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2月民進黨中常會上,蔡英文總統表示,她20年前當陸委會主委時,看到的是台商的移出,但是20年以後的現在,她成了總統,現在看到的景象則變成是人才、資金、投資回來,表示現在是台灣經濟「百年難得一見的機遇」,希望善用這機遇,打造出更多像台積電一樣的護國神山。
蔡英文與台灣政府的振奮,很大程度來自於前一年台灣火熱的經濟表現。儘管2020年全球飽受疫情衝擊,出現經濟成長率-3.5%的低迷表現,台灣卻逆勢繳出成長3.11%的驚人成績,幅度居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前30大國家之冠。這表現部分歸功於台灣疫情控制得當,但出口飆高也是關鍵——台灣出口總值佔GDP比重高達65%,而根據財政部數據,2020年台灣出口值年增4.9%,來到創歷史新高的3452.8億美元,另外出超總額達587.9億美元,也是新高。多年來民眾形容為「低迷」的台灣經濟,似乎終於迎來屬於自己的鎂光燈時刻。
然而,在本土疫情延燒的此刻,這樣的經濟成就能否繼續也讓許多人感到憂心,特別是在苗栗竹南的半導體企業京元電子、超豐電子廠區接連爆發員工群聚感染事件後,被許多人稱為台灣「護國群山」的半導體產業究竟會不會因疫情面臨斷鏈危機,也從假設性問題,變成了現在實際兵推研討的真實議題,這危機也正威脅著台灣今年原先樂觀的經濟成長率目標。
在此波廠區染疫潮中,目前有上百名確診案例的京元電子最受外界關注。該公司主要進行業務為半導體「封裝測試」,這是民眾耳熟能詳的晶圓代工廠台積電、聯電造出半導體晶片後的下一階段,也是半導體往更下游系統廠進行應用的前一階段,非常重要。京元電子目前身為全球市佔率3.7%的第8大封測廠,主要客戶可是包含手機晶片全球市佔王聯發科、半導體全球營收龍頭英特爾(Intel)等國內外大廠,其中最引人側目的是,京元電子還是前者最主要的測試廠。公司公開對外表示,這樣的重要供應鏈地位,是他們不能輕易停工的理由,也是外界對於京元電子疫情恐怕會引發「半導體產業斷鏈」疑慮的重要原因。京元電子公司方後來已經出面緩頰釋疑,說被匡列了部份員工「不至於讓台灣供應鏈出很大問題,頂多是交期慢一點,但不是所有交期都慢,除非整個廠都關掉,那才是問題。」
不過,就算各廠疫情獲得控制,台灣科技產業在昌旺業績下,仍有許多與資源調配、生產經營、地緣政治等相關的憂慮存在,這也是許多台灣科技業者們不敢鬆懈自滿、也還不至於在聲聲「護國群山」聲中迷失自己的原因。在為台灣科技產業感到與有榮焉的同時,也該對其內外挑戰有所關注,或許該要有這樣的平衡認知才是。
百年機遇:疫情遠距辦公上課、半導體需求上揚帶動熱潮
若往下剖析台灣2020年驚人的出口成長,會發現絕大部分是依靠龍頭產業科技業撐起的。從經濟數據觀察,CRIF中華徵信點出2020年台灣電子零組件出口佔比為39.27%,再加上資通訊產品的14.24%,兩項合計佔比達53.51%,而在去年前者出口年增率達到20.7%,後者亦高達15.5%,兩者增長皆優於整體總值的4.9%,顯見台灣產業科技業獨大,且撐起去年整體出口成長的事實。
台灣科技業去年火熱的表現,主要有來自疫情下遠距辦公、上課導致電子產品需求大幅上升的短期因素,貿易戰導致供應鏈轉移的中期因素,另外關鍵的還有智能汽車、5G等產業趨勢帶動電子零組件、半導體需求等長期因素——如在被動元件方面,法人指出5G手機積層陶瓷電容(MLCC)需求量較4G手機增加30-50%,每支5G版iPhone的MLCC需求量即較iPhone X增加36%以上。
在車用晶片方面,台灣晶圓代工廠世界先進則指出,2020年每輛新車內含半導體價值約 500 多美元,今年還將進一步提升至 600 美元,大增約 2 成,而網域控制站、自動駕駛運算等需求將使未來的汽車需要越來越多晶片。
