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 Covid-19 肺炎大流行已超過一年,這個疾病教了人類許多知識,其中之一,也是很重要的一項,就是許多我們以為是正確的知識,很可能未來(此「未來」往往是短暫的)資訊更充足時會被推翻。
如果我們將足球賽拿來和疫情相類比,將2020年整年到2021年年初定為上半場的話,台灣可以說是以強勁的守備領先了全球絕大多數的國家。現在進入下半場,這個領先的優勢正被挑戰中。如果沒有從守勢轉為攻勢,有可能台灣的領先會逐漸失去優勢。
在談如何採取攻勢之前,先讓我們來檢視一個從守勢轉為攻勢的障礙。這個障礙很弔詭的,是來自於台灣上半場的成功.

未經歷過最慘烈的戰役
在2020年的疫情發展趨勢中,相對於疫情初期(1月到5月左右),多數國家在最後一季(10月到2021年1月)所經歷的第二波或第三波疫情更為嚴重。台灣只經歷了短暫的第一波,且到4月中旬就已經完全控制住本土的傳染,開始了長達8個月的無本土病例。就本土的感染而言,只面對過原始的 Covid-19 病毒,不像絕大多數國家陸續面對b.1.52, .1.427(來自美國的變異種)、P.1(來自巴西的變異種)、b.1.351(來自南非的變異種)、及.1.1.7(來自英國的變異種)等。今年1月發生的部桃感染事件是台灣初次遇到b.1.429 (來自美國加州),該變異病毒就已經比原始病毒的傳染力大約20% (美國CDC)。
這當中尤以英國變異種b.1.1.7傳染最厲害,遠超過原始Covid病毒種的兩倍以上。它也是去年底造成美國、加拿大、中南美、歐洲多國、及亞洲多國疫情接近失控的原因。以每百萬人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數來看,最高峰時英國達998例,美國905例,巴西和印度仍處疫情高峰,巴西每日新增確診病例最高達每百萬人394例,印度達298例。相對的,台灣5月17日的333個新增本土病例,等於每百萬人就有14例,就台灣的經驗來說是令人震驚的嚴重,但放在全球的比較中,仍是非常輕微的傳染。
美國在大量施打疫苗後得以控制住疫情,但仍有每天新增每百萬人87.6例。因台灣從未經歷過「嚴重」的社區傳染,且歷經「後疫情」的相當正常生活,因此對此波疫情短時間傳染相當多數人,而頓決驚愕且難以適應。這次疫情傳得這麼快,讓台灣人初見識到b.1.1.7高度傳染性的威力,這和去年2月到4月間的病毒,傳染的速度及擴散的程度,是無法相比的。
因為太早抗疫成功而對轉變中的抗疫策略缺乏認知
台灣的防疫迅速成功,帶來了至少兩個就長期防疫來說不良的副作用:一是對疫情及病毒演變,仍停留在第一波的認知,及對疫苗的取得和施打不是那麼積極;二是台灣民眾及少部分公衛專家與政府官員,對此疫情和病毒的部分認知,已經不完全準確了。以下就兩項最關鍵的疫情研究新知識來和大家分享。
(1) 病毒的傳染最主要途徑是空氣(氣膠aerosol) 在2020年第一波的疫情中, 普遍的認知是,病毒透過噴沫(droplets)及噴沫停留的表面接觸來傳播。
自2020年4月以來,學者研究的報告陸續提出,Covid-19肺炎病毒能透過氣膠傳染。到6月下旬醫學證據已非常充分,促使全球239位學者呼籲WHO正視此肺炎病毒的空氣傳染。到了2020年秋季,更多的學者及專家提出肺炎傳染的最主要途徑為空氣。
這些證據促使世界衛生組織和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分別於2020年6月和7月更改之前錯誤的訊息(叫大眾「不要戴口罩, 戴口罩無法保護你」),開始鼓勵大眾要戴口罩。基於空氣傳染為主要社區感染的途徑,在防護措施上除了口罩外,保持空氣流通(病毒以氣膠方式可在通風不佳的室內漂浮數小時),及降低室內聚會人數、頻度、及停留時間,就成為很重要的措施。
