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商業與政治中歐關係國際深度

幫中國做「大飛機夢」的德國高科技:是商業雙贏,還是為國際政治埋單?

被中國國企收購後,他們從一家德國小鎮的業內「隱形冠軍」,一腳踏入了席捲而來的全球高新技術市場「中國競爭力」的漩渦中。

2015年,中國商飛製造的首架幹線大型客機C919。

2015年,中國商飛製造的首架幹線大型客機C919。攝:VCG/Getty Images

特約撰稿人 張夢圓 發自德累斯頓、杜塞爾多夫

刊登於 2021-04-13

#航空航天#軍民兩用#中歐關係#中美關係

編按:在高端製造業缺乏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實力的中國,長期依靠引進外國高精尖設備技術,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所謂「二次創新」——這樣的做法,在2016年前後中企大舉走出去、搶購戰略技術資產時,到達了一個令歐美國家不安的頂點。

從阻攔審查中資、關税貿易戰、限制技術出口到對龍頭企業制裁⋯⋯歐美都實施了層次遞進的應對措施,想要逐步切斷盤根錯節般向中國經濟供給養分的核心技術養料。劇變的現實落在每個經濟細胞企業身上,意味著一場場痛苦的站隊,甚至是豪賭。這篇報導以航空航天工業為例,講述了德國技術和中國市場相互依賴的温存被打破的故事。

航空航天工業是集製造業大成的戰略性產業,數十年來,中國一直在孕育一個「大飛機夢」——這會是「浪費一代人的資本去追求一個中央計劃的技術創新的夢想」?或會是國家資本主義「經受動盪時期」的例證?一家德國創新型企業因被中國國企全資收購,其命運與中國自主製造大飛機的夢想聯繫在一起,並經歷中美高端科技產業競爭的沸點。

第一起被德國政府審查的中國投資案

小鎮米特韋達(Mittweida)距離德國東部薩克森自由州首府德累斯頓(Dresden)大約一個小時車程,潺潺的喬保河流經風景開闊宜人的田地,豐沛的水力也推動手工棉紡成為本地歷史上的支柱產業。順着老城的石板路步行不遠,可以尋到一座混凝土工廠,工人們進行着密集型手工勞動,但卻是製造着一種先進的碳纖維複合材料,由於輕量化的特點而被廣泛應用在飛機內外飾的部件上。

這家名為科泰思(Cotesa)的德國公司是頗為典型的專攻細分市場的「隱形冠軍」。從供應飛機廁所內的儲水槽蓋起家,到生產空客A320系列機腹整流罩,創始人胡斯肯(Jörg Hüsken)自豪地稱,沒有他們生產的部件,空客和波音的飛機就無法起飛。

2018年,這家低調的公司被推至聚光燈下,因其決定將全部股權賣給一家中國國有企業,德國聯邦經濟部決定重點審查這起併購案。當時,德國社會正泛起對中國買空德國高新技術的疑懼,特別是擔心背後藏有中國國家主導策劃的身影,以扭曲市場競爭的手段將中國變為一個世界科技大國。

科泰思領先的新材料領域是《中國製造2025》中十大核心產業之一。中國投資方從一開始就表明,希望將科泰思的技術「嫁接」進中國大飛機製造的產業鏈中。這家中型德國公司則可以從財力雄厚的投資人那裏獲得新的銷售市場渠道和盈利空間,以中國為跳板向亞太市場拓展。

閱讀全文,歡迎加入會員

華文世界不可或缺的深度報導和多元聲音,了解更多

立即訂閱

已經訂閱?登入

本刊載內容版權為端傳媒或相關單位所有,未經端傳媒編輯部授權,請勿轉載或複製,否則即為侵權。

延伸閱讀