上述短中長期趨勢,讓台灣科技業去年有了大展火力的機會,尤其是大型廠商。財政部指出,電子零組件、資通與視聽產品廠商中,出口年增率高於平均的廠商家數佔比其實不到4成,而電子零組件廠商出口年增率大於10%者,他們出口金額佔整體比重高達79.2%,資通與視聽產品廠商出口年增逾1成者,其出口值也佔比達57.8%,顯見台灣科技大廠扮演了這波出口大潮的關鍵角色。
而總體而言,在上述短中長期趨勢尚未完全發酵完畢、搭配全球經濟復甦的情勢下,台灣由科技大廠擔綱火車頭的這火燙經濟表現,很可能不會只是2020年的曇花一現而已,今年經濟也預計將無懼高基期再上層樓。
先是台灣主計總處估第1季經濟成長率8.16%,創下10年半單季新高,再來則是各機構持續上調今年的預計全年經濟成長率——4月時,IMF預估台灣2021年經濟成長率可達4.7%,國內的中經院與台經院則各自估4.8%與5.03%,就連主計總處4日公佈的最新2021年經濟成長率預測也高達為5.46%,這相較2月預測的4.64%,再度大幅上修。
這樣的樂觀有產業底氣支撐,因為從科技業的角度來看,長期不但有成長機遇,如高盛證券最新報告指出,2020-2025年晶圓代工市場複合增速將達13.5%,台積電、聯電等台系大廠可望持續受惠,就連短期也有利多,如根據新公布的美國5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客戶端庫存指數持續向下探底,讓主要賺供應鏈中間財的台灣科技業,前景看起來也是相當亮麗。
大潮下的隱憂:生產製造、經營管理的風險
但在這一片樂觀情勢下,還是有許多令台灣科技業界深感憂慮的長短期風險。
首先是水資源議題。台灣今年遭遇旱災引發缺水危機,儘管政府全力支持產業運轉不受影響,科學園區仍安排自主節水15%,各家廠商也被迫出抬各項節水運水措施,如台積電派水車載水、積極評估適用的地下水資源,半導體封測大廠日月光、面板大廠友達也有預備水車待命。
作為用水指標性大戶的台積電,目前在竹科、中科、南科的廠區每日用水量達15.89萬噸,早已佔三大科學園區約1/3用水量,但未來還要再增長,因為台積電4座2奈米晶圓廠陸續投入後,每日還可能要新增用水約12萬噸——儘管台積電等企業已經有在新節水技術方面努力,經濟部也急造海水淡化廠,但面對氣候變遷與各大廠擴產需求,接下來台灣水資源供應仍將有龐大壓力。
再來,台灣的電力供應也並不令人安心。早在兩年前經濟部即預估,因應科技大廠擴廠或量產計畫,台灣用電量自2020年將開始加速增加,至2025年總用電量將增至3029億度,比2018年的用電量2643億度還要增加1成以上。而這其中的大戶,也是目前用電量約佔全國5%、先進製程需使用高耗電極紫外光微影(EUV)設備的台積電。
然面對持續上揚的電力需求,《彭博產業研究》(Bloomberg Intelligence)點出台電計劃在2025年前讓核電廠們如期除役,再加上2021-2023年將有6座燃氣、燃煤發電廠除役,台灣未來2年裝置容量將下滑,到2024年起才會恢復成長。但除了發電端,台灣光是輸配電的電網管理本身就是一大問題,老舊系統潛藏諸多風險,這也是在導致5月兩度全台大停電後,台灣行政部門承諾要積極推動改善的方向;而面對台灣再生能源發電量佔比持續上升、各科技大廠紛紛擴大再生能源使用承諾的趨勢下,業界也進一步呼籲政府要加強儲能系統,希望台灣未來的電力供應穩定度能有所提升。
此外,產品需求拉升帶來的缺料問題,也為各台灣科技業者帶來影響方向、程度各異的挑戰。一方面有晶圓代工、被動元件大廠等因報價上升獲益,如MLCC(編按:積層陶瓷電容,被動元件的上游材料)大廠國巨、華新科報價漲幅一至四成,各國政府也央求台灣提供更多車用晶片,但另一方面也有下游廠商因成本上漲而毛利受影響。
如上述,所謂的「缺料」,有時候只是需要付更多錢搶貨,但嚴重的時候影響會更大,如以近來車用晶片缺貨來說,這會造成車廠生產線閒置或停工,工人被迫休假,就只因為汽車等著晶片而無法完成組裝出貨。