在高度傳染地區室內的餐飲也變為高風險的行為,因為飲食的時候必須脫掉口罩。在得知此資訊後,美國不少服務業如美容及理髮廳、餐廳、商店、及辦公室,都購置了含有HEPA過濾網的空氣過濾器,或含有紫外線消毒的空氣過濾器。兩者都可過濾或殺死Covid-19肺炎病毒,在室內場所可大幅降低傳染機會。大多數航空公司的客機機艙內的空調系統,也都加裝HEPA過濾網。
(2) 隱性傳染為社區感染的最主要感染源
當去年台灣脫離了本土病例後,世界各國陸續進入第二或第三波的傳染。在這些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了另一個重要的新證據:隱性傳染為最主要的傳染源。根據不同的研究發現,在感染肺炎患者中,大約40%左右的人完全不會有症狀, 被稱為「無症狀感染者」(asymptomatic),但是仍具傳染力;加上其他50% - 60%會產生症狀的感染者,其感染初期(第1天到第12天左右)也多數毫無症狀,稱為 「症狀前感染者」(presymptomatic), 同樣也最具感染力。
若將這兩類感染者加起來,相當於絕大多數的傳染是由毫無症狀者(無症狀者+症狀前感染者)所造成的。這也是為什麼一旦發生社區感染,態勢幾乎不可擋,因根本不知道誰在散發病毒。從這點來看,台灣國內公共場所及學校用量體溫篩檢潛在感染者,對防止肺炎的傳染效果非常低(也許可防止流感傳染)。
普篩效果也很低且浪費資源,因即使最準確的PCR檢測,都會漏掉3%到5%的感染者;對於初期感染者偽陰性的比例就更高 (去年夏天到今年,台灣新增的外來病例絕大多數都有登機前72小時檢測陰性證明, 抵台後都變陽性。這是主要原因)。
因此,在不知道誰是潛在感染源的情況下,最有效的防堵方式就是減少室內群聚,上班及上課場所做好通風或過濾(HEPA濾網)戴好口罩,及加強疫調,找出隱性傳染源並實施隔離。
對於攻勢所需的戰術沒能更積極策劃及準備
另一個台灣2020年防疫成功的副作用,就是政府對疫苗採購沒能更加積極,台灣民眾對疫苗接種的意願也不夠強。政府並非沒有對疫苗發展和採購下功夫,但是在台灣國際處境艱困之下,政府可以更加積極地動用外交管道,和美國協商,及早獲取更多的疫苗。
國際疫苗取得有相當大的困境:「購得」 procurement ≠ 「交貨」 delivery。
以加拿大為例, 其購得的疫苗劑量為全球最多(大約 每人9.6劑疫苗 ), 但是今年開始施打時疫苗仍嚴重缺貨,許多打了第一劑的人被通知要等2-4個月再打第二劑,而因疫苗嚴重缺貨,購得的絕大多數疫苗仍未交貨。
台灣也面臨同樣問題,此時只有動用外交及各種管道來改善。這波疫情提醒我們:要戰勝且結束此疫情,唯有靠疫苗。
至今年年初,美國和英國原本為全球的最嚴重災區,但是這兩國開始大量施打疫苗後(這兩國都是疫苗生產國, 沒有遇到交貨的困難), 疫情已經大量趨緩。前面提到美國和英國在疫情高峰時,每百萬人每天新增確診人數分別最高達到905人和998人;在5月15日時,這兩國的每日新增確診人數分別為每百萬人88人及33人。看得出有明顯下降。
只要台灣民眾及政府認清此疫情的新知識及傳播方式,就有能力在短時間內控制住其擴散 (當然也會付出一些代價,如商店減少營收,遠距教學上課的不便等)。相信若疫情得到控制,還會帶來一個正面效應,就是讓國人對疫苗更重視、也更願意施打。
(紀駿輝,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教授及全球衛生中心主任)
觸摸世界的政經脈搏
你觀察時代的可靠伙伴

已是端會員?請 登入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