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深度

楊路:從東北人口外流看中國經濟的「歐洲」化

東北人跑到北京跑到東南沿海,老老實實用腳投票,本質上也算是一種優化資源配置:體制不變,我變。

2018年12月19日,哈爾濱舉行的冰雪節上,工人們正在吃午餐。

2018年12月19日,哈爾濱舉行的冰雪節上,工人們正在吃午餐。攝:Kevin Frayer/Getty Images

刊登於 2021-05-26

#第七次人口普查#中國經濟#楊路#評論

中國十年一度的人口普查數據出爐。雖然頭部指標表面上風平浪靜——人口總量微增,教育水平以及城市化程度穩步提高——但細看之下其實暗流相當洶湧: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十年間人口減少一千萬,同時廣東和浙江兩省人口淨增三千兩百萬。中國經濟的「歐洲化」,已經開始產生人口後果。

用「歐洲化/歐元區化」來類比中國高度分化的地方經濟,是上海交通大學陸銘教授的一個理論創造。歐元區由19個歐洲國家組成,特點就是雖然貨幣統一市場統一,但各成員國生產力差異大。這樣做當然有很多好處,比如促進內部共同市場,減小交易成本等。但歐元區的順利運行,取決於各成員國之間生產力趨同,財政赤字水平相近,不然就會造成生產力高、財政赤字低的「核心」國家與生產力低,財政赤字高的「邊緣」國家的利益背離。

舉例而言,希臘和德國都使用歐元,但德國的人均GDP是希臘的兩倍多,生產力水平比希臘高得多。歐元匯率在德國和希臘是一樣的。如果歐洲央行完全按照德國的經濟水平去設定匯率,那麼歐元勢必對於希臘來說「太貴」,壓抑其出口,限制其信貸規模;但如果歐洲央行完全按照希臘的經濟水平設定匯率,那麼歐元對於德國來說又「太便宜」,可能會引發通脹和泡沫。歐洲央行很難同時讓德國和希臘感到滿意,各種政治經濟社會問題,也就由此產生。

中國與歐元區類似的地方在於,中國大陸31個省級行政區域,統一使用人民幣,理論上是一個統一市場,但不同地方之間經濟水平差異非常大,並且有越來越大的趨勢。2010年上海的人均GDP是黑龍江3.7倍,到了2019年這個差距擴大為4.3倍。和歐元區裏的希臘一樣,黑龍江沒有辦法單方面實行貨幣貶值來刺激經濟。而比希臘更難辦的是,中國地方財政與中央財政之間存在許多權責不明的模糊地帶,所謂「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經濟基礎差的地方在中央政策寬鬆時容易形成道德風險瘋狂借債,而在中央政策收緊時又容易跌落「財政懸崖」。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