雖然和碩董事長童子賢表示缺料是「甜蜜的困擾」,代表產業蓬勃發展,其他大廠老闆則沒這麼樂觀,如宏碁董事長陳俊聖透露,上游供應鏈缺料持續加劇,第二季還會更辛苦,目前僅有中央處理器(CPU)供應相對平穩,但其他涉及 8 吋晶圓的積體電路(IC)元件、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RAM)及固態硬碟(SSD)等,都仍將因缺料漲價,而鴻海董事長劉揚偉也表示,缺料問題很可能要到明年第二季才會緩解。此外,面對缺料問題,下游的受災程度也是不一,上述消費性電子大廠的需求可能會先被滿足,但網通等搶料弱勢行業的衝擊會更大。
除了缺料問題,業績大旺與台灣大專及高職生畢業人數逐年下降兩趨勢相加,也導致產業對於台灣人力短缺的議題越來越有感。根據台灣工業局調查指出,有69%廠商認為台灣人才不足,而這狀況自2020年起逐步惡化,其中基層員工、中低階工程師、專案經理、產品經理等職位狀況最是嚴峻。
這樣的產業困境,一部份與台灣人口趨勢有關,但另部份也與新世代求職偏好有關,正如中國年輕人對於枯燥、環境未必舒適的工廠工作興趣下降,寧可選擇其他服務業工作,台灣半導體產業也因此積極將觸角伸向大專院校,倡議在各頂尖大學設置半導體學院,希望在教育現場就及早綁住、培養未來可投入產業服務的人才。
然除了上述現象外,還有中國等外來企業積極向台灣半導體人才高薪挖角,這也對台灣相關人力資源市場供給端造成些許影響。據獵頭公司去年推估,目前有約2000位台灣半導體人才在中國企業任職,另並有約1000人在中國公司的台灣據點工作。
而在水電、缺料缺工議題外,業者近來不可避免地還要面對本土疫情的挑戰。正如《科技新報》報導,勞力密集程度較高、許多生產據點在國內的印刷電路板(PCB)業、網通業可能會較受疫情影響,然同屬生產據點在國內的晶圓代工、面板產業,則因為勞力密集程度較低,及政府大力協助半導體供應不斷鏈的現況下,潛在影響可能相對輕微。對於生產據點許多在中國、南亞與東南亞的消費性電子代工大廠來說,他們也比較不會受到這波本土疫情影響生產。
然儘管如此,面對台積電、廣達等大廠陸續傳出員工染疫,就算尚未導致園區生產大規模停擺,業界的疫情焦慮,也已經促使他們透過園區產業同業公會向政府提出申請購買疫苗。
若本土疫情再度升溫、突破科技產業防疫措施,這不但會對已經緊繃的全球科技產業鏈施加更大壓力,也會對業界與台灣經濟帶來巨大衝擊——近日傳出封測廠京元電子、超豐電子數十名員工確診,這也顯現產業相關風險正持續上升中。在這過程中,業者積極衝刺客戶需求是正常應該,但若因此輕忽員工衛生安全與防疫需求,長期而言可能會得不償失。
匯損,則是一個相對沒被公眾關注到的產業問題。近來出版、由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撰序的央行話題書《致富的特權》認為長期被壓低的新台幣匯率,是導致產業升級不力的部份原因,書中表示「有部份廠商獲利能力很差,毛利率僅在5% 以下,媒體往往以『茅山道士』(毛三到四,即毛利率3%到4%),甚至是『坐一望二』(毛利率1%到2%)戲稱。新台幣只要升值幅度稍大,便會吃掉他們僅有的獲利。貶值政策其實是犧牲全體消費者的利益,來嘉惠出口廠商,我們透過貶值政策來替這些廠商『續命』,其實對經濟整體的健康成長並不是好事」。
央行理事、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張建一近來也罕見受訪指出:「未來兩年將是重要的轉捩點。如果台灣產業的競爭力改善,而台幣因經濟基本面轉強而升值,那麼央行將必須尊重市場。它將無法強而有力的減緩台幣升值。」面對上述輿論態態,外界關注,過去相對積極干預匯率的央行,未來策略是否有變?
