不識戰火,然而在俄羅斯帝國擴張的帝國時代和超級大國劍拔弩張的冷戰高峰,芬蘭的地理位置從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實際上,芬蘭作為現代主權國家的獨立史,只有100年。在這之前,他是沙皇俄羅斯帝國內享有特殊憲法地位的大公國,被俄羅斯徹底納入囊中之前,芬蘭地區是瑞典和俄國兩大北方強國長期爭奪的重鎮。瑞典想要插手大陸事務,勢必要在波羅的海有落腳點,而想要面向海洋擴張的俄羅斯,直接奪取涅瓦河口的三角洲地區從無到有地建立了新首都聖彼得堡(在蘇聯時期稱作列寧格勒)。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1917年的兩次革命讓俄羅斯帝國短暫地分崩離析。原俄羅斯的波羅的海省份和烏克蘭地區紛紛脱離帝國宣布獨立。俄羅斯參與瓜分的波蘭也在畢蘇斯基元帥的統帥下重新建立自己的國家身份。雖然紅軍通過武力「收復」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但是在俄羅斯內戰中,芬蘭的「白衞軍」在德國幫助下打敗了親布爾什維克的赤衞隊,建立了並不從屬於俄羅斯和蘇聯的主權國家。

這種領土安排造成一個嚴重的問題——獨立芬蘭的國境線距離列寧格勒只有不到40公里。芬蘭和其它三個波羅的海國家一樣,可以封鎖紅海軍的波羅的海艦隊的行動,並允許第三國通過海路或陸路發動對蘇聯的進攻。在蘇聯內戰中,協約國艦隊確實通過芬蘭灣實施過對白軍的支援。這對被「敵對勢力」包圍的蘇聯來說是無法接受的地緣政治風險。內戰的記憶和對俄羅斯帝國擴張本性的懷疑,同樣在芬蘭一方滋生了對蘇聯意圖和行為的不信任。但是在整個20年代和30年代早期,亟需從內戰中恢復並建成社會主義經濟體系的蘇聯領導層不得不接受他們無法控制的現狀。1932年,蘇聯和芬蘭簽署協議,承認1918年邊界線的永久化。

1939年,俄羅斯佔領芬蘭期間,軍隊穿過維堡。
1939年,俄羅斯佔領芬蘭期間,軍隊穿過維堡。圖片來源:© Hulton-Deutsch Collection/CORBIS/Corbis via Getty Images

一、二戰前對蘇聯的強硬態度

這一「現狀」在30年代後期發生急劇變化。隨着蘇聯頭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其軍事潛能至少在賬面上已經大大改善。《莫洛托夫-裏賓特洛甫條約》雖然暫時穩定了蘇聯和德國的關係,但斯大林從來沒放鬆對希特勒的警惕。而他甚至以同等、如果不是更加懷疑的目光打量着「英法帝國主義」。如此一來,不受控制的波羅的海國家和可能作為外國攻擊跳板的芬蘭就變得愈發不可忍受——列寧格勒不但是俄羅斯的第二首都、第二大城市,具有重要的戰略和象徵意義,他同時也集中了大部分蘇聯的軍事工業生產能力。

物質和外交條件都站在斯大林一邊——儘管紅軍剛剛經歷過大清洗,但和20年前內戰時相比畢竟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秘密附件中,芬蘭和波羅的海國家已經被希特勒讓給斯大林作為蘇聯的「勢力範圍」,這意味着這些小國不會向上次大戰那樣獲得來自德國的援助。

1939年,斯大林迫使拉脱維亞、立陶宛、愛沙尼亞和蘇聯簽署互不侵犯條約,在三國部署了蘇聯軍事基地,並最終於1940年6月吞併三國。對於芬蘭,斯大林的態度更加温和克制。現在的解密檔案顯示,斯大林在1939-1940年的蘇芬戰爭(「冬戰」)前的所提出的「最小的」外交需求並不是全面吞併芬蘭的前奏和藉口。蘇聯要求芬蘭將國境線遠離列寧格勒,租借海軍基地,並要求割讓若干芬蘭灣島嶼給蘇聯。作為回報,蘇聯願意將蘇聯境內的東卡累利阿的一部分交換給芬蘭。斯大林幾次對芬蘭代表團表示這是他能做出的「最大讓步」,蘇聯和其它大國相比簡直是吃虧的老實人。

芬蘭代表團從赫爾辛基那裏沒有得到答應這一讓步所需的靈活授權。作為一個議會民主制國家,芬蘭憲法規定主權領土完整不可分割,而任何領土變動都要求一會六分之五多數。儘管芬蘭的「國父」、軍事領導人曼納海姆元帥和代表團成員、後來的芬蘭總統巴希基維對芬蘭和蘇聯的軍事對抗不抱幻想,因此試圖推動芬蘭接受蘇聯的條件,但國內的政治環境不允許他們做出妥協。

芬蘭的主要潛在盟友德國、法國、英國都不建議芬蘭與蘇聯進行直接對抗,作為斯堪的納維亞最大鄰國的瑞典只願意對芬蘭給出「道德支持。」 芬蘭人只能依靠自己區區370萬人的人口和近乎空白的工業能力進行抵抗準備。他們在維普里(維堡)一線構築了著名的「曼納海姆防線」,並充分動員所有力量參與軍隊訓練。最後,斯大林決定給芬蘭人一些教訓。蘇聯在1939年底利用一起自導自演的「軍事糾紛」開啟了對芬戰爭。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