無論如何,新台幣近來強勁升值(2019年中匯率曾達約31.5元,現在則約27.5元)早已對不少台灣廠商造成壓力,如狀況不錯的記憶體大廠旺宏今年第一季原估營收可破百億元新台幣,最後因匯率因素只有96億元,營業額受影響約5億元新台幣,單季已實現、未實現匯損約1.14億元新台幣。
然短期來說,應付帳款時間長的大公司(如旺宏)還可能有餘裕進行匯率避險,中小企業則可能會衝擊較大。總體而言,《致富的特權》作者群的理念若施展下去,或許可透過匯率造成產業升級壓力,然過程中可能造成的企業營運摩擦甚至退場,到最後不會只是產業經濟議題,還會是棘手的政治議題。
地緣政治、供應鏈趨勢的挑戰
雖然部份台灣民眾滿足於台積電「護國神山」般的表現,並訕笑三星、中芯與台積電的技術差距,但在現實中,台積電算是台灣科技產業的特例。
不過對於台灣科技產業來說,近年令人畏懼的變數,恐怕還要加上地緣政治引來的各國政府介入產業競爭。
「紅色供應鏈」一詞,最早由英國《金融時報》於2013年提出,成功的捕捉了台系電子製造業廠商近年來對於中國從生產據點、龐大內需市場,進化成競爭者雲集之地的矛盾情緒。
中國科技廠商在自身努力與政府支持下,從過去做勞力密集活,到現在於價值鏈中上攻對台灣廠商形成挑戰,這趨勢並非新議題,但近年來中國政府加強科技供應鏈自主化的力道,確實激起了台系廠商越來越大的焦慮。
雖然部份台灣民眾滿足於台積電「護國神山」般的表現,並訕笑三星、中芯與台積電的技術差距,但在現實中,台積電算是台灣科技產業的特例。多數台灣科技廠商規模不大,沒有市場主導性地位,也沒有穩定高毛利可以護持運營,因此面對中系廠商攻城掠地,可是感到相當窘迫。
這一趨勢,再加上中國勞動成本上漲,公司營利增長不及營收擴大速度等運營瓶頸,讓有些台系廠商在與對岸廠商競爭的過程中落敗退出,也讓有些台系廠商選擇主動跳出低毛利紅海,改與對手成為策略合作夥伴,如蘋果供應鏈大廠緯創去年就宣布將蘇州組裝廠出售,賣給崛起中的紅色供應鏈指標大廠立訊精密,並換取30億人民幣的立訊普通股以加強雙邊策略合作。相關供應鏈趨勢引發經濟部關注,近來也表示,兩岸技術授權擴大至轉讓也須申請。
而即便在台灣最頂尖的半導體產業群來說,一切也並非風平浪靜。雖然台積電於先進製程拿下獨霸地位與市佔,聯發科去年手機晶片出貨的全球市佔也超越高通(Qualcomm),但其他國家並未放棄競爭,如從全球營收前兩大的半導體設備商應用材料(Applied Materials)、艾司摩爾(ASML)財報觀察,台灣營收佔比於2020年第一季是分佔兩公司33%與30%,今年第一季時,台灣則分佔23%與43%。
於此同時,韓國半導體業者們則來勢凶猛,同時期於應用材料營收佔比自12%提升至25%,於ASML則也自29%提升至44%,佔比排名雙雙超越台灣,令人感受到韓國可敬可怕的野心,其持續追趕也令台系廠商無法懈怠。而在各方持續加重資本投資的邏輯晶片領域,就算扣掉了韓國三星,台積電也還是有中芯、英特爾(Intel)等中美大廠急起直追,這是尖端科技與相應商機的角逐,同時也越來越是各國國力的較量。
所謂的兩套供應鏈系統,理論上往往指的是中國一套,而中國以外市場則用另一套,以此切割處理來滿足各方對自身供應鏈安全、政治風險降低的需求。
尖端科技的研發生產,本來就是企業打造競爭力的方法之一,但現在也被越來越多各國政治人物、經濟官員、軍事人員與學者認為是中美兩國國力競爭的最前線。中美政府砸錢不手軟,無論是中國的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拜登的基礎建設計劃,或是美國國會的《無盡邊疆法》(Endless Frontier Act)法案,這些已成形與成形中的國家扶助措施,都提供中美廠商與台廠競爭半導體商機、尖端科技的銀彈。
在過往時代,台灣廠商獲益於全球化供應鏈帶來的去政治商機,在中國工廠與美國市場間積極捕捉商機,美國客戶安於交付訂單,而出身中國的競爭對手也還不是大威脅。然現在面對大談「脫鉤」(decoupling)的激烈中美競爭,連台積電宣布在南京廠擴產28奈米晶片,都會有中國專家呼籲抵制,表示台積電「在南京擴產…避免了台灣的缺水、缺電問題,又避免了美國建廠的高成本、低效率,達到壓制大陸晶片制造企業的效果,讓大陸的晶片企業無法與之競爭」,即便原本屬商業導向的佈局,現在越來越難不考量外界政治性的解讀與干預。
因此面對這新冷戰抬頭的世界,許多台灣廠商判斷認為,「兩套供應鏈系統」將成全球趨勢,積極投入相關佈局,希望能在調整生產據點、商務流程等後,還可以繼續維持與中美兩國客戶的密切合作關係。雖然現實中要完全實現有難度,但所謂的兩套供應鏈系統,理論上往往指的是中國一套,而中國以外市場則用另一套,以此切割處理來滿足各方對自身供應鏈安全、政治風險降低的需求。這些供應鏈佈局未必是中美貿易戰後才開始的,但絕對因貿易戰而開始大幅加速。
從某些角度來說,當前中美關係對於部份台灣業者化解紅色供應鏈的進逼有好處,可能讓非中系客戶更願意偏好台灣供應商,以此來避免美國制裁措施影響,這也是台灣近年科技業擴產熱潮的原因之一。
不過事實上,中美關係惡化的長期影響也可能會往另個方向,如美系廠商在中國市場為避免潛在的政治風險,也可能會反而擴大培植中系廠商——根據《日經》分析蘋果供應商名單發現,2020 年蘋果前 200 家供應商中,有 51 家位於中國跟香港,高於 2018 年的 42 家,中國首次超車台灣成為蘋果供應商最大來源地。
在半導體產業方面,台灣於科技供應鏈中的關鍵地位也未必會帶來他人的善意,如部份美方人士(無論是基於台海戰爭的可能性,或是單純希望美方在尖端科技領域獨霸)就視其為需要化解的風險,美國業界也藉此積極遊說政府要擴大美國自主晶片產能,這成為台積電擴大赴美設廠生產的關鍵因素。
而台系廠商除了應對美國壓力,還要面對一個新的局面:中國政府記取中興、華為連番被制裁的教訓,現正積極加強扶植自身廠商、科技生態系。因此,就算目前技術領先的台系廠商還有被拉攏的價值,未來被視為需替代標的的風險也不小,許多仍在中國有所佈局的台系廠商,也因此亟思下一步。
根據《商業週刊》分析,在這些台系廠商中,大型廠商或可能考慮轉型升級、擴大外部生產佈局,但許多資源相對少的中小型台系廠商則進退維谷,沒資金升級也沒魄力轉移。撤出中國慢、轉型緩的中小台系電子廠商,長時間恐因競爭力弱化面臨滅頂危機,而就算選擇轉移至東南亞、南亞也得學會面對新的生產型態與成本。更何況,即便台系廠商離開了中國,也不代表中國廠商不會跟著出去繼續佈局、與之競爭,更別提部份台系廠商還需要面對當地既有供應鏈廠商的競爭。
面對中美科技競爭,台灣廠商除了選不選邊的問題外,還需要思考如何在兩頭大象相衝撞時不被夾傷,並選擇合宜的求生路徑,得顧慮規劃的事情相當多。
航向新時代,台灣政府、民間、業者均要上緊發條
台灣科技業過去數十年來努力擴大營收、進攻更高毛利業務,其過程中打造的國際級產業競爭力是無數人用青春歲月堆起的成果,這未來也會是台灣在中美關係轉惡趨勢下,爭取繼續扮演全球科技產業鏈關鍵節點的底氣。從過去到現在,這產業好的壞的,都是台灣人的資產、台灣人們的故事,而未來這「台灣命脈」際遇如何,絕對不會只是工程師與業主們的責任,後果也絕對不會只是他們承擔而已,這點認知很重要。
而在這個時代,產業安全絕對是國家安全的一環,因此點出了上述各項風險,並不代表不重視積極面上業界費心盡力的產業升級、數位轉型嘗試,畢竟這些努力對於台灣科技產業長期競爭力至關重要,而是希望產業界在努力前進的同時,還有機會盡量排除、消除上述風險可能帶來不良影響。
要做到這些目標,需要政府的努力,要有民意諒解與支持,當然也需要產業自己繼續爭氣,特別是在應對地緣政治風險方面,台灣廠商絕對必需要更積極警戒,要有更好的供應鏈與客戶端盡職調查,也要有更好的政府關係與國際事務分析團隊,不能再低著頭顧著以客戶需求為營運唯一重心——世界變了,業界也需要跟著學習適應。
然單靠業界努力,也無法次次避免地緣政治的衝擊,特別是當中美兩國都並非以台灣產業的利益為核心思考時。當前台灣政府與業界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要去構思說服外界大國「台灣科技產業的強勢競爭力不是風險,而是可以作為能共同承擔的夥伴」的整體策略,並避免台灣廠商在中美脫鉤態勢下突遇斷頭性衝擊。
台灣科技產業並非國營事業主導,政府也沒有過度干預的權力,然而當有必要時,政府也需適度對外強調護持本國產業利益的態度、作為,並強勢槓桿自身優勢來推動台灣成為「亞洲高階製造中心」與「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的政策目標,確保產業優勢持續。
而在民眾這邊,除了認知到台灣科技產業的強勢,同時也不應該單純以台積電為代表去想像台灣科技產業整體情況,並把世芯-KY因中國大客戶飛騰遭美國列入實體清單、聯發科去年因華為禁令導致股價重挫等事件他者化,畢竟這些也是道道地地的台灣企業,萬一誤觸風險時,也沒有台積電呼風喚雨自保的能力。
去年科技產業撐起台灣整體經濟表現,讓眾多民眾認知到台積電在內的眾多優秀台灣廠商對台灣國際地位舉足輕重的重要性,而張忠謀4月時也以〈珍惜台灣半導體晶圓製造的優勢〉為題發表演講呼籲,半導體製造是台灣第一個在世界競爭裡得到相當優勢的產業,優勢得來不易,守住亦不易,「政府、社會及台積電本身要努力守住」。
確實,在世界格局變幻莫測的此刻,量體不大的台灣還能依靠科技產業在世界經濟中尋找到自己的位置、擁有話語權,這是多麼得來不易的珍貴成就,大家現在與未來都要上緊發條,一起努力守住。
(作者為劍橋大學國際關係與政治研究碩士,曾任職外交智庫,現為科技業從業人員)
👍
非常有料的內行文章👍
超級全面的文章!
好文👍 作者很明顯是內行人
糾正一個錯誤,為新書撰序的央行副總裁是「陳南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